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语文要素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语文要素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2 23:4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语文要素
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习作:
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人文主题
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相关课件。
2.让学生搜集、整理为实现强国梦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
2.查找本文的时代背景。
课时目标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请大家阅读资料,想一想:作者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资料一:
梁启超,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戊戌变法代表人物之一,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强大。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出示字典中“说”字的义项。根据预习时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判断“少年中国说”中的“说”字的含义。
(2)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少年中国”的。
2.检查字词,初读课文。
(1)出示第2自然段。挑战朗读,做到正确、流畅。
(2)指名读生字“泻、鳞、惶、胎、矞、硎、履、哉”,重点交流“矞、硎、履、哉”的意思,并结合字义再读有关句子,如“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初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形象。
(3)分段朗读课文,先指名读,再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三、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中国少年之责任
1.让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这一段主要讲了中国少年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
2.引导学生思考:在作者心中,少年应该建设一个怎样的中国?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预设: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提问:读课文不仅要关注文章的内容,还要关注文章的写法。请大家再读第1自然段时,看一看本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追问: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4.指导学生通过铿锵有力的朗读,表现中国少年的使命感。
5.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要想读好课文,还需要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请看资料,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出示资料二:
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后。当时国内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并借机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当时八国联军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卖国者叫嚷“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写下了《少年中国说》。
预设:帝国主义霸道无耻,清政府丧心病狂,卖国求荣的汉奸应人人痛击。
6.让学生结合上述资料和课文,说说本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预设:渴望国家强大的壮志豪情。
7.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四、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
1.引导学生思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默读第2自然段,借助注释逐句理解文意,勾画出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想想这些事物象征了什么。
2.小组交流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说说它们都象征了什么。然后在全班汇报。
3.提问:本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少年中国灿烂的前程。
4.追问:本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如果学生在发现表达特点上有困难,可以提示学生注意韵脚。
5.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描绘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预设:这样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感觉意气风发,充满了对少年中国的期盼心情。
6.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7.小结:朗读声铿锵有力,爱国情荡气回肠。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背诵第1、2自然段。
2.订正《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2.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读,导入新课
1.导入:今天的祖国繁荣昌盛,但在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曾肆意践踏我中华大地。于是,“少年强则国强”成了那个时代最热切的期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再一次感受梁启超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2.全班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关系
1.提问: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的关系。
2.追问:联系全文,你认为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中国少年是建设少年中国的主力军,中国少年要勇挑重担,少年中国才会前程灿烂。
3.启发思考:梁启超为什么会认为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全在我少年呢?请看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描述。
出示资料三: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
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预设:少年人心中充满希望,有进取心,有雄心壮志。
4.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全班交流:在为实现中国强盛的历史过程中,有哪些中国人作出巨大的贡献?
教师小结:建设强大的中国需要自强的中国少年,自强的中国少年能建设更加强大的中国。让我们带着这份历史使命感共同朗读《少年中国说》全文。
三、联系拓展,深化情感
1.说一说: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认为他的心愿实现了吗?先同桌互相说,再推荐几人全班分享。
2.借助资料,了解在实现强国梦想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教学时可以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为了实现强国梦,中国百年来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杰出代表的典型事迹。为了便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实现强国梦想杰出人物事迹表”。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小组合作做一份手抄报,在班级墙报进行展示。
实现强国梦想杰出人物事迹表姓名,事迹邓稼先袁隆平孔繁森……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 感触颇多。基础知识学得很扎实。教学思路清晰,整节课能够围绕主题进行。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为了体现高效课堂,我用一课时来完成,显得有些仓促。从导入课题,解题,介绍作者到检查预习字词朗读就用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难点第二层的处理仅用了十几分钟,学得不充分,老师的引导也欠缺,发挥得不好。后半部分没有很好地凸显主题,感觉就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因为时间关系,朗读也不充分,课堂气氛沉闷。朗读应该是阅读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语文课上也应该是书声琅琅的,不同形式的朗读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这一点没有在课堂上体现出来。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扎实地进行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明确主题与教学的关系。确立主题,研究主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主题是为课堂服务的,是要充分发挥主题的作用,或围绕主题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教学服务。不是为了主题而教学。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会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也是我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