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肇东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肇东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3 15:5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肇东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
1、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该遗址的主要成就是( )
A、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B、制造了精美的“蛋壳陶”
C、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D、制造了精美的玉器
3、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反映了( )
A、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B、统治者相信天命
C、统治者能表达天意 D、统治者迷信鬼神
4、“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世袭制
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6、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
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7、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下列哪一现象与此阶段特征不符( )
A.楚国不再被视为蛮夷 B.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威
C.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互相征战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8、东周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新局面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
C.地主阶级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局面的有力推动
9、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交融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
A.兼并战争 B.铁器使用
C.各国变法 D.商业兴盛
10、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上述引文表达了相似的人生追求,其核心同下面哪家学(教)派对人的要求是一致的(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2、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 )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 D.“民贵君轻”
13、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 )
A.墨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1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15、“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
A.皇位世袭   B.君权神授 C.皇帝独尊   D.家天下
16、秦朝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是(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减少重大事情决策失误
C.促使中央官员彼此牵制 D.体现国家治理民主科学
17、《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三公九卿制
18、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
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
19、鲁迅先生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文字 B.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
C.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D.秦始皇发布焚书坑儒令
20、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21、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  )
言论 作者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 《史记·李
斯列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 《封建论》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张居正 《杂著·三
代至秦》
A.秦国奠定霸业    B.始皇个人品行
C.秦朝速亡原因   D.秦朝制度创新
22、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23、 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州、县三级 B.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C.按官职大小排列是:三公、九卿、郡守 D.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24、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  )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罚严酷,人民摇手触禁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D.国民素质低下
2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25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二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史料反映的两派治国主张?(10分)
材料三 下图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2)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9分)
材料四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3)概括材料四中反映的秦朝措施?(6分)

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5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C A B C C A B A B B C A D C B B A D D D D A B B
二、材料分析题(25分)
1、(1)道家的治国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的治国主张:主张变法革新;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 (10分)
(2)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9分)
(3)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统一度量衡。(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