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溶液的形成
年级: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编号:№1
课题(第1课时) 8.1 溶液的形成(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液的基本概念;(溶解的基本概念——拓展内容)
2、知道溶质与溶剂,及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认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的设计,学会基本的设计试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设计实验中,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团队的合作的精神。并能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 1、知道溶液的基本概念。
2、知道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并知道溶质、溶液与溶剂之间的关系。
3、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教学难点 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实验法。
教学设备 实验:1)等量的食盐、硫酸铜、沙粒、粉笔屑,四个烧杯,50ml水,4个玻棒。2)指甲油,四个试管,丙酮,乙酸乙酯,玻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教师先提供学生食盐和水的实验材料,先让学生自己制备一杯食盐水,在实验后思考问题:说出食盐水中有哪些物质?
分析观察结果,得出结论:食盐已经溶解在水中了。 学生动手实验。
仔细观察食盐水,找到制备中用到的两种成分——水和食盐。
食盐水、糖水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行制备食盐水,自然地引出溶液的形成与组成。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一、实验活动:溶解 1、教师介绍相关的实验的材料,开始操作实验。实验:将食盐、硫酸铜等四种不同的物质分别加入清水中,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学会比较。能感受可溶的物质与不可溶的物质的区别。)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能例举生活中用到的其他溶液,同时区分溶质和溶剂。 学生仔细的观察实验的想象,并做好实验的纪录。
通过四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的观察比较,能得出结论:并非所有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
学生根据教师的举例,能够指出溶液中溶质与溶剂,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活动,提供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溶液,并分辨它的溶质、溶剂,以巩固所学的新概念。
二、实验的设计: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刚才自己做过食盐溶液的实验,能够再次回忆刚才的实验的内容。问:我们用哪些方法可以加快盐的溶解速率?
2、提出的方法是否有效可行,是要经过实验的验证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之前,共同回顾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按照这一过程,完成此项探究活动。并要求作好记录。
(提醒学生在研究某一因素对溶解速率的影响时,应注意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即:控制变量法。)
3、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完成实验报告。
4、指导学生找出结论后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加快溶解的例子。 1、学生讨论,可以加快溶解的因素。
并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说说自己的方法。
2、为了验证自己设想的方法是否能改变溶解的速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之前,共同回顾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按照这一过程,完成此项探究活动。并作好记录。
3、活动结束,各小组交流所探究的影响因素、实验的设计、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记录他组探究活动中得出的结论。
4、能够根据自己的所学举出生活中的事例。 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伙伴互助,合作交流的精神。
同时整个实验的设计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地实施,通过这个活动的完成,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同时也能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三、水以外的溶剂 1、思考:除了水是常用的溶剂外,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过其他液体作为溶剂的呢?并进行交流。
2、由于时间的关系,本实验作为演示实验:在所提供的水、酒精等四种不同溶剂中,观察碘晶体的溶解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溶解碘时,只要取用极细小的碘晶体。)
3、实验:将干了的指甲油分别伸入水、丙酮等四种不同的溶剂中。
4、思考:通过以上两项实验,能从中发现些什么?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看法。
2、学生实验中仔细的观察,并注意对现象的比较。并根据实验想象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碘溶于酒精和丙酮,不溶于水、石蜡油。
3、学生观察指甲油的溶解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对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基本的科学实验的方法,并学会伙伴互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分析与讨论:小明进餐时不慎把油滴在了白衬衣上,很沮丧。你能设法让他的新衣从回亮白吗?
教师通过学生的想法,来演示实验。
通过以上实验,想象干洗店是怎样通过干洗把衣物上难以用水清洗的污渍清洗干净的。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
学生思考“干洗”的原理将所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教师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到主题上。并以小组形式要求帮助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本实验最主要的是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学以致用的意义。
五、小结: 本节课主要了解溶液的组成,以及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一些知识: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水以外的溶剂(清除污迹的最佳溶剂),能感受到科学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8.1.1 溶解
一、溶解实验
1、可溶物质与不可溶物质区别
2、溶液、溶质、溶剂
溶液=溶质+溶剂(水是最常见个溶剂)
二、实验的设计: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讨论实验步骤(控制变量法)
三、水以外的溶剂
酒精、乙酸乙酯、汽油、煤油等
四、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实验):分析实验现象
1、干洗的原理
布置作业: 练习册1到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