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女娲补天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人文主题
体会女娲的奉献精神,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识记生字。圈出好词或者难解词,查字典,完成预习卡。
2.结合导读提示,试着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3.阅读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从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引出本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对故事主人公女娲的已有认知,为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略写处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做好准备。
一、自读课题,初识人物
1.深情讲述,引发兴趣。
远古时期,世上一片荒凉,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大战一场,水神共工一头撞倒不周山,那不周山原是根撑天的柱子。山一倒,天上出现了个大窟窿,洪水猛兽在大地上肆虐,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灾难,是谁拯救了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2.出示课题,了解女娲。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引导交流:同学们了解女娲这个神话人物吗?你还知道她的什么故事吗? (预设学生可能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一)出示自学提纲。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
3.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探究: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说出使你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4.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1)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2)女娲是怎么补天的?
(3)女娲补好天后,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三、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想想哪些段落写了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起因:水神共工将撑天的柱子撞断了,整个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经过:女娲看到这情景,难过极了,决心把天和地修补起来。
结果:人类获得了新生。
3.师:如果当时你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一方面教师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女娲看到此情此景后的心情)
4.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四、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
1.学生大声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女娲补天的句子,体会女娲的精神。
(1)结合课文,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板书:炼石补天)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五、研读补白,创编故事
1.聚焦女娲从各地拣五色石头的句子,引发创编话题。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当女娲看到人们生活在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时,她难过极了,决心把天和地修补起来,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可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工作。女娲首先得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的石头。课文是怎么写她拣石头的?找到句子读一读。
(2)学生找到句子,自主朗读。
课件出示: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3)引发创编话题:作者用了一句话介绍女娲寻找彩石的过程,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那么,女娲寻找五色石头会经历怎样的困难和波折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这处情节说清楚、说生动。
2.搭建支架,想象女娲“从各地拣来五色石”的过程。
(1)引导想象拣石头的地方:女娲从哪里拣来赤色的石头?从哪里拣来青色的石头……
(2)引导想象拣石过程中的困难:路途遥远、山高水深,天气多变、气候恶劣,妖魔和野兽的阻挠等。
设计意图:
基于文本基本信息,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和点拨,带领学生进入寻找五色石的艰辛历程中,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在“合理和神奇”之间激活思维和语言,搭建起思维和表达的支架,鼓励学生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
(3)面对不同的困难,女娲会做(说、想)些什么?
3.尝试讲述女娲各地拣五色石的过程。
(1)同桌交流,相互评议:哪些想象很神奇?
(2)集体交流,引导补充情节、丰富故事:拣五色石用了多长的时间?五色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神奇之处?女娲为什么不用神力而是如凡人一般艰辛地拣五色石?
预设1:拣五色石的过程漫长,时间久远,才能显示出女娲的精神可贵。
预设2:五色石一定是最珍贵的石材,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要比玉石、玛瑙、翡翠珍贵得多,因为它们包含着女娲的良苦用心。
点拨:点石成金、飞天遁地固然轻松,但远不如凡人一般拣拾最珍贵的五色石材更有感染力。
4.总结谈话,扩展阅读关于女娲的其他神话。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位重要的女神,关于女娲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阅读,定会发现更多的神奇。出示关于女娲的其他神话故事:《女娲斩康回》《女娲的传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六、读第5自然段,探讨女娲的形象
1.结合故事思考: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女娲是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神。(板书:爱心 吃苦 勇敢)
2.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
七、布置作业
订正预习卡,完成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的可怕情景。不足之处是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一些。“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