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________、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________、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________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繁荣稳定,保持香港、澳门长期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________的开放政策,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要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穷二白 同舟共济 另眼相看 互利共赢
B.积贫积弱
同舟共济
刮目相看
合作共赢
C.一穷二白
同心同德
另眼相看
合作共赢
D.积贫积弱
同心同德
刮目相看
互利共赢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B.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C.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D.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B.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C.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D.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4.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分析:这两个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状况,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
B.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分析:通过列举具体数字,强调了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极好条件。
C.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5.下面这段文字讲了三层意思,请概括这三层意思,每层不超过25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取得这些伟大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形成了一条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材料,仿照甲方的句式,替乙方续写一段辩论词,反驳甲方的观点。字数要大致相当。
四月的巴黎罗浮宫内,沉睡的是《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等40万件艺术珍品;罗浮宫外,一色玫红色上衣配黑色长裤,整齐的动作下,中国大妈伴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此事经网络报道,立刻引发甲、乙双方的辩论。
甲方认为:这件事情证明了中国的进步。中国人民不仅富裕起来了,而且比起过去,她们更乐于表达自己,追求个性。中国大妈好样的!
乙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思维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________、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________、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________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繁荣稳定,保持香港、澳门长期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________的开放政策,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要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穷二白 同舟共济 另眼相看 互利共赢
B.积贫积弱
同舟共济
刮目相看
合作共赢
C.一穷二白
同心同德
另眼相看
合作共赢
D.积贫积弱
同心同德
刮目相看
互利共赢
答案 D
解析 积贫积弱:(国家、民族)长期贫穷、衰弱。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穷,指工农业不发达;白,指文化科学水平不高)。文中彻底改变的应是什么样的局面,因此应用“积贫积弱”。同心同德:思想、行动一致。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第二处强调的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而“同舟共济”侧重于在困境中团结互助,因此应用“同心同德”。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刮目相看”是一种纵向的比较,“另眼相看”是一种横向的比较,这里是说中国的发展让世界不能再拿老眼光看待,因此应用“刮目相看”。互利共赢:各自经营但又在条款和让利上互相关照,使合作双方都能得到利益。合作共赢:双方共同出资经营而盈利。这一处是指中国的发展奉行的战略,强调的是每个国家在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合作盈利,而不单单是合作,因此应用“互利共赢”。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B.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C.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D.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答案 D
解析 D项这句话强调没有任何力量,而且在稳住地位基础上,继续前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B.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C.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D.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答案 C
解析 A项和B项中,“推动……稳定,保持……发展”是错误的,属于搭配不当,应是“保持……稳定,推动……发展”,故排除A、B两项;整句话的主语为“我们”,D项最后的主语为全体中华儿女,暗换了主语。
4.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分析:这两个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状况,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
B.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分析:通过列举具体数字,强调了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极好条件。
C.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分析:运用递进关系的复句,展望我国军队建设的前景,军种逐步完善,力量不断壮大。
D.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分析:“不可避免”强调“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的必然性,意味着我们不必花太大气力,“文化建设的高潮”就会到来。
答案 D
解析 “不必花太大气力”错。
5.下面这段文字讲了三层意思,请概括这三层意思,每层不超过25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取得这些伟大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形成了一条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取得成就的原因 ③要随时做好伟大斗争的准备
解析 首先对文段进行分层,然后分层概括。由分析可知,文段共三句话,每句话就是一个层次,三句话分别表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任务。据此筛选原文信息即可。
6.阅读下面的材料,仿照甲方的句式,替乙方续写一段辩论词,反驳甲方的观点。字数要大致相当。
四月的巴黎罗浮宫内,沉睡的是《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等40万件艺术珍品;罗浮宫外,一色玫红色上衣配黑色长裤,整齐的动作下,中国大妈伴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此事经网络报道,立刻引发甲、乙双方的辩论。
甲方认为:这件事情证明了中国的进步。中国人民不仅富裕起来了,而且比起过去,她们更乐于表达自己,追求个性。中国大妈好样的!
乙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这件事不能证明中国的进步。中国大妈不仅与富裕无关,而且也不代表全部,她们不欣赏艺术珍品,喜欢热闹,中国大妈还需要进步。
解析 这是一个观点相左、形式相近的仿写题。甲方认为是“进步”,乙方就应该认为是“不进步”或“退步”。甲方陈述的观点,采用“不仅……而且……”的句式陈述理由,乙方也要采用相同的句式。
Ⅱ 思维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答案 D
解析 A项“仁”“义”不是多元文化的内核。B项“需保持平衡”错。C项前一分句推理错误。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答案 A
解析 A项条件关系不合逻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答案 A
解析 A项旨在论证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平衡性,材料三无此观点。
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