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检测试卷(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检测试卷(word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2 19:2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    )。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
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而消沉,
更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3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
,一生共创作十四部中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每一部都造成轰动,他终于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
的英语作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一百多年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
B.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C.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地认识了这个社会、人生,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
D.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蹴而就  反而  一路顺风  比肩
B.一挥而就  反而  一帆风顺  比肩
C.一蹴而就  而且  一帆风顺  媲美
D.一挥而就  而且  一路顺风  媲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他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B.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C.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他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D.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4.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说:“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如果请你为大卫·科波菲尔造像,你会拟一个什么题目?
要求:结合小说节选部分以及你所了解的其他相关情节,至少给出两条理由,语言通顺,不少于60字。
(1)题目:
(2)理由:
5.为了迎接充实而美好的寒假,学校正举办“挚爱阅读——2021年度阅读盛典”活动,将评出2021年度“最具阅读价值书籍”。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为《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推荐词,凸显其最具阅读价值之处。要求:要点突出,条理清晰,语言简明扼要。
答: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狄更斯的信念
张惠雯
德国作家伯尔说:“狄更斯有一双湿润的眼睛:既不完全干涩,也不充满泪水。它是湿润的。”
狄更斯时代,浪漫主义是主流,风雅者普遍对贫寒和罪恶缺乏兴趣。上层人看不到下层人的生活,也不相信他们过着悲惨的生活,风行的文学甚至粉饰罪恶。狄更斯用那双眼睛观看底层人们的生活。他预感自己走入禁区的作品将被贬低为粗野,会被优越阶层认为“有伤风化”。但他认定“真相应该被告知”。
狄更斯不隐恶,但也并非对恶抱有兴趣。他写恶意在揭示这种生活可悲可憎的真相,去除围绕在罪恶周围的光环和假象,让人引以为戒,并使人们感到仁爱和公正的必要。他的小说受到广泛的喜爱,他揭示的现象造成了社会影响,他促成了改变。这些改变是看得见的“公正”。还有看不见却更为重要的公正,就是他置于读者心中的“公正”。
如今,狄更斯时代的“禁忌”已变为当下的“时尚”。很多人在写恶,把丑恶、痛苦当成一种纯粹的感官“现象”来写,于是,恶和苦的本质变了,成了供人欣赏玩味、富有奇特情调的东西。可是,在此之外,再无其他,他们没有创造文学作品,而是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垃圾堆。垃圾堆的臭味足以把人们的同情心和良好愿望熏跑。他们也有一双观察的眼睛,但绝不会是湿润的。
狄更斯不同,他笔下的现实是受其情感、人道理想所感染了的现实,寄予着对弱小、受苦者的同情。在描写痛苦和悲惨时,狄更斯尽量以幽默、以人物的美好希冀使之润滑。仁慈的他不愿带给读者难忍的刺痛,他希望他们在同情的眼泪中仍能欢笑。由于他的眼睛并非充满泪水,他笔下的主人公也不只是受苦的窝囊之辈。天真的匹克威克四处碰壁却毫不气馁,最后总能脱离困境;小奥立弗会把空碗伸到让他忍饥挨饿的人面前,说“我还要”;年幼的大卫·科波菲尔会厌恶地推开继父谋得斯通的手。这些人物是不屈的,痛苦的遭遇不会成为其沉沦的理由,他们的美德、意志“能在任何逆境中存活下来”。此外,狄更斯还充分动用作者的权利,在作品中设置“巧合”,以便把美好的结局给予这些历经磨难的主人公。但他不是通过牵强附会的方式,而是以非凡的艺术才华赋予这些不可能以“说服力”。“我们拥有艺术,所以不会被真相击垮”,这也是狄更斯小说给读者的信心。
把狄更斯当成罪恶控诉者或是某个阶级的辩护者,这是阶级文艺理论家的自作多情。狄更斯的小说里,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可能存有邪念、偏见,也同样可能具有美德。他批判上层人的漠然、伪善、闭目塞听,他也同样批判底层的低俗和堕落。狄更斯的宽容不允许让他以阶级、财富划分爱憎,他看到的是一个个人,而不是抽象、冰冷的界线。他有一个更人性的社会理想。在这个社会中,财产和人的教育、天性的善恶一样有差异,但却不乏人道和公正;正直、善良的人会得到报偿,贫苦的人不会孤苦无依地被社会完全抛弃;强者帮助弱者,富者接济贫者,人们彼此善待……我相信,狄更斯的社会理想两百年后仍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心灵所抱有的理想。(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简述第一段中“干涩”“充满泪水”“湿润”的具体内涵。
答:
2.狄更斯小说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鼠疫(节选)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人们总是过高地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这个词在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肆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鳞次栉比的灰暗屋群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从隔壁的车间传了进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得体的谏言与要求。(有删改)
注 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1947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3.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两句,作者用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B.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一细节描写,都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C.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D.“人们总是过高地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该及时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4.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乱”,这种翻译虽然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B.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的反差、惨烈图景与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迸发出巨大张力。
C.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都在暗示残酷的战争与鼠疫的对应关系,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D.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却能旁征博引,借史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5.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他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作者这样安排对选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6.“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
第7课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    )。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
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而消沉,
更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3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
,一生共创作十四部中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每一部都造成轰动,他终于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
的英语作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一百多年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
B.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C.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地认识了这个社会、人生,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
D.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答案 D
解析 从上下文语境可知,句子的主语是“这两项工作”,而且“这”又指代前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衔接非常紧密,从而排除了A、B两项;C项“丰富的认识了这个社会”中“丰富”作状语不当,不能修饰“认识”;“无法比拟同龄人”,意思是“不如同龄人”显然违背原文的意思。故选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蹴而就  反而  一路顺风  比肩
B.一挥而就  反而  一帆风顺  比肩
C.一蹴而就  而且  一帆风顺  媲美
D.一挥而就  而且  一路顺风  媲美
答案 B
解析 “一挥而就”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等很快就完成;“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结合语境,“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
的写作本领”,显然此处在讲他的才华,故选“一挥而就”,排除A、C两项。“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结合语境“他没有因此而消沉,
更奋力上进”,上下句之间有转折关系,故选“反而”,排除D项。“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一路顺风”表示诸事顺利,原指帆船的航行,今常用作对出门人的祝颂语。从语境看,该处指他“事业上”很顺利,故选“一帆风顺”。“比肩”即并肩,居同等地位,指地位同等之人;“媲美”指美好的程度差不多,类似比美之意。根据语境,此处应选“比肩”。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他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B.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C.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他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D.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答案 A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早”放在“在清末”之前;另外,“一百多年来”应在“最受读者欢迎”之前。从而排除B、C两项。二是搭配不当。“《大卫·科波菲尔》……是……外国小说家”主宾搭配不当。排除D项。
4.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说:“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如果请你为大卫·科波菲尔造像,你会拟一个什么题目?
要求:结合小说节选部分以及你所了解的其他相关情节,至少给出两条理由,语言通顺,不少于60字。
(1)题目:
(2)理由:
答案 (示例)
(1)题目:坎坷而富有传奇的一生
(2)理由:①一生坎坷。他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继父凶狠贪婪,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母亲对他的关怀;刚满十岁就被送去当童工,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长大后找到姨婆贝西小姐,后来因为希普的陷害,姨婆也破产。②刻苦上进,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他历尽艰辛,终于找到姨婆贝西小姐,心地善良的姨婆收留了他并让他上学深造。他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从孤儿成长为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
解析 要较完整地了解、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把握作品脉络,熟悉重要的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还需要注意语言简明,符合字数要求。
5.为了迎接充实而美好的寒假,学校正举办“挚爱阅读——2021年度阅读盛典”活动,将评出2021年度“最具阅读价值书籍”。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为《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推荐词,凸显其最具阅读价值之处。要求:要点突出,条理清晰,语言简明扼要。
答:
答案 《大卫·科波菲尔》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虚假、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解析 作品推荐词,主要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方面写。明确自己选取的作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点明作品的价值等,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即可。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狄更斯的信念
张惠雯
德国作家伯尔说:“狄更斯有一双湿润的眼睛:既不完全干涩,也不充满泪水。它是湿润的。”
狄更斯时代,浪漫主义是主流,风雅者普遍对贫寒和罪恶缺乏兴趣。上层人看不到下层人的生活,也不相信他们过着悲惨的生活,风行的文学甚至粉饰罪恶。狄更斯用那双眼睛观看底层人们的生活。他预感自己走入禁区的作品将被贬低为粗野,会被优越阶层认为“有伤风化”。但他认定“真相应该被告知”。
狄更斯不隐恶,但也并非对恶抱有兴趣。他写恶意在揭示这种生活可悲可憎的真相,去除围绕在罪恶周围的光环和假象,让人引以为戒,并使人们感到仁爱和公正的必要。他的小说受到广泛的喜爱,他揭示的现象造成了社会影响,他促成了改变。这些改变是看得见的“公正”。还有看不见却更为重要的公正,就是他置于读者心中的“公正”。
如今,狄更斯时代的“禁忌”已变为当下的“时尚”。很多人在写恶,把丑恶、痛苦当成一种纯粹的感官“现象”来写,于是,恶和苦的本质变了,成了供人欣赏玩味、富有奇特情调的东西。可是,在此之外,再无其他,他们没有创造文学作品,而是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垃圾堆。垃圾堆的臭味足以把人们的同情心和良好愿望熏跑。他们也有一双观察的眼睛,但绝不会是湿润的。
狄更斯不同,他笔下的现实是受其情感、人道理想所感染了的现实,寄予着对弱小、受苦者的同情。在描写痛苦和悲惨时,狄更斯尽量以幽默、以人物的美好希冀使之润滑。仁慈的他不愿带给读者难忍的刺痛,他希望他们在同情的眼泪中仍能欢笑。由于他的眼睛并非充满泪水,他笔下的主人公也不只是受苦的窝囊之辈。天真的匹克威克四处碰壁却毫不气馁,最后总能脱离困境;小奥立弗会把空碗伸到让他忍饥挨饿的人面前,说“我还要”;年幼的大卫·科波菲尔会厌恶地推开继父谋得斯通的手。这些人物是不屈的,痛苦的遭遇不会成为其沉沦的理由,他们的美德、意志“能在任何逆境中存活下来”。此外,狄更斯还充分动用作者的权利,在作品中设置“巧合”,以便把美好的结局给予这些历经磨难的主人公。但他不是通过牵强附会的方式,而是以非凡的艺术才华赋予这些不可能以“说服力”。“我们拥有艺术,所以不会被真相击垮”,这也是狄更斯小说给读者的信心。
把狄更斯当成罪恶控诉者或是某个阶级的辩护者,这是阶级文艺理论家的自作多情。狄更斯的小说里,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可能存有邪念、偏见,也同样可能具有美德。他批判上层人的漠然、伪善、闭目塞听,他也同样批判底层的低俗和堕落。狄更斯的宽容不允许让他以阶级、财富划分爱憎,他看到的是一个个人,而不是抽象、冰冷的界线。他有一个更人性的社会理想。在这个社会中,财产和人的教育、天性的善恶一样有差异,但却不乏人道和公正;正直、善良的人会得到报偿,贫苦的人不会孤苦无依地被社会完全抛弃;强者帮助弱者,富者接济贫者,人们彼此善待……我相信,狄更斯的社会理想两百年后仍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心灵所抱有的理想。(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简述第一段中“干涩”“充满泪水”“湿润”的具体内涵。
答:
答案 ①干涩:对贫寒和罪恶视而不见;或为写恶而写恶,对不幸冷漠。②充满泪水:对社会底层的贫寒与痛苦有深切的同情,但同时对社会的不公、罪恶感到绝望(无能为力)。③湿润:对底层人物的痛苦和悲惨充满同情,并通过努力希望改变现实。
2.狄更斯小说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答:
答案 ①揭示真相,造成社会影响,促成了社会向“公正”的改变;对读者的影响,使他们树立“公正”的思想观念。②让读者在面对生活的悲惨与残酷时,仍不失希望(给读者信心)。③激发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努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鼠疫(节选)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人们总是过高地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这个词在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肆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鳞次栉比的灰暗屋群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从隔壁的车间传了进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得体的谏言与要求。(有删改)
注 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1947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3.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两句,作者用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B.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一细节描写,都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C.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D.“人们总是过高地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该及时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答案 B
解析 “都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错误。结合“‘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等分析,“耸耸肩”表现的是里厄医生的不以为然,他并不认同“鼠疫已经绝迹”这个观点。
4.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乱”,这种翻译虽然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B.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的反差、惨烈图景与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迸发出巨大张力。
C.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都在暗示残酷的战争与鼠疫的对应关系,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D.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却能旁征博引,借史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答案 D
解析 “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错误。并非单一线索,小说中明显还有一条线索,即窗外的景色。景色的变化与里厄医生的心绪变化相协,与小说的叙事节奏一致。如:“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
5.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他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作者这样安排对选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在后文说明叙事者就是里厄医生,可以给选文这样的大段心理描写提供合理性,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②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使叙事口吻冷静客观,形成一种史诗的气魄。③丰富小说的主题,使选文变成了带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正是通过真诚的反省,里厄医生找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实现自我救赎。正如选文中所言“笔者对大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
解析 可以结合小说的叙述人物、结构安排、主题等方面分析。结合“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瘟疫”“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等分析,在后文说明叙事者就是里厄医生,可以给选文这样的大段心理描写提供合理性,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选文没有用“我”来叙述,使叙事口吻冷静客观。结合“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人们总是过高地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等分析,丰富小说的主题,使选文变成了带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
6.“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虚弱,骤然死亡;②“这是准确数字”是对前文政府和媒体刻意隐瞒的无声反驳,颇具讽刺意味;③用冷静、平淡的语气描摹出鼠疫的凶险。
解析 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句子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本题要用还原法来答题。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作答时,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结合“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等分析,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虚弱,骤然死亡。结合“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等分析,“这是准确数字”是对前文政府和媒体刻意隐瞒的无声反驳,颇具讽刺意味。用准确的数字,冷静、平淡的语气描摹出鼠疫的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