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23张ppt)+教案+视频+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23张ppt)+教案+视频+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3 16:16:55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远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
(一)马克思的理论阐述
“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社会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作为物质生活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的物质生存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由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来进行管理和调节的国民经济。
------资源配置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导
由于旧中国留下的经济起点很低,经济发展又不平衡,按当时标准估量,现代化工业只占10%,农业和手工业占90%,将近90%的人在农村生活和劳动;同时地缘政治环境也相当险恶,除了苏联有条件地进行一些经济援助外,以美国为代表的敌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了长期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中国曾多次面临战争的威胁。在这样的空间下,实行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实现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空间非常狭小。
——《中国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的现实
在工业方面,1949—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8.2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6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6%提高到了72.2%,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
提高到57.3%,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在农业方面,1949—1978年,粮食产量增加了1.7倍,农业机械化有一定的提高,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业,人力资本投资和科学技术等基础设施也有进展。
——孙尚清
马洪《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
据苏联官方统计,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摘自人教版必修2教材
但在长达30年的时间中,它的内在缺陷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国家集中决策,行政管理与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与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之间,统收统支,吃“大锅饭”办法与讲究经济效果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肖灼基《关于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
(二)摸着石头过河——体制变革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这篇文章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谴责。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
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鉴字盖章.
如以后能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
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刹头也干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改革前
改革后
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
管理方式
集体生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生产大队
村民委员会
人民公社
乡、镇政府
1979年秋,小岗大丰收,全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6万公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的产量总和,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
小岗生产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改革开放后的凤阳小岗村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思考: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
“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982年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1987年十三大: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二)摸着石头过河——体制变革
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摘自中共十四大报告(1992)
1989年中国发生了“六.四风波”,接着东欧各国发生政变,苏联解体,党内相当一部分人对改革的正确方向发生怀疑,国内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姓“资”还是姓“社”,在这场争论中,市场经济成为一个焦点,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在一片责难声中,市场经济的主张在报刊上销声匿迹。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摘录
东方风来满眼春
体制创新历程
市场经济
理论
突破
明确
目标
完善
理论
确立
框架
初步
建立
1992
1992
1993
1997
21世纪初
(一)马克思的理论阐述
“作为物质生活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的物质生存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思考:我国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否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
巩固反思
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习近平
增强道路自信
增强理论自信
增强制度自信
1、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水平
C.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环节是
A.强调在管理上的宏观调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D.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C
D
下图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变化情况。图中1992—1997年我国市场化指数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公有制主体地位得到改变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教材分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而“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线索。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了本课的有关知识,但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不深入;对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体验,理解不深;对市场经济有直接的体验,但不甚理解;对身边的历史感兴趣,但与父母交流较少。学生在心理上倾向于感性知识的把握,概括能力尚可,但知识升华和内化能力较弱。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学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
【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计划经济的前世今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屏幕材料,全面深入理解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因素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曾经发挥过的巨大作用和体制本身固有的弊端,进而深入理解改革的必要性。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合作探究】: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华国锋
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
(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
(2)不相同。
(3)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4)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根本目的和目标各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农村:
(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A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以诗说史】
昔日凤阳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今日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凤阳花鼓
【学思之窗】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解题关键: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思路引领:承包制的实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
B普遍实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合作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
1.经营管理:由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4.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5.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管理体制的改变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
【合作探究】:
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思考: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必要性
①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B.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可能性
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2.过程
(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播放邓小平南方谈话视频剪辑)
(2)目标确立: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理论完善:
A.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意义
(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合作探究】: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这样做是否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播放邓小平关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讲话录音)
【认识提升】
【本课小结】
【本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致历程。改革使我国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商品市场繁荣稳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诸多的重要经济概念,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相关的体会,对于身处的市场经济时代又缺乏深入的认识,所以导致学生在理解本科内容上存在不少障碍,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图通过丰富、直观的文字、图片以及音视频食疗重现这一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明确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史学原则,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持续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分析史料,深入思考问题。
反观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明显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部分史料的遴选不够恰当,存在着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其次,对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基本概念的突破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上还显不足,课堂气氛偏于沉闷。以上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去改进的重要方面。
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习近平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2.召开: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2.过程:
3.内容
3.意义:
4.意义:
PAGE
8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有人用邓小平的经典话语来概括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前15年的基本特点应该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摸着石头过河”
C.“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http:?/??/?www..com?/??)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巨大作用
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剐起步
D.加人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4.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缘自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
④农业合作社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下表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项目年份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产值(亿元)
结构(%)
产值(亿元)
结构(%)
1978
3595
99.1
30
0.9
1997
56676
75.8
18096
24.2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③扩大企业自主权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图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图四
A.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完全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过程
B.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C.由向苏联学习到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D.由被迫闭关自守到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过程
7.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一封对中国企业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信,在福州召开工业会议期间,福建省55位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向省委呼吁——《请给我们“松绑”》。这里的“松绑”是指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D.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A.“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
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9.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10.据《华东经济管理》1991年S2期统计“从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看,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1990年工业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48.04%,年均增长6.86%,……”。当时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是
A.国民经济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非选择题
1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阶段,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体制、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都有了不少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正处在转制过程中,必然还会有不少需要改善之处,不应当按照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来对中国进行苛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成思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与中国》
材料三
8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体制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从体制上讲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同它在政府的作用、企业制度、市场规则、信用制度、贸易方式、国际协调等方面都实施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出了几种不同模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今天我们已经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制度的思想束缚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应
当向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⑵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材料二、三,谈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15分)
【解析】这道题目把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趋向,应该说从命题来看是独具匠心的。但是从答案的拟定来看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第1问参考答案所讲的“商帮(商人)商业活动活跃,”商帮的出现应该为明清的事情,而第2问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所给的答案与教材所述不太一致。
【答案】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世界各国各地区密切的经济交往和合作的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协调机制的不断加强;形式多样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促进。(任答5点即可得10分)
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能够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