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卷(详细全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卷(详细全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0-14 15: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列图标解读错误的是(
)
A.当心爆炸
B.禁止吸烟
C.节约用水
D.不可回收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天然气
B.氢气
C.酒精
D.乙醇汽油
3.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氧气
B.氦气
C.二氧化碳
D.面粉
4.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C.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制得焦炭
D.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5.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发起“绿客(
Green
Week)行动”邀请公众从小事做起,践行环保。下列行为中不符合“绿V客”环保活动主题的是(
)
A.尽量开车上下班
B.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木筷
C.尽量使用环保购物袋
D.周末走出户外亲近大自然
6.下列有关安全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深夜家中煤气泄漏,要先开灯寻找漏气源
B.进入干涸的深井,要先用手电筒做灯火试验
C.严禁在加油站、煤气站等处吸烟和拨打移动电话
D.高楼发生火灾时,乘坐电梯紧急逃生
7.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燃料主要成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管道煤气有毒
D.丁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0
8.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
9.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10.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11.下列灭火措施不恰当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的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浇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该立即用水浇灭
⑥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1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
13.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下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14.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15.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解的水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和
B.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吸收热量
C.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4小题,计26分)
16.(8分)生活中处处包含化学知识。
(1)冰箱除味剂中的活性炭可以去除冰箱里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性。
(2)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它是由________(选填“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3)2019年4月15日,法国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此次大火使建筑受损严重。
①消防队员发现燃烧时架空的木质结构比压实的木材火势更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巴黎圣母院里的珍贵文物面临被焚毁的厄运,为了保护文物,避免产生非燃烧性损坏,最适宜选用的灭火器材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高压水枪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泡沫灭火器
17.(5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我们的家乡以“油城”闻名,石油分馏产物中主要用于汽车燃料的两种产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汽车尾气中氮的氧化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溶于雨水会生成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
(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____(填序号);
①CO
②CO2
③SO2
④NO2
⑤O3
(3)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之一是____________
18.(5分)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________(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______(填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环保。白磷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分)我国两淮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甲烷。
(1)请你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煤矿瓦斯爆炸有两个必要条件:①瓦斯含量在爆炸极限的范围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常见三种气体的爆炸极限,请你据此判断: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是______。(1分)
可燃气体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H2
4.0%~74.2%
CH4
5%~15%
CO
12.5%~74.2%
(4)下列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______(1分)
(5)某现代化的矿井采用了“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有效解决了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照明用电。这种既采煤又发电的联合生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小题,计24分)
20.(12分)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酒精的棉花燃烧,另一个不燃烧,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所示: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2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2分)【问题提出】某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使燃烧得更充分。由此他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思考,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发现问题】哪些因素能影响燃烧的剧烈程度?
【提出问题】猜想①: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猜想②: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验证猜想】实验报告如下:
验证
猜想实验
操作实验
现象实验
结论
猜想①
__________,燃烧更剧烈
猜想②
__________,燃烧更剧烈
写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结论应用】请你结合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就如何使燃料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提出一条具体建议:。(2分)
四、计算与分析题(共5分)
22.已知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现有一定量乙醇完全燃烧后消耗氧气的质量是9.6g,生成8.8gCO2和5.4gH2O。试通过计算确定乙醇的组成,并写出乙醇的化学式。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测评卷答案
1.D【解析】A.该图标是当心爆炸标志,故正确;B.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标志,故正确;C.该图标是节约用水标志,故正确;D.该图标是可回收循环使用标志,故错误。故选D。
2.B【解析】A.天然气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B.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故选项正确。C.酒精燃烧产生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D.酒精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汽油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故选B
3.D【解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A错;B.氦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B错;C.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C错;D.面粉具有可燃性,空气中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面粉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能发生爆炸,故D正确。故选D。
4.A【解析】A.化工产品是经过化学反应制得的相关产品,石油又称原油,没有经过化学合成,不属于化工产品。A错误。B.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沸点不同,可利用此性质采用分馏的方法将物质进行分离,生成不同的产品。B选项正确。C.煤隔绝空气受强热时,有气体生成,其成分为煤焦油、焦炉气、氨水等物质。反应完毕后的黑色固体物质叫焦炭。所以C选项正确。D.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的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D正确。故选A。
5.A【解析】A.开车上下班会浪费大量的化石燃料,污染环境,不符合“绿V客”环保活动主题;B.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减少了树木的砍伐,节约了资源,符合“绿Ⅴ客”环保活动主题;C.尽量使用环保购物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符合“绿V客”环保活动主题;D.周末走出户外,亲近大自然,让我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符合“绿Ⅴ客”环保活动主题。
6.C【解析】A.深夜家中煤气泄漏先开灯寻找漏气源,容易因打火而引起火灾或爆炸,故错误;B.手电筒做灯火实验并不知二氧化碳浓度高低,故错误;C.在加油站、煤气站等处吸烟和拨打移动电话,容易引起火灾或爆炸,严禁在该场所吸烟和拨打移动电话是正确的,故正确;D.高楼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紧急逃生,错误。故选C
7.D【解析】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故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故正确;C.管道煤气中含有有毒的一氧化碳,故正确;D.丁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10)=24:5,故选D
8.C【解析】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A正确;B.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从两个方面入手:①提供充足的氧气;②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B正确;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C错误;D.根据灭火原理能够达到灭火目的方法有:①隔绝空气;②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③移走可燃物;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故选C
9.C【解析】A.灯罩的材料是纸,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灯罩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C.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D.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10.A【解析】可燃物架空一些,可使空气容易进入而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氧气与可燃物接触更充分了;“火要虚”能使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完全才能燃烧更旺;此做法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等物质固有属性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A。
11.A【解析】①油锅起火,最佳的灭火措施是盖锅盖,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而端油锅是非常危险的;故①的做法不恰当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故②做法正确;③酒精灯的火焰应用灯帽盖灭,用嘴吹易引起酒精灯内燃而发生危险,故③做法不恰当;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防止触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隔绝空气;故④正确;⑤汽油着火,不能用水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⑤做法错误;⑥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达到灭火,故⑥做法正确,故选A。
12.A【解析】甲中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一会儿后氧气反应完,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A正确;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起来,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错误;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木块是可燃物C错误;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错误。
13.A【解析】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燃烧最旺,A正确;N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较大,燃烧较旺,B错误;P点的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不能燃烧,C错误;M点的温度虽然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D错误;故选A。
14.C【解析】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与氧气接触,①中白磷符合燃烧的条件,②中白磷没有燃烧原因是在水下没有氧气,所以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由热水的温度为80℃,①中白磷燃烧说明白磷已经达到了着火点,所以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烧杯中的热水有两个作用:一是提供可燃物燃烧的温度,二是隔绝氧气,故C错误;①和③都属于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而①能燃烧说明①达到了着火点,③不能燃烧说明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
15.B【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因此分解的水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和,A正确;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放出热量,B错误;根据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点进行判断可知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正确;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D正确。
16.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
(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故填:离子;
(3)①架空的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氧气充足,燃烧旺盛。故填: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②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火灾不能有水,否则容易受损。A.水会造成图书、文物等损坏,不适合用水来扑灭珍贵文物的火灾。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可以用来扑灭珍贵文物火灾。C.干粉灭火器是利用压缩气体吹出干粉来灭火,可以用来扑灭一般火灾,还可用于扑灭油,气等引起的火灾,不适合用来扑灭珍贵文物火灾。D.泡沫灭火嚣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一般火灾,喷出的溶液会损坏图书、精密仪器,不适合用来扑灭珍贵文物的火灾。故选B
17.(1)汽油、柴油
HNO3
腐蚀金属建筑物
(2)①③④⑤
(3)太阳能
【解析】(1)汽车用汽油、柴油是由石油加工的产品,汽车尾气中氮的氧化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主要是腐蚀金属建筑物;(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3)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氢能、太阳能等。
18.(1)a
B
(2)P2O5
4P+502=2P2O5
【解析】(1)燃烧发生的条件: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可燃物。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只有a。灭火只需要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a中燃着的磷会熄灭,是Y形试管内的氧气消耗尽了。(2)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现象是有大量的烟,如果不系小气球,五氧化二磷就会逸出污染空气。
19.(1)CH4+2O2=CO2+2H2O
(2)②温度达到着火点(答案合理即可)
(3)H2
(4)B
(5)节约能源,有效避免瓦斯爆炸发生(或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解析】(1)甲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因此甲烷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2)煤矿瓦斯气体爆炸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瓦斯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二是遇到明火引燃瓦斯。(3)爆炸极限范围值越大,越容易发生爆炸。(4)图B属于节水标记。(5)根据瓦斯中主要成分甲烷具有可燃性,燃烧低浓度瓦斯发电,不但降低煤矿内瓦斯浓度使其达不到爆炸极限,同时还可节约能源。
20.(1)燃烧需要可燃物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2)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蜡烛熄灭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解析】(1)由于酒精可以燃烧,水不能燃烧,所以蘸酒精的棉花可以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如果加热的时间较长,水蒸发后、棉花是可燃物,所以蘸水的棉花也燃烧。(2)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滤纸碎片低,所以图1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此实验说明燃烧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图2实验中,用烧杯罩着燃着的蜡烛,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烧杯内的氧气越来越少,最后蜡烛熄灭,由此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即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1.【提出猜想】①氧气的浓度
②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验证猜想】
【结论应用】将煤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或燃料燃烧时不断鼓入空气)。
【解析】【提出猜想】因为相同体积的煤球比蜂窝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小,空气中的氧气比纯氧中的氧气的浓度小,可以猜想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氧气的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验证猜想】根据猜想,分别从氧气浓度不同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两个方面设计两个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验证猜想;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结论应用】从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方面考虑,为了使燃料得到充分的燃烧,可将煤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或气体(或燃料燃烧时不断的鼓入空气)。
22.解:8.8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00%=2.4g,则氧元素的质量为:8.8g-2.4g=6.4g;
5.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4g××100%=0.6g,则氧元素的质量为:5.4g-0.6g=4.8g;
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是2.4g,氢元素的质量是0.6g,反应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6.4g+4.8g=11.2g>9.6g,由此
可知,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1.2g-9.6g=1.6g
该物质中,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6:1,该物质的化学式是C2H6O
答:乙醇的化学式是C2H6O
点燃
点燃
点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