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节选)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积攒(zǎn) 鱼鳍(qí) 舵柄(duò) 鳐鱼(yáo)
B.两颚(è) 攥住(zǎn)
嗜杀(shì) 黏液(nián)
C.吞噬(shì) 脊髓(shuǐ)
蹂躏(lìn) 撬开(qiào)
D.祈祷(dǎo) 游弋(yì) 残骸(hái) 拽拉(y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苍皇 晴朗温和 狠毒无比 残缺不全
B.踪迹 波涛汹涌 奋不顾身 慢不经心
C.精采 倒霉透顶 蜂拥而至 胡思乱想
D.理睬 目瞪口呆 遍体鳞伤 凶残嗜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________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
②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战斗的武器那么好,______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③现在已经天黑了,________天边还没有红光,________看不见灯火,有的只是风,只是扯得紧紧的帆,他觉得大概自己已经死了。
A.消逝 以致 可是/也
B.消失 以致 因为/所以
C.消失 以至 可是/也
D.消逝 以至 可是/而且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煞费苦心地把多层含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意在使读者从故事里读出完整的人生哲学。
B.《好家伙》中芦焱(张译饰)受刑的情景令我印象深刻:全身遍体鳞伤,目光坚毅,拒不屈服。让我见识了什么是革命精神。
C.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能前仆后继,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从一而终,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D.年老的圣地亚哥孤独、背运,生活也是捉襟见肘,但他乐观、自信、勇敢、坚韧,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展现了一个人的尊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在猛力朝鱼尾巴上面的肉里咬进去的当儿,它那双使人惊奇的眼睛和牙齿咬得嘎吱嘎吱的。
B.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的一样。
C.他总喜欢去想一切跟他有关联的事情,同时因为没有书报看,也没有收音机,他就想得很多,尤其是不住地想到罪过。
D.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因为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黏液。
6.下列一组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
②《老人与海》,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③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④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老人虽败犹荣。
⑤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
A.①④②⑤③
B.②①⑤④③
C.①⑤④③②
D.②⑤①④③
二、能力素养提升(44分)
(一)课内阅读(16分)
阅读课文,完成7~10题。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作者借对灯光的描写,交代了老人对航船位置的判断,反映了他内心对结束航行回到岸上的渴盼。
B.“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说明老人眼中的自然既是他斗争的对象,又是他不可缺少的朋友。
C.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D.老人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表现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老人心存侥幸;“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老人又意识到还有危险;“怎么对付它们呢”,老人感到手足无措。这里心理描写很是生动传神。
B.“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暗示搏斗结束了,老人最终也获得了解脱,心情变得轻松,船也走得轻快。
C.“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这句话是理解人物思想性格最关键的句子,也是理解本文乃至全书的文眼。
D.节选文字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老人与鲨鱼进行的最后搏斗,主要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孤胆英雄的形象。
9.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
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再搏斗了。
10.课文中描写了圣地亚哥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悲壮情景,请简要分析这次搏斗中的“悲壮”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课外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
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1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出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怀有信心。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C.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我”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D.通过老人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具有写实效果的画面。
B.“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写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C.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这种角度给了读者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3.老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4.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结合这一观点请指出文中画线的语句里所隐藏的语言和情感内涵。(6分)
(三)语言表达(12分)
15.以下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郎平的颁奖词。请参照其表达方式,以海明威或圣地亚哥为颁奖对象,写一篇“感动美国”颁奖词,100字左右。(4分)
(示例)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16.请按语境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4分)
读一本书,如同结交了一位益友,寻得了一位良师。读《老人与海》,我明白了什么是顽强不屈,敢于和命运抗争的铮铮铁骨;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参照示例,从下面给出的人物中任选两位,运用对偶修辞写两则评价。(4分)
示例:《水浒传》中的林冲: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野;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祝福》中的祥林嫂: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
9
老人与海(节选)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积攒(zǎn) 鱼鳍(qí) 舵柄(duò) 鳐鱼(yáo)
B.两颚(è) 攥住(zǎn)
嗜杀(shì) 黏液(nián)
C.吞噬(shì) 脊髓(shuǐ)
蹂躏(lìn) 撬开(qiào)
D.祈祷(dǎo) 游弋(yì) 残骸(hái) 拽拉(yè)
解析 B项,“攥”应读“zuàn”;C项,“髓”应读“suǐ”;D项,“拽”应读“zhuài”。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苍皇 晴朗温和 狠毒无比 残缺不全
B.踪迹 波涛汹涌 奋不顾身 慢不经心
C.精采 倒霉透顶 蜂拥而至 胡思乱想
D.理睬 目瞪口呆 遍体鳞伤 凶残嗜杀
解析 A项,“苍”应为“仓”;B项,“慢”应为“漫”;C项,“采”应为“彩”。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________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
②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战斗的武器那么好,______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③现在已经天黑了,________天边还没有红光,________看不见灯火,有的只是风,只是扯得紧紧的帆,他觉得大概自己已经死了。
A.消逝 以致 可是/也
B.消失 以致 因为/所以
C.消失 以至 可是/也
D.消逝 以至 可是/而且
解析 消失:(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消逝:包含-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如“岁月消逝”。“消失”在变化中历时较短,而“消逝”变化时间可长可短。形容时间、声音、云雾、霞光等失去,要用“消逝”。①句结合语境,应该选“消失”。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也说“以至于”。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显然,②句选“以至”。③句前面表示转折关系,后面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所以选用“可是/也”。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煞费苦心地把多层含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意在使读者从故事里读出完整的人生哲学。
B.《好家伙》中芦焱(张译饰)受刑的情景令我印象深刻:全身遍体鳞伤,目光坚毅,拒不屈服。让我见识了什么是革命精神。
C.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能前仆后继,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从一而终,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D.年老的圣地亚哥孤独、背运,生活也是捉襟见肘,但他乐观、自信、勇敢、坚韧,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展现了一个人的尊严。
解析 B项,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与前面“全身”语意重复。C项,从一而终:多指用情专一,一女不侍二夫,夫死不得再嫁。也比喻忠臣不事二主。对象用错。D项,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形容“生活”不当。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在猛力朝鱼尾巴上面的肉里咬进去的当儿,它那双使人惊奇的眼睛和牙齿咬得嘎吱嘎吱的。
B.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的一样。
C.他总喜欢去想一切跟他有关联的事情,同时因为没有书报看,也没有收音机,他就想得很多,尤其是不住地想到罪过。
D.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因为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黏液。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或不合逻辑,“眼睛”不能与“咬”搭配。B项,“死鱼”和“咬”是被动关系,应改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D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句子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因为”应改成“即使”。
答案 C
6.下列一组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
②《老人与海》,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③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④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老人虽败犹荣。
⑤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
A.①④②⑤③
B.②①⑤④③
C.①⑤④③②
D.②⑤①④③
解析 排序题首先要理清语脉,这段文字是对《老人与海》的评价,②句指明评价的对象,①⑤句说明作品的内容,④句说明作品的寓意,③句是对④句的解说。
答案 B
二、能力素养提升(44分)
(一)课内阅读(16分)
阅读课文,完成7~10题。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作者借对灯光的描写,交代了老人对航船位置的判断,反映了他内心对结束航行回到岸上的渴盼。
B.“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说明老人眼中的自然既是他斗争的对象,又是他不可缺少的朋友。
C.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D.老人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表现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解析 C项,老人的自言自语为其心理活动的外露,作者对其寄予同情也不对。
答案 C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老人心存侥幸;“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老人又意识到还有危险;“怎么对付它们呢”,老人感到手足无措。这里心理描写很是生动传神。
B.“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暗示搏斗结束了,老人最终也获得了解脱,心情变得轻松,船也走得轻快。
C.“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这句话是理解人物思想性格最关键的句子,也是理解本文乃至全书的文眼。
D.节选文字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老人与鲨鱼进行的最后搏斗,主要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孤胆英雄的形象。
解析 D项,“正面和侧面描写”在文中没有依据,文章除动作、心理描写外,主要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显示了鲨鱼的凶猛和老人战斗的勇敢。
答案 D
9.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
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再搏斗了。
解析 对文中语句的赏析,首先要把握手法,然后要体会这些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答案 这句话是心理描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本能愿望的表现,是战斗暂趋平静时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反映。
10.课文中描写了圣地亚哥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悲壮情景,请简要分析这次搏斗中的“悲壮”是如何体现的。(6分)
解析 此题要抓住“悲”在何处、“壮”在何处思考。可以从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背景、双方力量与状况的对比与战斗结果分析。
答案 ①猛烈的海风,波涛汹涌的大海,黑暗的夜幕,是主人公战斗的背景;②一方是年老而疲惫的主人公,一方是无数凶猛顽强的鲨鱼,而主人公又没有可以战斗的“武器”;③战斗的结果是主人公被累得吐血,捕获的大马林鱼仅剩下一个空骨架,而与之战斗的鲨鱼也一个个受伤、死亡,翻沉大海。
(二)课外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
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1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出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怀有信心。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C.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我”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D.通过老人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
解析 A项,“并对未来怀有信心”不当,这一细节表现了老人对家园的热爱。
答案 A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具有写实效果的画面。
B.“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写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C.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这种角度给了读者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解析 D项,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
答案 D
13.老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热爱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②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③不关心政治,厌恶战争。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打破自己原本平静的生活。
14.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结合这一观点请指出文中画线的语句里所隐藏的语言和情感内涵。(6分)
解析 “照看动物”这几个字在老人口中反复出现,反映出老人的无奈,而“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从“只是”二字可看出老人的疑惑,我只是照看动物,我什么也没做,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那么是谁毁了这一切?是战争!一个没招谁惹谁的人却被毁了生活,心里自然觉得“冤”,自然要“怨”!这就暗含了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答案 (1)隐藏的语言: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2)隐藏的情感:交织着“怨”与“冤”的情感,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三)语言表达(12分)
15.以下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郎平的颁奖词。请参照其表达方式,以海明威或圣地亚哥为颁奖对象,写一篇“感动美国”颁奖词,100字左右。(4分)
(示例)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解析 拟写颁奖词,需要在把握人物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对该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品质进行概括,对其精神进行颂赞;语言力求凝练生动,有感染力。另外,“100字左右”这些题目的具体要求在答题时切莫忽视。
答案 (示例1)海明威:你是硬汉性格的自我塑造者,两次世界大战使你遍体鳞伤,但你仍用你有力的文体、出色的手法、精练的语言和简洁的文风掀起了一场完美的“文学革命”。“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你虽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但你性格中的刚毅、勇敢和坚韧却给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你是美利坚民族永远的精神丰碑!
(示例2)圣地亚哥:一个渔夫,一张帆船,84天苍茫大海上的漂泊,拼搏后的机遇在叹息声中消逝,他是海上的浪花,巨澜的潮起潮落叠出了他人生的惊心动魄;他是苍穹的雄鹰,辽阔的大海乘风破浪涌出了他生命的凌云壮志。风雨兼程,千百辗转,经历了地狱般的磨炼,即使空手而归,也创造出世间绝唱。
16.请按语境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4分)
读一本书,如同结交了一位益友,寻得了一位良师。读《老人与海》,我明白了什么是顽强不屈,敢于和命运抗争的铮铮铁骨;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史记》 我知道了即使忍辱负重,也要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懂得了怎样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17.参照示例,从下面给出的人物中任选两位,运用对偶修辞写两则评价。(4分)
示例:《水浒传》中的林冲: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野;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祝福》中的祥林嫂: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
答案 祥林嫂:一生若草芥,讥笑声中行乞鲁镇;残年如风烛,祝福声里惨死街头。
王熙凤:八面玲珑,放诞泼辣,明是一把火;巧言狡黠,机关算尽,暗是一把刀。
圣地亚哥:孤舟中寂寞的硬汉,大海上咆哮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