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3 16:4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范进中举
教材解说:
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
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致可以划为五个层次:
(1)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这其实是前面情节的尾声,放在这篇节文里却跟某些小说里的背景有几分相似,因为范进中了秀才,这就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
此外,从胡屠户教训范进的话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还不能满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
(2)
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
他不甘心,居然瞒着丈人前往应试。范进此举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师的鼓励,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从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也可以看出这
一点。这是情节的开端。
(3)
发榜之日,在断炊的情况下,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这是情节的发展,因为范进的命运从此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被人藐视的“现世宝”变成受人尊重的“老爷”。但范进本人此刻尚未见到喜报,他不敢信以为真,还要靠卖鸡来“救命”,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4)
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
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亏一位报子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这是一场喜剧,是这个故事的高潮。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胡屠户在这场喜剧中对范进毕恭毕敬,把范进捧上了天,
充分暴露了他趋炎附势的嘴脸。
(5)范进刚从集上回家,举人出身、曾做过一任知县的张静斋来访,赠金又赠房。这是故事的结尾,说明范进的社会地位陡然上升,真是“今非昔比”了。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
教学目标:
1.
查工具书掌握“带挈”等词的含义;掌握小说的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2.
朗读相关句子,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
3.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对比。
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法与学法:
教法:自主点拨法:《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
《新课标》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模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在设计问题时也要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以便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的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因此学习此课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1.课前请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查找《儒林外史》的资料。
2.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查工具书掌握“带挈”等词的含义;掌握小说的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2.朗读相关句子,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讽刺、夸张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导语设计。
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的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板书: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我们认识的另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则反映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
的严重毒害。他原来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由此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学习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2.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醺(xūn)
行事(háng)
攥(zuàn)
带挈(qiè)
啐(cuì)
作揖(yī)
侥幸(jiǎo)
桑梓(zǐ)
3.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指昏迷过去,失去了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夹七夹八:形容说话乱七八遭,没有条理。
果不其然:指事实跟预料的一样。多用来强调不出所料。
4.资料补充。
(1)作家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约四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了很高评价。
(2)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计五十六回,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
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设计意图】梳理基础知识,初识课文内容。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明确: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中举前:屠户贺喜、范进借钱;中举后: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完这篇小说,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明确: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明确: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的”。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哪四个字概括?
明确:前倨后恭。
6.小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行文?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明确: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形象。
【设计意图】以6个问题为主线,再识课文内容。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1.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明确: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2.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道貌岸然,老奸巨猾。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3.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明确次要人物的作用,为后面理解主要人物的言行作铺垫。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1.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带挈(qiè)
相公(xiàng)
报帖(tiě)
B.腼着(tiǎn)
星宿(xiù)
桑梓(zǐ)
C.解元(xiè)
兀自(wù)
斋公(zhāi)
D.绾着(wǎn)
轩敞(chǎng)
心窍(qià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1)
你如今即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2)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3)
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4)
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就叫“乡试年”。
B.文曲星——旧时迷信的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就是文曲星下凡。
C.解元——乡试中举,第一名叫“解元”,第二至第十名称为“亚元”。
D.
讳——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作“忌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
4.
填空。
(1)
《范进中举》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其代表作品就是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____________。
(2)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时代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小结答案:
1.C
2.
(1)规矩(2)指教(3)家乡(4)戏弄、捉弄
3.
D
4.
(1)吴敬梓

《儒林外史》(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曹雪芹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范进中举
课时目标:
1.朗读相关句子,分析范进的形象(前后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讽刺、夸张的语言。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导语设计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称作人间四大幸事。前三件人皆有之,唯独第四件乃幸中之幸。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该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
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人“金榜题名”,有人“一举成名天下扬”。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金榜题名”了,可范进呢?我们一起去看——
复习上节课内容:简要说说胡屠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设计意图】由教师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速读课文,画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将要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说明他的灵魂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一面,对胡屠户的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了。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明确:范进中举,从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的,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故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而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设计意图】抓住主要人物范进的言行分析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其中直接写实有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
“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如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如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重点内容的形式,更进一步明确课文主旨。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1.选择字词填空。
(1)
屠户横披了衣服,____________(挺、鼓、腆)着肚子去了。
(2)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
____________(跌、歇、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3)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___________(漂亮、华贵、轩敞),也还干净,就_______________(给、送、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_______________(看望、请教、留心)些。
(4)
屠户把银子____________(拿、捏、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___________
(伸、舒、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____________(收、缩、放)了回去,往腰里___________(揣、塞、放)……
2.写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


(2)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


(3)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


(4)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5)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


检测小结答案:
1.(1)腆
(2)踱
(3)轩敞

请教
(4)攥



2.(1)丢脸的家伙
(2)妻子
(3)拿给
(4)谦词,指自己
(5)一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人便有了强烈的读书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挑灯夜战为光宗耀祖,读书人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和日趋酷烈,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桎梏。范进中举发疯,就充分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和对国家民族的残害。
范进中举后发疯是必然的。本文的学习会让学生对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留下深刻印象,会认识猥琐而悲哀的范进、粗俗市侩的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我们既要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又要看到我们所处社会的光明和幸福。从而摆正我们的进取心态,高扬自己的理想大旗,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幸福乐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角色,让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范进中举》的作者在其作品中还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情感,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使其摆正读书的心态,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