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复活(节选)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嫣然(yān) 害臊(sào) 窘态(jiǒnɡ) 刹那(chà)
B.斜睨(nì)
嫌恶(wù)
鬈发(juán) 踱步(duó)
C.啰唆(luō)
赎罪(shú)
栅栏(zhà)
模糊(mó)
D.褴褛(lǚ)
哽住(ɡěnɡ)
堕落(duò)
擤鼻(xǐ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浮肿 饶恕 衣冠楚楚 饱经风霜
B.妖媚 眯眼 鄙夷不屑 从中作鲠
C.温顺 振惊 一刀两断 步履蹒跚
D.随既 钞票 夺眶而出 虚无缥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这位不知名的外科大夫医术高明,一会儿的________就为弟弟包扎好了伤口。
②这种中成药能够________胃寒、胃痛,帮助恢复胃肠正常功能。
③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________稍稍加一点力气,________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A.工夫 驱除 只有 才
B.功夫 祛除 只有 才
C.工夫 祛除 只要 就
D.功夫 驱除 只要 就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是董事长的六十大寿,同事们个个衣冠楚楚,一同前往赴宴。
B.一到放学的时候,学生们接二连三地走出校门。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新旧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无法一刀两断。
D.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托尔斯泰的记忆力和观察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B.托尔斯泰与甘地主张绝对“非暴力”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明白用血腥的手段难以实现文明。
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大约12年左右。
D.玛丝洛娃这个来自下层人民的人物能够成为托尔斯泰长篇作品的主人公,这是作家世界观转变之后才有的情形。
6.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
②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③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
④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⑤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
A.②⑤①③④
B.②④⑤①③
C.⑤②④①③
D.⑤②①③④
二、能力素养提升(42分)
(一)课内阅读(16分)
阅读课文,完成7~10题。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聂赫留朵夫怀着一腔热情前来见玛丝洛娃,要拯救她脱离困境,中途看到玛丝洛娃变丑了又发生动摇。
B.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已经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
C.尽管玛丝洛娃让聂赫留朵夫帮自己请律师,但是她丝毫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的出现会使她服苦役的命运有所改变,她对聂赫留朵夫是不抱有幻想和希望的。
D.玛丝洛娃看到这个热恋过又伤害过她的人,内心是矛盾的,充斥着痛苦和愤恨,同时又隐隐有一丝温情,但痛苦是主要方面。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嘴唇都哆嗦了”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玛丝洛娃的痛苦,表现了她对聂赫留朵夫的鄙夷不屑和痛恨。
B.文中对玛丝洛娃的眼睛刻画细腻传神,“浮肿的眼皮”写出了她经历的苦难,“特别有神”暗示了她有“复活”的希望。
C.玛丝洛娃用一些“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将以前的事情覆盖,这里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玛丝洛娃忘不掉那段最屈辱苦痛的经历。
D.这是第一次探监,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是整部小说情节的转折点,也是聂赫留朵夫人生的转折点,是“复活”的开始。
9.这次来见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是怎样的心态?(4分)
10.文中共写了玛丝洛娃的几次笑?通过这几次笑的神态描写,托尔斯泰要塑造出玛丝洛娃怎样的精神状态?(6分)
(二)课外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孩子的力量
[俄]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中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中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被人民群众俘获。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表现了人们亢奋的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为下文警察的出场作铺垫。
B.小说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13.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14.“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6分)
(三)语言表达(10分)
阅读故事,完成15~16题。
有个青年总想一举成名。他去请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分子就是他自己实在有的那么大小,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于零了。”
15.请你根据画线的句子,补充完整下面的等式。(2分)
一个人的价值=( )+( )
16.读了本段富有哲理的话,你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17.阅读下面三段材料,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作家的要求。(4分)
①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②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
③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作品不是自己看的,必须要想到他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同样是重要的。
8 复活(节选)
《复活(节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嫣然(yān) 害臊(sào) 窘态(jiǒnɡ) 刹那(chà)
B.斜睨(nì)
嫌恶(wù)
鬈发(juán) 踱步(duó)
C.啰唆(luō)
赎罪(shú)
栅栏(zhà)
模糊(mó)
D.褴褛(lǚ)
哽住(ɡěnɡ)
堕落(duò)
擤鼻(xǐnɡ)
解析 B项,“鬈”应读“quán”。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浮肿 饶恕 衣冠楚楚 饱经风霜
B.妖媚 眯眼 鄙夷不屑 从中作鲠
C.温顺 振惊 一刀两断 步履蹒跚
D.随既 钞票 夺眶而出 虚无缥缈
解析 B项,“鲠”应为“梗”;C项,“振”应为“震”;D项,“既”应为“即”。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这位不知名的外科大夫医术高明,一会儿的________就为弟弟包扎好了伤口。
②这种中成药能够________胃寒、胃痛,帮助恢复胃肠正常功能。
③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________稍稍加一点力气,________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A.工夫 驱除 只有 才
B.功夫 祛除 只有 才
C.工夫 祛除 只要 就
D.功夫 驱除 只要 就
解析 “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间;“功夫”一是指花费的时间、心思或精力,二是指本领、造诣。应选“工夫”。“驱除”后跟的是人或物及抽象事物,“祛除”表示去除和疾病有关的东西。应选“祛除”。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是董事长的六十大寿,同事们个个衣冠楚楚,一同前往赴宴。
B.一到放学的时候,学生们接二连三地走出校门。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新旧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无法一刀两断。
D.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解析 B项,“接二连三”指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这里应该用“成群结队”。A项,“衣冠楚楚”指穿戴整齐、漂亮。C项,“一刀两断”比喻坚决断绝关系。D项,“水火不容”指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托尔斯泰的记忆力和观察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B.托尔斯泰与甘地主张绝对“非暴力”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明白用血腥的手段难以实现文明。
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大约12年左右。
D.玛丝洛娃这个来自下层人民的人物能够成为托尔斯泰长篇作品的主人公,这是作家世界观转变之后才有的情形。
解析 A项,语序不当,“观察力”和“记忆力”位置对调,与后半句的“捕捉形象”和“长久地储存”对应。B项,“原因正是因为”句式杂糅。C项,成分赘余,“大约”和“左右”重复。
答案 D
6.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
②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③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
④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⑤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
A.②⑤①③④
B.②④⑤①③
C.⑤②④①③
D.⑤②①③④
答案 D
二、能力素养提升(42分)
(一)课内阅读(16分)
阅读课文,完成7~10题。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聂赫留朵夫怀着一腔热情前来见玛丝洛娃,要拯救她脱离困境,中途看到玛丝洛娃变丑了又发生动摇。
B.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已经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
C.尽管玛丝洛娃让聂赫留朵夫帮自己请律师,但是她丝毫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的出现会使她服苦役的命运有所改变,她对聂赫留朵夫是不抱有幻想和希望的。
D.玛丝洛娃看到这个热恋过又伤害过她的人,内心是矛盾的,充斥着痛苦和愤恨,同时又隐隐有一丝温情,但痛苦是主要方面。
解析 A项,并非是“变丑了”才动摇,而是玛丝洛娃的表现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
答案 A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嘴唇都哆嗦了”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玛丝洛娃的痛苦,表现了她对聂赫留朵夫的鄙夷不屑和痛恨。
B.文中对玛丝洛娃的眼睛刻画细腻传神,“浮肿的眼皮”写出了她经历的苦难,“特别有神”暗示了她有“复活”的希望。
C.玛丝洛娃用一些“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将以前的事情覆盖,这里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玛丝洛娃忘不掉那段最屈辱苦痛的经历。
D.这是第一次探监,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是整部小说情节的转折点,也是聂赫留朵夫人生的转折点,是“复活”的开始。
解析 A项,这是因为她对于自己被判刑深感冤屈,面对服苦役的处境深感悲愤。
答案 A
9.这次来见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是怎样的心态?(4分)
答案 聂赫留朵夫对自己以前犯下的过错充满忏悔,一心一意要拯救玛丝洛娃,不仅要帮助她脱离牢狱,还希望在精神上将她唤醒,对于这个马上可以实施的壮举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10.文中共写了玛丝洛娃的几次笑?通过这几次笑的神态描写,托尔斯泰要塑造出玛丝洛娃怎样的精神状态?(6分)
答案 文中共写了玛丝洛娃的6次笑,这几处笑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是对他的鄙夷。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玛丝洛娃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女时代的纯真,身上浓重地刻下了以往生活的印记,在行为上已经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妓女,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对聂赫留朵夫骨子里的鄙薄,这是她觉醒的前提条件,这些生动的神态描写,正体现了玛丝洛娃内心的丰富性。
(二)课外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孩子的力量
[俄]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中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中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被人民群众俘获。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解析 B项,“儿子的出现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错误。
答案 B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表现了人们亢奋的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为下文警察的出场作铺垫。
B.小说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解析 C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错误。
答案 C
13.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①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②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
14.“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6分)
答案 (1)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2)从形象塑造上看: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人物形象本身看似矛盾却是真实的再现。
(3)从结构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
(三)语言表达(10分)
阅读故事,完成15~16题。
有个青年总想一举成名。他去请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分子就是他自己实在有的那么大小,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于零了。”
15.请你根据画线的句子,补充完整下面的等式。(2分)
一个人的价值=( )+( )
答案 一个人的价值=(实际才能)+(自我估计)
16.读了本段富有哲理的话,你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答案 有才能的人从不过高估计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不能盲目自信;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17.阅读下面三段材料,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作家的要求。(4分)
①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②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
③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作品不是自己看的,必须要想到他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同样是重要的。
解析 第①段和第②段,作家强调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选择的时候只选择其中的一个。第③段是对第①②段的补充说明,它的关键句应该是“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同样是重要的”。要抓住这两点来概括。
答案 作家不但要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还要有严肃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