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四 季《语文要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 四 季《语文要素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3 20: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四 季
教学目标
1.认识“尖、说”等11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折文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地”的读音。会写“天、四、是”3个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丽。
3.能模仿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折文等3个偏旁。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尖、说”等生字和言字旁。读准多音字“地”的读音。能正确书写“四”。
2.了解诗歌是由小节组成的,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
3.学习第一小节,深入了解春天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识字,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在情境中多次复现“春”,加强整体识记。学习新偏旁折文时,与学过的“文”字作比较,通过识别两者间的异同,找到学习新偏旁的方法。
1.出示四季风光图,图片旁边分别带有“春、夏、秋、冬”4个字。
2.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春”,带拼音读,指导学生读好翘舌音。
(2)创设情境认识“春”,师生合作说说与春天有关的景物。
(3)引导观察生字“夏、冬”:你发现了什么?
①标红“夏、冬”的折文部分,认识偏旁折文。
②出示“文”字,进行比较:它和偏旁折文有什么不同?
3.过渡: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就和春、夏、秋、冬有关,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出示课题“四季”)
设计意图:
理解课题后,进行书写教学,加深印象。利用摆笔画的方法,直观地了解全包围结构,降低学生书写的难度。
4.指导书写“四”字。
(1)摆一摆笔画卡片,认识全包围结构。
(2)观察字形,关注笔画:第一笔竖起笔靠左,稍往右斜;第二笔横折横段要长,折段稍稍左斜;第四笔竖弯,转弯要圆。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关注写字姿势。
(4)展示作品,评价要点:上宽下窄;竖弯写正确。
二、初读诗歌,随文学字
1.读诗歌,学标注小节。
过渡:四季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诗歌也分段,诗歌的段有自己的名字,叫小节。
教师示范标注第一小节,学生自己标注第二、三、四小节。
2.整体感知,认读字词。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发现这首诗的四个小节分别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面老师就请四个小朋友分别读一小节,看看谁读得好。
(3)根据学生的朗读,及时评价,随机正音。
预设1:你读的时候还注意了停顿,把句子读得很通顺。
预设2:注意在这篇课文中“地”不读dì,哪位小老师能读正确? (指名读准多音字“地”的读音)
(4)引导: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也看到了春、夏、秋、冬这四个美丽的季节呢!我也想来和你们合作读一读诗歌。教师读每小节的开头,学生接着读。
3.认读叠词,积累表达。
(1)过渡:小朋友读得可真不错!你瞧,春、夏、秋、冬给大家带来了三件礼物,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词卡: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
(2)提问:读了这几个词语,小朋友们有什么发现呢?
引导学生发现叠词的构词特点。
(3)引导:用上这些叠词,就能让我们一边读一边好像看到草芽、荷叶、谷穗的样子,真有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记一记。
学生齐读。
三、学习诗句,朗读想象
1.学习第一小节,感知春天的美好。
设计意图:
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观察春天草芽的模样,比较“尖”的字形和草芽形状,让学生建立两者间的联系,从而记住“尖”的字形,理解“尖”的字义,形象化地感知春天草芽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1)出示课文中关于春天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你瞧,春天来了,小草从土里探出了脑袋,仔细看看,草芽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 (尖尖的)
(2)放大草芽的图片,出示生字卡片“尖”,引导:小朋友们,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预设1:我看图发现草芽的形状是上面小,下面大,就记住“尖”了。
预设2:“尖”字很有意思,我还可以编儿歌记住它:上小下大尖尖尖。
(3)引导:看看插图,春天的小草除了可以说“草芽尖尖”,还可以怎么说呢? (草芽嫩嫩、草芽绿绿、草芽细细……)
2.过渡:原来当我们一看到尖尖的、绿绿的、嫩嫩的草芽,我们就知道春天来了。小鸟也飞来了,草芽会对小鸟说什么呢?
3.指名读草芽说的话,指导学生读出草芽高兴、欢快的语气。
4.出示生字卡片“说”,认识新偏旁言字旁。
引导:草芽和小鸟在说话,所以“说”字里面有个新偏旁叫(言字旁)。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言字旁的字? (话、讲……)
5.小结:春天真美好啊!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想象自己就是尖尖的草芽,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高兴地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课时目标
1.通过演示、组词等方法,会认“弯、皮”等生字,会写“天、是”2个字。
2.学习课文第二至四小节,能熟读成诵。知道夏、秋、冬3个季节的特征,能感受不同季节的美丽。
3.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全文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四季,知道四季都有自己特别的景物,你还记得有哪些吗?(草芽、荷叶、青蛙、谷穗、雪人)
2.采用师生对读的形式阅读诗歌,回顾全文。
3.过渡:课文还写了夏、秋、冬三个季节,分别是课文的哪几个小节呢?
指导学生快速到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小节。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教学了春天这一小节,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通过美美地朗读,直接导出夏天,简洁明快。出示“荷叶圆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从哪些地方知道夏天来了。模仿这一节说一说,感受夏天的热闹、生机勃勃。
1.学习第二小节。
(1)请学生自由读读第二小节,说说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2)引发学生思考:荷叶为什么说“他”就是夏天?
(3)课件出示《江南》一课的水墨图,带读“荷叶、圆圆”。(板贴“荷叶”)
(4)请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知道夏天来了。
①出示词卡“青蛙”,指导学生读准“青”的后鼻音。
②学习生字“蛙”,认识新偏旁虫字旁,提问:虫字旁的字一般都和什么有关呢?(和昆虫有关)
(5)看图想象说话。引导:夏天到了,小青蛙坐在荷叶上乘凉,唱起了歌,你觉得它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快乐的……)
(6)引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新颖,用板贴“荷叶”“谷穗”“雪人”,丰富学生认知,帮助理清季节顺序,为后面背诵全文作铺垫。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做做动作、演一演的形式,帮助理解“鞠躬”“大肚子一挺”等词语,朗读中加上动作,弯弯腰、挺挺肚子,学生读得更是兴趣盎然。
(1)同桌交流:为什么谷穗说“他”是秋天呢?
(2)学生自学,并汇报。
(3)结合学生汇报,出示秋天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
①板贴“谷穗”,教师配动作,引读“我是秋天”。
②请学生表演动作理解“鞠躬”:谷穗在秋天里都长成熟了,都变得弯弯的了,就好像小朋友在弯腰鞠躬一样。
③指导学生读好轻声“着”。将“着”放入短语“鞠着躬”,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等方式体会这一类短语的节奏感。
④出示生字卡片“弯”,关注“弯”的读音。
(4)请学生加上动作读一读第二小节,感受秋天的喜悦、谷穗的有礼貌。
3.学习第四小节。
(1)结合学生汇报,出示课件:冬天的雪景和小朋友打雪仗、堆雪人的画面。请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冬天的快乐。
(2)板贴“雪人”,教师引读“我就是冬天”。
(3)指导读好多音字“地”。出示短语“顽皮地说”,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感受轻声“地”的朗读。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教师范读、小老师带读等方式进行指导。
(4)出示生字卡片“就”,关注“就”的读音。
(5)请学生加上动作,表演着读,感受冬天的快乐。
4.合作朗读,表演背诵。
(1)四人小组一起合作读课文。可以一人读一节,可以合作读对话,也可以配上动作读。
(2)引导学生借助板书,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边做动作边背诵课文。
三、想象说话,创作新诗
1.学生读课文,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而第三、四小结是什么怎么样地说。
3.自编新诗。
引导:就像第一节课为春天创作小诗一样,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
(       ),
他(    )说:
“我是(    )。”
4.交流自编的诗歌。可以尝试一人一个季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合作成一篇《四季新编》。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和短句:“尖尖、说、春天、夏天、青蛙、弯弯、我就是冬天。”开火车轮流读、男女生轮流读。
设计意图:
书写指导有针对性。选择“天、是”,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发现异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撇、捺书写的区别,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写字习惯。
2.课件标红句子“我就是冬天”中的两个要书写的字“天、是”,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结构,比较发现异同。
3.指导书写“天、是”。
(1)田字格板书范写,请学生说说有几笔,学生集体书空。
(2)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教师提示书写要点。
(3)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关注问题,展示纠错;肯定进步,针对不足再写一个。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从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和比较喜欢的图片导人,自然引出“四季”一题,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了学生读儿歌的兴趣。识字需要遵循在语境中识字的原则,一种结合句子识字,一种结合词语识字,边识字边读文,特别还设计了识字游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是大有好处的。在学习春天一节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句练说,较好地整合了课标提到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