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 选修(1-1)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件(28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A版 选修(1-1)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件(28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0-13 15:00:33

文档简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测试题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为椭圆.


(2)方程表示的曲线是椭圆.


设P是椭圆上的点,若F1,F2是椭圆上的两个焦点,则等于(

A.4
B.5
C.8
D.10
如果方程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

A.
B.
C.
D.
4.
椭圆上一点P到焦点F1的距离等于6,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F2的距离是______.
5.
椭圆的焦距是______,焦点坐标为______;若CD为过左焦点的弦,则△F2CD的周长为______.
6.
求符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经过点,焦点在y轴;
(2)两个焦点坐标分别为,且过点;
(3)椭圆经过点,;《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课堂活动参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学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利用已知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学情分析
首先,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曲线与方程,对坐标法求曲线的方程及其基本步骤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建模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难点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指导。
四、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利用PPT向学生展示天体的运行轨迹图,以及生活中有关椭圆的实物。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预习的前提下,合作探究:如何画出椭圆?如何给椭圆下定义?如何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如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学生观察图片,对椭圆有了直观感受,并认识到椭圆与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学习椭圆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对椭圆有了直观认识,为后面椭圆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椭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动手操作发现新知
设计三个实验学生动手操作,亲自经历画圆、画椭圆的过程:试验一: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是什么图形?思考:在画图过程中,笔尖与定点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实验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细绳的两端固定在两定点处(有一定距离),当绳长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套上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思考:在笔尖移动过程中,笔尖到两个定点的长度满足什么条件?试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改变细绳的长度,使长度分别等于、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移动笔尖分别得到什么图形?2.利用动画演示展示画椭圆过程中数据的变化,以及不同条件下得到的图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同时指出椭圆定义中的关键点。
3.给出例题,根据定义进行判断: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已知F1(-4,0),F2(4,0),到F1、F2两点的距离之和为8的点的轨迹是椭圆.B.已知F1(-4,0),F2(4,0),到
F1、F2两点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椭圆.C.已知F1(-4,0),F2(4,0),到
F1、F2两点的距离之和为12的点的轨迹是椭圆.D.已知F1(-4,0),F2(4,0),到
F1、F2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椭圆.强调:椭圆定义满足两个条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完成三个实验,并完成思考。试验一得到的是圆形,笔尖到定点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二得到的是椭圆,在画图过程中,笔尖到两个定点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绳子的长度。
学生改变绳子的长度完成实验三,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时得到的为线段,小于两定点距离时图形不存在。学生认真观察动画演示,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在学习椭圆定义时,从三个实验入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大胆放给学生探讨,首先提出问题使学生有感性认识,再通过分层的一步步追问,使学生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从动手操作的感性认识,到动画展示中的数据变化,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将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课堂上,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通过练习强化定义,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回顾求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建系、设坐标、列等式、代坐标、化简。类比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得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步:建系。遵循原则:使点、线尽可能多的落在坐标轴上,充分利用好图形的对称性。两种建系方案:
注:
以方案一建系,进行研究。
第二步:设坐标。M(x,y),F1(-c,0),F2(c,0)。
第三步:列等式。依据:第四步:代坐标。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得:即:第五步:化简。引导学生在化简过程中遇到根号可以平方。即:强调:为使方程得到最简形式,观察下图:
从而得到椭圆焦点在x轴上时的标准方程:
类比焦点在x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得焦点在y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点M(x,y)坐标不变,焦点坐标变为F1(0,-c),F2(0,c),带入坐标得:
对比发现:x与y交换位置
进而得出焦点在y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
学生回顾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回答。学生选择建系方法。学生找出等式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化简。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知识出发,学习新知识。在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中,类比方法的引入可以避免学生因为知识点难而产生厌学情绪。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完成从x轴到y轴的迁移。同时,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利于学生的记忆。
拓展升华巩固提升
1.完成表格:2.通过标准方程的对比,总结椭圆焦点的判断方法。3.课堂演练:例2:已知椭圆方程为,则a=__,
b=___,
c=___,焦点在___轴上,焦点坐标为
____________;若椭圆方程为,其焦点坐标为
____________
.例3: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为F1(-3,0),F2(3,0),并且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为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例4:已知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且经过两个点(0,2)和(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3.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几何法、待定系数法4.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步骤:(1)确定焦点的位置,设出椭圆的标准方程(2)用几何法或待定系数法确定a,b,c的值(3)写出标准方程5.当堂检测: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为(-2,0),(2,0),并且经过点
,求它的标准方程.
学生回顾知识点并完成表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椭圆焦点的判断方法。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求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方法和步骤。
做好回顾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串联起有关知识,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拓展升华,巩固提升。通过练习,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例3和例4两个题目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学生自己解题、自己总结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课堂小结
一个定义
两种方程
两种方法:几何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三个意识:合作意识、
求美意识、求简意识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
必做:课本36页
练习1、2、3选做:课本42页
习题A组
2、5(1)
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行反思,巩固提升。
学生通过作业,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通过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能在作业中发现教学的不足。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新课标的要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在新知的讲解中,采用动手操作、师生互动的形式共同探究,逐步完成对各个知识点的突破;例题的讲解中,鼓励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的引入、实验演示以及例题均采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和教学直观性。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启发他们将已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知中,如椭圆定义的数学语言叙述,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通过实验,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总结归纳,从而让学生的数学能力有不同层次的提升。
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三:求椭圆标准方程
几何法、定义法
一:定义
二:椭圆标准方程(共28张PPT)
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人教A版
选修1-1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如何画出椭圆?
2.如何定义椭圆?
3.如何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
4.如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本节课目标:
动手操作,发现新知
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试验一:
思考:在移动过程中笔尖到定点的距离是否发生变化?
试验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细绳的两端固定在两定点处(有一定距离),当绳长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套上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试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改变细绳的长度,使长度分别等于、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移动笔尖分别得到什么图形?
动手操作,发现新知
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完成以下试验
动画演示
绳长=
线段
绳长<
图形不存在
通过以上操作,你能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吗?
动手操作,发现新知
焦点
焦点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椭圆的定义:
M
F1
F2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已知
,到
两点的距离之和为8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B.已知
,到
两点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C.已知
,到
两点的距离之和为12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D.已知
,到
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学以致用
C
求椭圆方程的一般步骤:
设坐标
建系
列等式
代入坐标
化简方程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O
F1
F2
M
方案三
方案一
O
F1
F2
M
F1
F2
M
方案二
F1
F2
M
方案四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椭圆的焦距为2c(c>0),M与F1、F2的距离的和为2a
第四步:代坐标
第一步:建系
第二步:设坐标
第三步:列等式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设M(x,
y)是椭圆上任意一点,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
.
代入坐标
O
x
y
M
F1
F2
第五步:化简
将左边一个根式移到右边:
将方程两边平方:
整理得: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设M(x,
y)是椭圆上任意一点,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
.
O
x
y
M
F1
F2
第五步:化简
两边再平方:
整理得:
两边同时除以
:
O
x
y
M
F1
F2
第五步:化简
椭圆的焦距为2c(c>0),M与F1、F2的距离的和为2a

椭圆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上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O
椭圆的焦距为2c(c>0),M与F1、F2的距离的和为2a
第一步:建系
第二步:设坐标
第三步:列等式
第四步:代坐标
椭圆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y轴上
哪个分母大,焦点就在哪个轴上
标准方程



焦点位置的判断





焦点坐标
椭圆定义
a、b、c
的关系
x
y
F1
F2
M
O
x
y
F1
F2
M
O
b2=a2-c2
(a>b>0)
|MF1|+|MF2|=2a(2a>2c>0)
拓展升华,巩固提升
课堂演练:
例2.已知椭圆方程为
,则
___

___,
___,
焦点在___轴上,焦点坐标为
____________;若椭圆方程为
,其焦点坐标为
____________
.
5
4
3
x
(3,0),(-3,0)
(0,3),(0,-3)
例3: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为
,并且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为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课堂演练:
解:因为椭圆焦点在x轴上,所以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又因为
,所以
例4:已知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且经过两个点(0,2)和(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课堂演练:
解:因为椭圆焦点在y轴上,所以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又因为经过点(0,2)和(1,0),所以
解得: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例3: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为
,并且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为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4:已知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且经过两个点(0,2)和(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待定系数法
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步骤:
1.确定焦点的位置,设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用几何法或待定系数法确定a,b,c的值
3.写出标准方程
课堂演练:
几何法
当堂检测:
1.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为(-2,0),(2,0),并且经过点
,求它的标准方程.
答案:
1、一个定义
2、两种方程
两种方法
3、三个意识:
合作意识
求美意识
求简意识
课后作业
必做:课本36页
练习1、2、3
选做:课本42页
习题A组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