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闻两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29 04:5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时效性
简洁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的
五个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毛泽东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鄂 ( ) 豫( )聿( )
绥靖( ) 阻遏( ) 泄气( )
溃退( ) 歼灭( ) 管辖( )
锐不可当( )
上当( )
要塞( )瓶塞( )
阻塞( )堵塞( )
sài
sāi


è

suí j ì ng
zǔ è
xiè
kuì
jiān
xiá
dāng
dàng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思考:
新闻记叙了什么重要事件?
特点:简洁、醒目
默读课文,迅速勾画出下列内容:
渡江的人物:
时间:
地点:
渡江的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20日夜开始至发电时止(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作用:用简练的文字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对新闻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
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
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思考: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渡江作战兵力
战线(渡江区域)
战况
思考:概括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和阐释。
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
从“区域”以后一直到文章的结尾。
思考: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写作顺序: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20日夜起 中路军(先)
21日下午5时起 西路、东路(后)
时间顺序
中、西: (实力)弱;
东: 强。
逻辑顺序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不同??
议论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背景:通常交代新闻事件发 生的环境和条件之类。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
背景: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思考:
本则新闻的结语是什么?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数量多
气势大
词句赏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战线长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战线长
胜利大
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
时间准确
暗示进展迅速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毛泽东
独立阅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指出其六要素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
  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第一层(第一句话):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生于南阳一带”):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的一年中……已全部为我解放”):回顾过去的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去年七月……不得不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一小题: ②句好。
因为:“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小结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真实性、简洁性、时效性)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第一课的作业。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