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父女二人买鱼回来,把自己手里拿的鱼同时放到同一个鱼缸里”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都是刚刚入学一个月的孩子。教学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班上学生都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但是关于加法的意义,学生基本不理解。由于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其中“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四、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力求体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加法的初步认识”我是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漂亮的金鱼图片来引入本课的主题图,通过父女二人把自己手里的鱼同时放到同一个鱼缸里,让学生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从而引出本课的题目------加法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学习,感知加法
1、为了使我的课件给学生一个神秘感,我利用了白板的拉幕功能,一点一点的把主题图展现出来。由于主题图有点模糊,学生看不清楚小朋友手里拿了几条红金鱼,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放大镜功能,把图片放大,学生就看清楚了是2条红金鱼,用2来表示,爸爸拿了一条黑金鱼,就用1来表示。把小朋友的2条红金鱼和爸爸的1条黑金鱼同时放到同一个鱼缸里,就是把2和1这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这时候在课件上书写“+”,出示课题“加法的初步认识”,列式:2+1=3。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慢慢感知加了法的意义。
2、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下面浇花的题目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聚光灯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浇花的图片上。然后聚光灯的光圈慢慢变大,就会出现又来了2个小朋友。由于刚刚学会了“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很自然的就会列出算式:3+2=5。这个时候,教师紧跟着就问:还可以怎样列式?有知道的学生就会脱口而出:2+3=5。一副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3、学生初步理解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也能看图理解图意了,那接下来,学生就要学会看图说图意。下面我准备了小鸡和大鸡的图片,找了4个学生看图说图意,并列出了两个算式。
4、并不是所有的图都能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像这样的青蛙图,两个部分的数相同时,就只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
小结:本课的第二个环节“引导学习,感知加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金鱼图是本课的重点中的难点。从这里要让学生理解“把两部分合起来用要加法计算”。下面的浇花图、小鸡图、青蛙图都是在一层深似一层的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三)反馈新知,巩固提高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是“反馈新知,巩固提高”。我把书上的练习题就作为了学生的巩固新知的练习,没有去别的地方找练习题。我找了个别学生到白板上说一说,写一写,其他学生就直接填书,老师最后批阅、订正。学生最喜欢这个环节了,都想到课件上来作业。学生在这个环节里,既巩固了新知,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里,我出示了一副漂亮的画面,让学生看图列算式。最后学生写出了很多的算式。通过这个环节,我感觉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加法的知识骨架。并且不同的学生都有所不同程度的延伸……
五、教学反思
我的课不会十全十美,虽然有优点,但也有不足。我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优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为师生构建了互动生成的学习环境,营造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直观、形象的教学,最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学生充分感知了“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计算”。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意义。
不足:我觉得有个别学生上课不够专心,回答问题声音不够洪亮。教师没有照顾到全班的孩子,只顾及到一部分学生。这是我以后一定要注意的地方。还需要研究一下如何让全班孩子真正做到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