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2 5以内的减法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2 5以内的减法北京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0-13 14:0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减法的初步认识
课标要求: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标中对“数的运算”这一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材分析:接下来,想跟大家说说对教材的理解。为了能对这部分知识有很深刻的认识,我翻阅了一下其他版本的教材,首先我们来看人教版。
人教版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① 情境引入、直观演示,体会含义。② 通过过程图进一步说明含义。③ 通过操作逐步感悟理解含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教版主题图:除了有故事情节,素材更加丰富,情节具有连续性。(一起来看一下加法的主题图,再来看减法的主题图)
加法的认识
减法的认识
北师大版:情境图中呈现的两幅图是说明减法的含义,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使学生可以直观体会到从总数中取出一部分,求剩余的部分时可以用减法计算。
“5以内的减法”是北京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将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
通过对比教材发现,各版本教材都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原型入手,人教版教材具有情节的连续性,北京版教材在具体情境中又增加了“合并”“填上(增加)”以及“去掉”的电子图,以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活动,加深对加减意义的认识。因此,我产生了集合一下各版本教材优势的念头。
《减法的初步认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今后学习20以内数的减法的主要认知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对教材有了了解后,我又考察了一下本班孩子的知识基础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入简单的学习阶段,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但是比较简单,所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本班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都接受过学前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加上之前所学习的分与合的内容,对5以内的减法已能脱离手的帮助了,随口问几个5以内的减法,基本都能答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计算的掌握就不是太难,把重点放在了理解减法意义上,我特别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加法教学时要求学生能说出加法意义。所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几点作为我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结合情境,体会减法的含义。认识减法算式,能正确读、写算式。
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在情境中逐步加深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尝试提出数学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逐步实现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观察静态图如何确定整体。
如何把实物模型与抽象的数学算式建立起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加法意义。
减法初步认识应该是在国庆节后,于是我以国庆节这个大背景为教学情境展开内容。
出示:
读信息
抛出问题:你看到什么了?
学生一般会说:小丑一边拿了3个粉气球,一边拿了1个蓝气球。
提问题
如果学生自己就能提出问题,那当时大力表扬,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如果没有,做相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3.说原因
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
这就需要孩子在学习加法时,就有这样的基础,要求大多数孩子能说出这样一套话:
“要想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在求整体,就要把粉气球那部分与蓝气球那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并且边说边动作)”
第一环节设计加法意义练习的目的在于:
【设计意图:认识减法,计算不是难点,而是观察静态图如何确定整体。由此,我在导入部分没有涉及分与合的知识,而是又巩固了一遍加法的意思,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找整体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到,减法是跟加法密切相关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环节:情境中认识减法
引出减法问题、说图意
(1)读信息:小丑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
(2)提问题:还剩几个气球?
(3)完整说图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减法的问题,因此,要让学生完整说图意。
(在这里,为减少找整体的困难,我想让孩子只要说图意,都有找“原来是几”的意识,也就是在说图意时,都先说原来是几,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不过我还没有思考好到底怎么才能让学生自己就有这样的意识,而不是让我硬生生的塞给他)
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想给孩子准备一些学具,实物学具包括:小棒、圆片。还有一部分孩子,我想发一张题纸,题纸如下:
我设计的问题是这样问的:
“小丑手里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一个,还剩几个气球?
就这个问题,你能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探究。
3、全班交流反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看图,数图上剩下的气球,就知道是3个了。
针对这一想法,我要抓住他“很直观”这一点进行评价。
(2)用学具,借助小棒或圆片摆一摆。
针对这一想法,我要抓住他“会利用学具”这一点进行评价。
(3)画图形,画了4个圆(或者其他图形),用斜线(虚线),划去一个圆,还剩下3个。
针对这一想法,我要抓住他“符号化”这一特点进行评价。
同时,介绍划去或虚线就表示去掉这一知识。
(4) 介绍书上点子图,老师也画四个圆,这样表示 ,行吗?你知道这个箭头表示什么吗?在此介绍箭头的意义
(5)用算式,4-1=3.
下一环节详细学习减法算式。
在这个环节,我有这样一个困惑,想听听大家意见。
也许学生当我提出“就这个问题,你能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的方式表示出来吗?”这个问题后,学生就会尝试去用各种方法解决。还有一种可能,当时就有大部分学生嚷出算式,如果我对此话不予理睬,就有些不尊重学生的想法,生拉硬拽的回到摆一摆画一画,从而把“我要探究”变成了“老师要学生探究”。如果我当时就处理了算式,又缺少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这一重要过程。这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要如何引导。
4、学习减法算式
(1)读算式。4-1=3
让小老师带大家读两遍。
(2)探究各部分含义。
这个算式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它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将算式联系到图中,解释每一个数字与图中的联系。
认识减号:那4和1中间的这条小横线,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减号意义:减号在这幅图当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5、理解减法意义
(1)借助书面语言理解意义
连起来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3个。
此时加一个追问:在这幅图里,谁是整体?谁是部分?为什么这幅图里也有整体,却不用加法了,用减法呢?
顺着学生思维接着追问下去。
“因为这道题求的是部分。” “为什么求部分就要用减法呢?”
最终引导到:因为这道题求的是部分,就要从整体里去掉另一部分,所以用减法。
这句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不断强调。
(2)借助动作理解意义
加法时我们有个动作来表示,你能用动作表示一下减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动作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意义的同时,体会加减法的不同与联系。】
(3)不同情境理解意义
4-1=3这个算式,你能给大家编一个数学故事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故事,是无法预知的。
只要是意思正确,我就给予肯定,如果不符合生活实际,再做相应引导。
最终回到减法意义,:我们说的事情虽然不同,但都是想从4这个整体里去掉1部分,求还剩几,所以都可以用这个算式解决。
第三环节、巩固理解减法意义。(主要目的是,强调做题时要先找对整体)
1、P43例题下面的船图
这道题是跟例题很相近的一道题,因此这道题在读信息提问题之后,立刻让学生解答,并引导学生边说减法意义边做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这道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出现的,图中小圆点代表先后的作用需要向学生介绍,因为这是入学以来第一次出现,同时培养学生注意细节这一习惯。
2、P44
饮料这幅图与例题下面的小鸟飞走的图思维含量基本相同。为了避免与例题 “飞走”的重复,我选了这幅“喝掉”的题。
这道题关键点在于找整体,引导学生找出,到底是从几瓶里去掉的。
最后的小结落在:看来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我们需要想象一下,没去掉前是几,找对是从几里面去掉的,很关键。
3、有关0的减法。(找对去掉的部分)
(1)读图,看看发生什么了?
(2)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个过程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4-4=0,4-0=4.
学生产生争论后,各自发表观点。引导学生“去掉几只青蛙就减几”
小结:看来,我们不光要找到从哪个整体里去掉,还要弄清去掉几个。
第四环节、梯度练习
计算(口答)
2-1= 4-3= 5-3= 3-2=
小狗图(题纸)
独立完成
3、保龄球的题
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时间,同时整理5的减法。
处理层次:
第一层:让学生充分想象和猜测,可能打倒几个?交流时指导学生使用“可能”“也许”这样的词语,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不确定事件。(老师有序板书)
第二层:重点处理5-0。
第三层:观察规律。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法,知道减法表示“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带着这个知识,我们就能解决更大数之间的减法了。
说明:
1.最开始设计了跳格子的题目,但是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想把保龄球的题目说充分一些,所以只能把跳格子的题目放在下一课时了。
2.主题图的使用,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讲课不用教材主题图,其实是很忐忑的,我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人教版主题图具有知识连续性这是其中一个理由,第二是北京版教材主题图,呈现的信息内容太多,不容易让学生发现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也不知道这样做的对不对,还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3.主题图的使用,我还有个想法,想把气球变成真实的。从动态演示,过渡到静态,接着就是后续的直观、抽象。。。。不知这样是否可行。
4.这节课的设计,完全以我班孩子知识为基础的,如果不是本班孩子,加法意义不知能说到什么程度。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前面加法的处理就会存在很多未知。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这个教学设计存在着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