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 第6课时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 第6课时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0-13 16: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第6课时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说课稿
一、问题的提出
  《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近似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在达成知识目标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化思想,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数目较大,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学习往往感到比较抽象。
  二是如果仅仅把“四舍五入法”局限在对整万数、整亿数的估计,学生容易形成点状的知识,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四舍五入的方法,也就不能把握“四舍五入法”的本质和规律,即“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要看哪个数位,为什么四及四以下要舍、五及五以上要入?
  二、解决问题的思考
  针对上述难点一的解决方法,我认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去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学习时,就已经有“四舍五入法”的经验积累,只不过没有归根概括提炼出“四舍五入法”这个抽象名称而已。学生的这些个体经验不仅为抽象的“四舍五入法”的学习提供了理解概念内涵的感性支撑,而且还提供了丰富概念内涵的基础性资源。因此,可以从学生这些感性的个体经验出发去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在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抽象的“四舍五入法”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针对上述难点二的解决思考:我认为一是可以引导学生从感性的知识出发,经历“四舍五入法”的归纳、概括、提炼和抽象命名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和把握“四舍五入法”的来龙去脉,真正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二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用数轴来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近似数的意义及必要性。
  1、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学生阅读后,通过问题“观察上面的几组数,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的共同特点,引出近似数。
  2、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近似数,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增进对近似数意义的理解,体验近似数产生的必要性。
  最后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二)借助素材,探究“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像这样求近似数的方法,叫作“四舍五入法”。
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尝试、探索、思考中总结出求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四舍五入”法的应用价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
完成教材14页2、4题。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四、教学反思
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之前所讲的哪些问题就会通过课堂而得到解决。学生和老师都能学得轻松、学得开心。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过程来进行,每一步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从教学的重难点来分析。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苦的是学生,害的是学生,其实受害最大是老师,因为课后你得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辅导那些知识上有缺漏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