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8页例4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会用“基数”法计算一组较大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说一说了解哪些关于篮球比赛的常识,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重点使学生了解比赛时每个球队上场的有5个人。
师:同学们都看过篮球比赛,谁来说一说你都了解哪些关于篮球比赛的常识?
指名回答,学生说出:
(1)篮球比赛每场40分钟,半场20分钟。
(2)投进一个球记2分或3分,罚球时投进1个记1分。
(3)用脚踢球犯规。
(4)篮球比赛每个队上场的是5个人。
……
第(4)种说法学生说不出,教师提问:比赛时两个队上场的人数是几个?
2.由比赛时每个队上场的有5个人,提出“是不是每个球队只有5个人?”的问题,学生做出回答,教师进行团队教育。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比赛时每个球队上场的有5个人,那么是不是每个球队只有5名队员呢?
师:同学们看体育比赛时,只看到场上的几名运动员,其实在平时训练中还有许多运动员进行陪练,他们更辛苦。
3.PPT课件出示教材中统计表,让学生观察,然后交流获得的信息。
师:看来同学们对篮球比赛和球队的常识了解不少,请看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身高、体重记录。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例4统计表)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求平均身高
1.提出“兔博士”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估计的时间,然后交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根据表中两个球队9名队员的身高,估计一下哪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意见。
2.提出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让学生自主计算,然后交流计算的结果,得出问题答案。
师:那么究竟哪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请同学们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一下。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算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
指名回答。
师: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了什么结论?
3.教师介绍计算平均数的简便方法。先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发现都在100厘米以上,再介绍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笔算出结果,最后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出了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如果用笔算,可以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大家观察这些队员的身高数据,都在100厘米以上,计算平均数时,可以先计算超过100厘米的几个数的平均数,再加上100。现在请同学们用老师介绍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教师板书出计算过程。
4.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议一议”的4个问题,给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
议一议: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
(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
(3)个子最高的队员,超出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
(4)个子最矮的队员低于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
三、求平均体重
1.提出用计算器计算两支球队队员平均体重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并填在书上的空格处。并提示:看一看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没有关系。
师:我们计算并讨论了两个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记录在教材第88页的横线上,看一看两个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什么关系。
2.交流计算的结果,然后提出“兔博士”的要求,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机会。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某个队员的体重与本队平均体重的关系?
四、扩展应用
1.提出教材第88页“说一说”的问题: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计算出的两个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关系吗?(学生回答)
2.教师谈话,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计算出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然后全班比较,看一看结果怎么样。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一下就把最关键的地方找到了,也就是平均身高高,平均体重就重。现在老师有点好奇,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有这样的关系,那么我们各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呢?课前同学们都记录了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算出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我们全班比较一下。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师:观察各组的计算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肯定。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1,3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时教学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讨论、交流和计算比较活动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不足之处] (1)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疑惑、困难等。(2)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形式的倾向。
[再教设计] 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让孩子在活动中“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