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答案】A
【解析】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的
(?http:?/??/?www.21cnjy.com?)等爵制,把"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压低至十级以下,这是有意压制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的地位,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故选择A;这一举措不是强化对基层的控制,排除B;这举措旨在提高地主的经济地位
,排除C;这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无关,排除D。
2.汉武帝时“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
(?http:?/??/?www.21cnjy.com?)接授官。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后来又增加“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一环节。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克服了任人唯亲的弊端
B.推动文官制度不断发展
C.改变了以德选官的原则
D.促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的察举
(?http:?/??/?www.21cnjy.com?)制由只考查“孝廉”,到“授试以职”进行考核,这反映出察举制在不断完善,有利于选择更优秀的人才,从而推动了文官制度不断发展,B正确;“克服了”表述太绝对,排除A;察举仍然是以德选官,只是新加了一些考查的环节,故C错误;材料主旨与儒学无关,排除D。
3.“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http:?/??/?www.21cnjy.com?)秩六百石,员十三人”,由皇帝直接任免。其职责有监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据此可知,刺史制21教育网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优化了选官制度
C.改变了地方体制
D.异化了监察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强宗豪右,田宅
(?http:?/??/?www.21cnjy.com?)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可知刺史由皇帝直接任免,职责是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选官制度,B错误;刺史是监察地方,没有改变地方体制,C错误;刺史制度是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而不是异化,D错误。
4.下图是历史学家孙国栋对晚唐考取贡举进者的出身进行的统计。据此可知当时科举制
(?http:?/??/?www.21cnjy.com?/??)
A.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B.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C.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
D.延续了名族社会地位
【答案】D
【解析】通过饼状图可以看出
(?http:?/??/?www.21cnjy.com?),当时考取贡举的多数是名族,说明当时科举制延续了名族社会地位,排除D;通过饼状图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制并未有效的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题干内容与官员文化素质无关,排除B;通过饼状图可以看出,不同群体在科举制中占比高低,其中是名族占比较高,因此并不能证明科举制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排除C。21cnjy.com
5.“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弟子,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怀牒自列于州县。”上述规定对这一制度主要影响是www.21-cn-jy.com
A.普及了文化教育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降低了做官标准
D.确保了选官制度的公平
【答案】B
【解析】根据“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以
(?http:?/??/?www.21cnjy.com?)判断出是科举,结合所学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B正确;普及文化不是科举的影响,排除A;选官标准并没有降低,排除C;不能确保公平,排除D。
6.《哈佛中国史》认为,宋代形成了
(?http:?/??/?www.21cnjy.com?)“士大夫政治”。所谓土大夫政治,是相对于“门阀政治”而言的,指由皇帝和土族、门阀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士大夫政治”2·1·c·n·j·y
A.有利于宋代行政机构高效运转
B.反映宋代皇权不断弱化
C.得益于选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D.表明藩镇权力急剧膨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
(?http:?/??/?www.21cnjy.com?)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可以看出,“士大夫政治”中的官员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制度,正是因为科举制的不断发展,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形成,故C正确;“士大夫政治”与行政机构高效运转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皇权在不断强化,而不是弱化,排除B;“士大夫政治”与地方的藩镇无关,且宋代没有藩镇,排除D。
7.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
(?http:?/??/?www.21cnjy.com?)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为
(?http:?/??/?www.21cnjy.com?)主考官到临时差遣官员为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进行监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促进了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故A正确;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选择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没有影响,故B错误;科举制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但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选择,故C错误;这一变化和文人的政治诉求无关,故D错误。
8.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
(?http:?/??/?www.21cnjy.com?)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旨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平衡南北势力
B.打击南方官僚士大夫
C.加强中央集权
D.保证选官公平和公正
【答案】A
【解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
(?http:?/??/?www.21cnjy.com?)取的制度,有利于平衡南北势力,故选A;B并非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南北分榜录取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南北分榜录取制度不能体现选官的公平和公正,排除D。21·世纪
教育网
9.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www-2-1-cnjy-com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答案】D
【解析】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
(?http:?/??/?www.21cnjy.com?)是四书五经,应考人员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这种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故选D;科举考试与政府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A;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BC。2-1-c-n-j-y
10.清朝嘉庆年间,鲍桂星任
(?http:?/??/?www.21cnjy.com?)河南学政,他在主持地方科举考试时,将《中庸》篇内“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题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这一现象反映清朝科举考试【出处:21教育名师】
A.对儒家经典高度重视
B.突出经义的守旧传统.
C.僵化呆板的文字游戏
D.考查考生的训诂功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命题为‘大草’,即取
(?http:?/??/?www.21cnjy.com?)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可知,这时期科举考试负责人将《中庸》的语句中抽取、拼凑命题,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僵化呆板,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内容从儒家经典中选取,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内容,A项错误;题干通过科举考试命题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僵化呆板,未突出经义的守旧传统,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训诂指的是运用语言文字来阐释古书中未理清的具体问题或理论问题,这与题干中科举命题的制定无关,D项错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1.(15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帝於
(?http:?/??/?www.21cnjy.com?)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通典卷第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
(?http:?/??/?www.21cnjy.com?)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徳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材料三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
(?http:?/??/?www.21cnjy.com?)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并归纳察举制的特点。(5分)
(2)据材料二,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5分)
(3)据材料三,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5分)
【答案】(1)标准: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熟悉法律:能谋善断。特点:自下而上选拔官员;地方举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注重品徳和才能。21
cnjy
com
(2)变化:从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
(3)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解析】(1)标准:根据材料“一曰德行
(?http:?/??/?www.21cnjy.com?)高妙,志节清白”可知,品德高尚;根据材料“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可知,学识渊博;根据材料“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可知,熟悉法律;根据材料“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可知,能谋善断。特点:根据材料“(武帝)元光元年,帝於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自下而上选拔官员;根据材料“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可知,地方举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根据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可知,注重品徳和才能。21·cn·jy·com
(2)变化:根据材料“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
(?http:?/??/?www.21cnjy.com?),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徳才并举,秉公办理”“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可知,从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原因:根据材料“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可知,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版权所有:21教育】
(3)趋势:根据材料“唐代科
(?http:?/??/?www.21cnjy.com?)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可知,唐宋科举制有开放性趋势;根据材料“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知,科举制渐趋于严密。进步性:根据材料“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可知,科举制扩大官吏来源;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在程序上日趋严密,追求公平公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选官权力在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赵宋统治者鼓励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重视才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唐太宗以后,进士科
(?http:?/??/?www.21cnjy.com?)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崇重,所以世人趋之若鹜。进士科竞争相当激烈,一旦及第,就是一件十分荣耀风光的大喜事,有如鲤鱼跃龙门,故云“一登龙门,则身份十倍”。从中宗神龙(705年一707年)以后,形成了曲江宴会、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的风尚。当新科进士泛舟于曲江之上宴饮之时,请宫中教坊派乐队演奏助兴,长安城士女百姓争相观看,万人空巷,有时皇帝也登临曲江南岸的楼台观看,成为唐代京城的一大景观。唐高宗时进士加试诗赋以后,许多应考举子皆诵当代的诗赋,很少去读《六经》、《三史》之类的典籍,加上允许考生投牒自举,形成了“露才扬己”的觅举风尚。
——节选自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据材料说明唐代进士科的社会影响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15分)
【答案】影响力:唐代进士科日益受社会的重视和推崇。
理解:科举制在唐代日臻完善,
(?http:?/??/?www.21cnjy.com?)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其中进士科最为重要,竞争非常激烈,进士及第后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所以考中进士成为荣耀之事。加上统治者的推崇和百姓大众的参与,重视进士功名的社会观念日益形成。【来源:21cnj
y.co
m】
这一现象反映了科举制推动了
(?http:?/??/?www.21cnjy.com?)社会阶层的流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也体现了社会大众对才能、人才的重视,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表现为应试而学习的倾向;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官本位文化的发展。21
cnjy
com
【解析】影响力:根据材料“自唐太宗以后,进士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崇重,所以世人趋之若鹜”可知,唐代进士科日益受社会的重视和推崇。
理解: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在唐代日臻完善,
(?http:?/??/?www.21cnjy.com?)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根据材料“进士科竞争相当激烈,一旦及第,就是一件十分荣耀风光的大喜事,有如鲤鱼跃龙门”可知,其中进士科最为重要,竞争非常激烈,进士及第后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所以考中进士成为荣耀之事。根据材料“当新科进士泛舟于曲江之上宴饮之时,请宫中教坊派乐队演奏助兴,长安城士女百姓争相观看,万人空巷,有时皇帝也登临曲江南岸的楼台观看,成为唐代京城的一大景观”可知,加上统治者的推崇和百姓大众的参与,重视进士功名的社会观念日益形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科举制推动了
(?http:?/??/?www.21cnjy.com?)社会阶层的流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也体现了社会大众对才能、人才的重视,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唐高宗时进士加试诗赋以后,许多应考举子皆诵当代的诗赋,很少去读《六经》、《三史》之类的典籍,加上允许考生投牒自举,形成了‘露才扬己’的觅举风尚”可知,同时也表现为应试而学习的倾向;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官本位文化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2.汉武帝时“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
(?http:?/??/?www.21cnjy.com?)直接授官。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后来又增加“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一环节。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克服了任人唯亲的弊端
B.推动文官制度不断发展
C.改变了以德选官的原则
D.促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3.“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
(?http:?/??/?www.21cnjy.com?)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由皇帝直接任免。其职责有监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据此可知,刺史制21教育网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优化了选官制度
C.改变了地方体制
D.异化了监察方式
4.下图是历史学家孙国栋对晚唐考取贡举进者的出身进行的统计。据此可知当时科举制
(?http:?/??/?www.21cnjy.com?/??)
A.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B.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C.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
D.延续了名族社会地位
5.“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弟子,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怀牒自列于州县。”上述规定对这一制度主要影响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普及了文化教育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降低了做官标准
D.确保了选官制度的公平
6.《哈佛中国史》认为,宋代形成了“士大夫政
(?http:?/??/?www.21cnjy.com?)治”。所谓土大夫政治,是相对于“门阀政治”而言的,指由皇帝和土族、门阀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士大夫政治”21cnjy.com
A.有利于宋代行政机构高效运转
B.反映宋代皇权不断弱化
C.得益于选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D.表明藩镇权力急剧膨胀
7.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
(?http:?/??/?www.21cnjy.com?)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8.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
(?http:?/??/?www.21cnjy.com?)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旨在21·cn·jy·com
A.平衡南北势力
B.打击南方官僚士大夫
C.加强中央集权
D.保证选官公平和公正
9.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www.21-cn-jy.com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10.清朝嘉庆年间,鲍桂星任河
(?http:?/??/?www.21cnjy.com?)南学政,他在主持地方科举考试时,将《中庸》篇内“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题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这一现象反映清朝科举考试2·1·c·n·j·y
A.对儒家经典高度重视
B.突出经义的守旧传统.
C.僵化呆板的文字游戏
D.考查考生的训诂功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1.(15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帝於
(?http:?/??/?www.21cnjy.com?)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通典卷第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
(?http:?/??/?www.21cnjy.com?)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徳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材料三
唐代科举考生可
(?http:?/??/?www.21cnjy.com?)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并归纳察举制的特点。(5分)
(2)据材料二,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5分)
(3)据材料三,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5分)
1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唐太宗以后,进士科在人们心目中的
(?http:?/??/?www.21cnjy.com?)地位日益崇重,所以世人趋之若鹜。进士科竞争相当激烈,一旦及第,就是一件十分荣耀风光的大喜事,有如鲤鱼跃龙门,故云“一登龙门,则身份十倍”。从中宗神龙(705年一707年)以后,形成了曲江宴会、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的风尚。当新科进士泛舟于曲江之上宴饮之时,请宫中教坊派乐队演奏助兴,长安城士女百姓争相观看,万人空巷,有时皇帝也登临曲江南岸的楼台观看,成为唐代京城的一大景观。唐高宗时进士加试诗赋以后,许多应考举子皆诵当代的诗赋,很少去读《六经》、《三史》之类的典籍,加上允许考生投牒自举,形成了“露才扬己”的觅举风尚。
——节选自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据材料说明唐代进士科的社会影响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1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