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A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http:?/??/?www.21cnjy.com?)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政局动荡。魏、蜀、吴三国政权不断消灭割据势力,魏国统一了北方,吴国和蜀国统治着南方。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来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21·cn·jy·com
2.据史书记载:“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文中的“帝”是指( )
A.司马昭
B.司马炎
C.刘渊
D.符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吴平之后,帝
(?http:?/??/?www.21cnjy.com?)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故选B项。
3.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 )
A.西晋短命而亡
B.十六国的建立
C.少数民族内迁
D.匈奴取代西晋
答案 C
解析 根据形势图并不能得出西晋短命而
(?http:?/??/?www.21cnjy.com?)亡,故A项错误;图中内容呈现了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流民南迁,并不能体现十六国的建立以及匈奴取代西晋,故B、D两项错误;由图中少数民族分布可知,少数民族迁至内地,故C项正确。2·1·c·n·j·y
4.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有( )
①统治集团的腐朽
②“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国力
③晋惠帝昏庸
④民族压迫政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www-2-1-cnjy-com
答案 D
解析 西晋建立之后统治集团迅速腐化
(?http:?/??/?www.21cnjy.com?),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且昏庸,源于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耗尽西晋的国力,再加上对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他们的反抗,最终西晋短命而亡。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项。
5.下列一组有关北魏的重大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魏建立
②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
③统一北方
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3
(?http:?/??/?www.21cnjy.com?)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是439年;迁都洛阳是494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是在迁都洛阳之后。由此分析①③④②符合题意,故选C项。
6.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
(?http:?/??/?www.21cnjy.com?)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学说汉语
答案 D
解析 材料“(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
(?http:?/??/?www.21cnjy.com?)(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学说汉语,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项。
7.“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
(?http:?/??/?www.21cnjy.com?)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隋文帝。故选C项。
8.“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广建粮仓
C.开大运河
D.征伐高丽
答案 C
解析 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凿,
(?http:?/??/?www.21cnjy.com?)沟通了南北,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后代,故C项正确。A项是隋文帝的功绩,排除;B、D两项与材料“开万世之利”不符,排除。
9.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大臣说:
(?http:?/??/?www.21cnjy.com?)“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作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
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B.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民为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体现了唐
(?http:?/??/?www.21cnjy.com?)太宗的“以民为本”思想,“让人民静养”体现了唐太宗的“与民休息”思想,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10.在封建社会中,武则天是颇受争议的帝王之一。下列评价中,最可取的一项是( )
A.她废子自立,是为历史之贼也
B.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应肯定
D.心胸狭窄,打击敌对官吏,愧为人君
答案 C
解析 评价历史人物关键在于其是否推动了生
(?http:?/??/?www.21cnjy.com?)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承和发展了贞观以来的制度和措施,使国家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为大唐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她的业绩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是很中肯的评价。A、B、D三项不能全面辩证分析,故选C项。
11.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黄袍加身【来源:21cnj
y.co
m】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元末
(?http:?/??/?www.21cnjy.com?)年唐玄宗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于755年爆发叛乱,该叛乱就是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衰微,一些实力雄厚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节制,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所以这一“恶瘤”的产生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故选A项。黄巢起义是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黄袍加身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B、C、D三项错误,均排除。2-1-c-n-j-y
12.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
B.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着长江流域
C.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太原,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D.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相继统治的是我国的黄河流域地区,所以B项表述错误,其他选项均正确。故选B项。
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
(?http:?/??/?www.21cnjy.com?)谈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说:“……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
A.军功制
B.客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
(?http:?/??/?www.21cnjy.com?)成例”可知这种制度不是军功制,故排除A项;根据“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可知这种制度不是客卿制,故排除B项;科举制取代的是九品中正制,而非军功制和世卿世禄制,故排除D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取代了军功制和世卿世禄制的是察举制,故选C项。
14.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
(?http:?/??/?www.21cnjy.com?)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 )
A.选拔标准不断变化
B.利于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
C.为世家大族所操控
D.旨在选拔德才并举的人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5.《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
(?http:?/??/?www.21cnjy.com?)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 )
A.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D.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曹魏时期战乱多,
(?http:?/??/?www.21cnjy.com?)大量的人才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不知所去,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恢复汉朝察举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曹魏的选官标准问题,排除C项;“引发乡民议政的热潮”是对材料“犹有乡论余风”的误读,故排除D项。
16.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名称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比例
71%
16%
13%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
(?http:?/??/?www.21cnjy.com?)在进士中也占据一定比例来看,唐代科举制兼顾到了多个阶层,但很不完善,因为“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比例很小,故C项正确。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不同,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排除B项;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1cnjy.com
17.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
A.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答案 D
解析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门职
(?http:?/??/?www.21cnjy.com?)责明确,各负其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划分,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只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并未有效解决二者的矛盾,排除C项。21教育网
18.下图是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文物
(?http:?/??/?www.21cnjy.com?)。上面刻有文字,主要记述了开元十九年百姓所纳庸调银拾两等内容。实际是地方官府在上缴时折纳的银饼。这一文物可以印证( )21·世纪
教育网
A.唐太宗开创租庸调制
B.纳庸代役保证了农时
C.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D.唐朝鼎盛时的税收政策
答案 D
解析 这一文物不能印证A、B、C三项内容;从银饼上的文字内容,可以知道当时的税收政策是租庸调制,故D项正确。【版权所有:21教育】
19.东汉末年,名教虚伪
(?http:?/??/?www.21cnjy.com?),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
A.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
C.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
答案 A
解析 材料“玄学家以《老子》《
(?http:?/??/?www.21cnjy.com?)庄子》《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体现了道家学说仍有市场,其思辨性得到重视,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魏晋时期儒家学说仍占统治地位,只是受到了佛道的挑战,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阀政治阻断了许多士大夫的仕途,因此他们转向玄学寻求精神寄托,这并没有冲击门阀政治,故D项错误。
20.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 )
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
B.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
C.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
(?http:?/??/?www.21cnjy.com?)可知,隋唐时期统治者奉行儒、道、佛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故A项正确。B项是在西汉时期,排除;隋唐时期儒学仍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D项是在宋明时期,排除。
21.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约570年~632年)曾说:“求学问尤当去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当时( )
①已发明了火药
②已发明了造纸术
③诗歌繁荣
④编修了《唐本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穆罕默德632年去世,这时是贞观
(?http:?/??/?www.21cnjy.com?)年间,火药是唐朝中期发明的,①错误;造纸术是东汉改进,②正确;科举制考查诗歌,造成诗歌的繁荣,③正确;唐高宗修《唐本草》,当时穆罕默德已经去世,④错误。故选C项。
22.下列叙述中,唐诗兴盛的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的繁荣
②庶族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 ④民族交融和频繁的中外交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唐诗兴盛的原因要从政治经济基础等方面去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是原因。故选D项。
23.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二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 )
①都生活在北朝 ②注重实践 ③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④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生活在南朝
(?http:?/??/?www.21cnjy.com?)、贾思勰生活在北朝,贾思勰的主要贡献是在农学领域,因此①③不是“共同点”,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C三项;二位科学家都注重实践,都有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故D项正确。
24.现在流行的影视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遭到不少学者批评。下列电视剧情节中可能符合史实的是( )
A.唐玄宗派玄奘西行天竺
B.张仲景在写《千金方》
C.白居易的诗用雕版印刷刻印
D.王羲之点评颜真卿的书法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
(?http:?/??/?www.21cnjy.com?)西行是在贞观年间,与玄宗无关,故A项错误;《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经出现,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用雕版印刷刻印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颜真卿是唐代人,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5.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空海来华求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西藏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不属于域外民族,③错误;①②④均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
(?http:?/??/?www.21cnjy.com?)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材料二 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
(?http:?/??/?www.21cnjy.com?)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
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
(?http:?/??/?www.21cnjy.com?),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北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测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4分)
(4)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4分)
【答案】(1)多民族政权下,民族矛盾威胁北魏的统治;北方天气寒冷;少数民族文化落后,改革阻力大;北方统一;偏居平城不利于统治中原地区。
(2)移风易俗(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迁都洛阳。
(3)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4)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吾今所遣斗
(?http:?/??/?www.21cnjy.com?)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可知是多民族政权,且存在矛盾;根据材料二“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可知北方寒冷;根据材料三“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可知文化落后;“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明改革阻力大;“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说明孝文帝目的是控制中原。第(2)问,根据材料三“移风易俗”“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第(4)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等等。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
(?http:?/??/?www.21cnjy.com?)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 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
(?http:?/??/?www.21cnjy.com?)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www.21-cn-jy.com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4分)
(4)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分析指出古代中央政权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4分)
【答案】(1)唐比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
主要原因是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或纳庸代役)。
(2)变革: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或:减少征税的项目、规范了征税的时间次数、征税的标准、征税的税源等)。21
cnjy
com
原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
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原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败;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
(4)根本原因:封建政权制定经济政
(?http:?/??/?www.21cnjy.com?)策的出发点总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21
cnjy
com
【解析】第(1)(2)(3)(4)问都是比较基础的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
(?http:?/??/?www.21cnjy.com?)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实际上整个唐代都没有从崇尚外来物品的社会风气中解脱出来。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材料二 唐诗描述“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
(?http:?/??/?www.21cnjy.com?)来竞纷泊”。唐朝时的女装,流行袒胸窄袖。隋唐时期的饮食品种繁多,仅饼类就有饼、烤饼、薄饼、油煎饼等多种。开元以后,长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玄宗逃难途中,杨国忠就献上胡饼给他充饥。那时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像来自地中海的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的菠菜等。隋唐时期盛行饮酒、喝茶,中原人从高昌学来酿造上好葡萄酒的方法。那时候,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很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这也是从波斯等国学来的。隋唐还是室内家具大变革的时代,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古老的席地而坐的习惯。从敦煌壁画看,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经基本形成。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唐朝的社会生活状况。(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6分)
【答案】(1)唐朝崇尚外来物品。
(2)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社会风气较为开放;饮食的多样化;住宅、家具发生大变革。
(3)边疆与内地交往以及中外交流频繁,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渗入中原地区;中原人民善于学习,包容进取;政府及贵族的引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唐朝人
(?http:?/??/?www.21cnjy.com?)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知,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根据“女装,流行袒胸窄袖”可知,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根据“饮食品种繁多,仅饼类……”可知,饮食多样化;根据“住宅……用回廊连成庭院……”“室内家具大变革……”可知,住宅、家具大变革。第(3)问,从材料一、二中“胡”“伊朗”“印度”“波棱国”“波斯”等可知,与交往有关;根据“唐玄宗”“贵族高官”等可知,贵族及政府的引领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包容精神。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纪教育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A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据史书记载:“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文中的“帝”是指( )
A.司马昭
B.司马炎
C.刘渊
D.符坚21教育网
3.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 )
A.西晋短命而亡
B.十六国的建立
C.少数民族内迁
D.匈奴取代西晋2·1·c·n·j·y
4.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有( )
①统治集团的腐朽
②“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国力
③晋惠帝昏庸
④民族压迫政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出处:21教育名师】
5.下列一组有关北魏的重大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魏建立
②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
③统一北方
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www-2-1-cnjy-com
6.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
(?http:?/??/?www.21cnjy.com?)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学说汉语
7.“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
(?http:?/??/?www.21cnjy.com?)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8.“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广建粮仓
C.开大运河
D.征伐高丽
9.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大臣说:“一
(?http:?/??/?www.21cnjy.com?)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作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
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B.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民为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10.在封建社会中,武则天是颇受争议的帝王之一。下列评价中,最可取的一项是( )
A.她废子自立,是为历史之贼也
B.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应肯定
D.心胸狭窄,打击敌对官吏,愧为人君
11.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黄袍加身【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
B.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着长江流域
C.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太原,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D.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谈
(?http:?/??/?www.21cnjy.com?)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说:“……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www.21-cn-jy.com
A.军功制
B.客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4.曹魏时期,曹丕命陈
(?http:?/??/?www.21cnjy.com?)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 )
A.选拔标准不断变化
B.利于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
C.为世家大族所操控
D.旨在选拔德才并举的人才
15.《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
(?http:?/??/?www.21cnjy.com?)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 )
A.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版权所有:21教育】
C.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D.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16.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名称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比例
71%
16%
13%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17.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
A.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18.下图是陕西西安何家村
(?http:?/??/?www.21cnjy.com?)出土的文物。上面刻有文字,主要记述了开元十九年百姓所纳庸调银拾两等内容。实际是地方官府在上缴时折纳的银饼。这一文物可以印证(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唐太宗开创租庸调制
B.纳庸代役保证了农时
C.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D.唐朝鼎盛时的税收政策
19.东汉末年,名教虚伪,
(?http:?/??/?www.21cnjy.com?)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21·cn·jy·com
A.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
C.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
20.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 )
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
B.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C.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21
cnjy
com
21.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约570年~632年)曾说:“求学问尤当去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当时( )
①已发明了火药
②已发明了造纸术
③诗歌繁荣
④编修了《唐本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22.下列叙述中,唐诗兴盛的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的繁荣
②庶族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 ④民族交融和频繁的中外交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二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 )
①都生活在北朝 ②注重实践 ③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④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1cnjy.com
24.现在流行的影视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遭到不少学者批评。下列电视剧情节中可能符合史实的是( )
A.唐玄宗派玄奘西行天竺
B.张仲景在写《千金方》
C.白居易的诗用雕版印刷刻印
D.王羲之点评颜真卿的书法
25.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空海来华求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
(?http:?/??/?www.21cnjy.com?)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21·世纪
教育网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材料二 公元之初,我国天
(?http:?/??/?www.21cnjy.com?)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
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
(?http:?/??/?www.21cnjy.com?)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来源:21cnj
y.co
m】
——《北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测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4分)
(4)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4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
(?http:?/??/?www.21cnjy.com?)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 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
(?http:?/??/?www.21cnjy.com?)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4分)
(4)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分析指出古代中央政权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4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
(?http:?/??/?www.21cnjy.com?)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实际上整个唐代都没有从崇尚外来物品的社会风气中解脱出来。2-1-c-n-j-y
——[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21
cnjy
com
材料二 唐诗描述“胡音胡骑
(?http:?/??/?www.21cnjy.com?)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朝时的女装,流行袒胸窄袖。隋唐时期的饮食品种繁多,仅饼类就有饼、烤饼、薄饼、油煎饼等多种。开元以后,长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玄宗逃难途中,杨国忠就献上胡饼给他充饥。那时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像来自地中海的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的菠菜等。隋唐时期盛行饮酒、喝茶,中原人从高昌学来酿造上好葡萄酒的方法。那时候,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很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这也是从波斯等国学来的。隋唐还是室内家具大变革的时代,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古老的席地而坐的习惯。从敦煌壁画看,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经基本形成。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唐朝的社会生活状况。(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6分)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