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B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2.下面是北魏时期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描绘的是汉人在吃烧烤的情形。这种情况反映出( )
①当时社会动荡,人们不讲卫生 ②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文化 ③汉族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④当时民族交融的成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B.都促进了本国封建生产力发展
C.都侧重于制度更新和移风易俗
D.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4.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②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③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出处:21教育名师】
5.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见图),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剧了民族矛盾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2·1·c·n·j·y
6.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体现的是( )
A.汉代的王国制
B.三国时期的分裂
C.十六国时期局部
D.南北朝时期对峙
7.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
A.江南经济的开发
B.繁荣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关系的发展
8.“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9.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定都于洛阳 ②都首创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 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 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似点的有( )
①皇帝都勤于政事 ②都力行改革 ③都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都精简机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唐朝疆域广阔,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 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 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12.“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
(?http:?/??/?www.21cnjy.com?)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这充分表明安史之乱( )
A.是争夺帝位的斗争
B.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
C.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所造成
D.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13.如图是位于吐鲁番西10千米处的交河故城遗址,唐朝安西都护府曾设置于此。下列关于西域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唐中央派驻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
B.促进西域和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是为控制西突厥而设置的军事机构
D.它们分别维护天山南北地区的安宁
14.在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情况下,受益最大的是( )
A.唐政府
B.广大人民
C.中小地主
D.贵族官僚
15.虽然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
(?http:?/??/?www.21cnjy.com?),但漫长的求学、应试历程要耗费大量的钱财,需要稳固可靠的经济支持。因此,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家子弟中的佼佼者。据此可知,科举制保障了( )
A.人才选拔经济基础的平等性
B.政治决策广泛代表的民主性
C.人才录用技术操作的科学性
D.选官制度在政治上的可靠性
16.某制度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
(?http:?/??/?www.21cnjy.com?)、永徽之际。此制度实施后,常出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现象,因此,有诗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一制度( )
A.有利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堵塞了门阀士族的入仕之途
C.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
D.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17.假设在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
A.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8.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2-1-c-n-j-y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21·cn·jy·com
19.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
(?http:?/??/?www.21cnjy.com?)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
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
B.与均田制相始终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
D.解决了贫困问题
20.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
(?http:?/??/?www.21cnjy.com?)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2.针对“道”,韩愈指出:“其文
(?http:?/??/?www.21cnjy.com?)《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他这是主张( )
A.格物致知,加强自身修养
B.排斥佛道,遵循伦理纲常
C.社会有序,万民乐业安居
D.大兴文教,规范社会生活
23.唐朝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多出身于中下层,
(?http:?/??/?www.21cnjy.com?)他们对社会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往往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下列唐诗能够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www.21-cn-jy.com
A.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B.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C.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D.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24.“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魏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贾思勰是南朝的农学家
25.根据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这些史实得出的结论中( )
①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③唐朝只和日本、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往来
A.①②正确,③错误
B.①正确,②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①③错误,②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50分)
26.(18分)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世纪
教育网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www-2-1-cnjy-com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
(?http:?/??/?www.21cnjy.com?)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版权所有:21教育】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垂老别》
材料四 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重用奸佞李林甫、杨国忠,致使朝政黑暗腐朽。
材料五 “寂寞天宝后,园
(?http:?/??/?www.21cnjy.com?)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4分)
(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三诗中描绘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为何事件?(2分)
(4)材料四中记述了上面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请说出其他两个原因是什么?(4分)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4分)
27.(20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四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
(?http:?/??/?www.21cnjy.com?)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21cnjy.com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6分)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4分)21教育网
(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6分)21
cnjy
com
(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
(?http:?/??/?www.21cnjy.com?)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4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
(?http:?/??/?www.21cnjy.com?)值不到一钱,要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黥、劓、刖、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21
cnjy
com
《汉书》记载,汉文帝时废除部分残损肢体的肉刑。
《唐律》有造意(主谋)从重、随从减轻、
(?http:?/??/?www.21cnjy.com?)犯罪者自首可酌情减免、区分故意和过失,以及累犯加重等规定。死刑分绞、斩两等。允许除十恶以外的其他罪以钱赎罪。还对老、幼、废疾和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减免刑罚。【来源:21cnj
y.co
m】
——摘编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归纳秦朝、汉朝和唐朝刑法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12分)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纪教育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B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
(?http:?/??/?www.21cnjy.com?)、蜀、吴三国;“人口南迁”发生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南北朝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故C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人类和黄帝、尧舜禹时期,故A项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故B项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
2.下面是北魏时期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描绘的是汉人在吃烧烤的情形。这种情况反映出( )
①当时社会动荡,人们不讲卫生 ②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文化 ③汉族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④当时民族交融的成果2·1·c·n·j·y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社
(?http:?/??/?www.21cnjy.com?)会动荡,①错误;“汉人胡食”说明是汉人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故②错误,③正确;图片中“汉人胡食”反映出汉人的饮食发生变化,胡食已融入汉人的生活中,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故④正确。所以选B项。21cnjy.com
3.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B.都促进了本国封建生产力发展
C.都侧重于制度更新和移风易俗
D.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主要集中在
(?http:?/??/?www.21cnjy.com?)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对风俗文化方面的改革甚少;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则更多地表现为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是二者的共同点,故排除。
4.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②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③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总体形势可以看出
(?http:?/??/?www.21cnjy.com?)是国家分裂占这一时期多数时间,故①正确;西晋是统一的王朝,北魏和南朝是局部统一,最后隋朝统一,故总体趋势是统一,②正确;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图示中没有体现,故③④错误。故选D项。
5.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见图),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剧了民族矛盾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
(?http:?/??/?www.21cnjy.com?)古代少数民族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与汉族杂居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故③符合题意;中原汉族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为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①符合题意;加剧了民族矛盾和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不属于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6.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体现的是( )
A.汉代的王国制
B.三国时期的分裂
C.十六国时期局部
D.南北朝时期对峙
答案 D
解析 北齐、北周是北朝的最后两个政权,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故材料中形势图体现的是南北朝对峙,D项正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
A.江南经济的开发
B.繁荣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北方
(?http:?/??/?www.21cnjy.com?)作物在南方推广”“南朝”“番禺(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可知,A项正确。“开放”“民族关系”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D两项;材料并未对南北方经济进行比较,得不出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出处:21教育名师】
8.“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是唐朝末期的社会现
(?http:?/??/?www.21cnjy.com?)状,反映了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不听中央节制,国家面临分崩离析的状况。其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由此可知,B项正确。
9.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定都于洛阳 ②都首创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 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 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都城是长安,秦朝的都城是咸阳,因此①不是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排除含有①的A、B、C三项。故D项正确。21
cnjy
com
10.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似点的有( )
①皇帝都勤于政事 ②都力行改革 ③都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都精简机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设问“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似点”
(?http:?/??/?www.21cnjy.com?)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在皇帝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的情况下形成的,两位皇帝都曾改革,且对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开明政策,故①②③是相似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没有精简机构的内容,④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21·世纪
教育网
11.唐朝疆域广阔,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 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 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http:?/??/?www.21cnjy.com?)识可知,①符合史实,如文成公主入藏;②符合史实,如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③符合史实,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不符合史实,唐并未采取此种方法来加强唐与少数民族关系。故选B项。
12.“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
(?http:?/??/?www.21cnjy.com?)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这充分表明安史之乱( )
A.是争夺帝位的斗争
B.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
C.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所造成
D.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等信息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故选B项。21
cnjy
com
13.如图是位于吐鲁番西10千米处的交河故城遗址,唐朝安西都护府曾设置于此。下列关于西域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唐中央派驻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
B.促进西域和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是为控制西突厥而设置的军事机构
D.它们分别维护天山南北地区的安宁
答案 B
解析 西域都护府设置于西汉时期,
(?http:?/??/?www.21cnjy.com?)故A项错误;两个机构均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民族交融起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为打击匈奴而设置,故C项错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控制天山南北地区,故D项错误。
14.在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情况下,受益最大的是( )
A.唐政府
B.广大人民
C.中小地主
D.贵族官僚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障了政府的税收,有利于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故A项正确。
15.虽然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
(?http:?/??/?www.21cnjy.com?)但漫长的求学、应试历程要耗费大量的钱财,需要稳固可靠的经济支持。因此,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家子弟中的佼佼者。据此可知,科举制保障了( )
A.人才选拔经济基础的平等性
B.政治决策广泛代表的民主性
C.人才录用技术操作的科学性
D.选官制度在政治上的可靠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了在科举制下,实际入仕的学
(?http:?/??/?www.21cnjy.com?)子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人才选拔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平等性,故A项错误;入仕的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学子,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政治决策不具有广泛代表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人才录用的技术操作问题,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社会,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古代科举考试虽然向全社会开放,但最终进入权力体系的却主要是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这保证了录用对象的政治可靠性,故D项正确。
16.某制度始于隋大业中,盛于
(?http:?/??/?www.21cnjy.com?)贞观、永徽之际。此制度实施后,常出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现象,因此,有诗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一制度( )【来源:21cnj
y.co
m】
A.有利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堵塞了门阀士族的入仕之途
C.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
D.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大业”“贞观”“明经”“进
(?http:?/??/?www.21cnjy.com?)士”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科举制只是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门阀士族可以通过考试走上仕途,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故C、D两项错误。
17.假设在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
A.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 C
解析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http:?/??/?www.21cnjy.com?)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等,因此C项正确。
18.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调、徭役并不能减轻人身依附关系,其他两项都可以。故选D项。
19.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
(?http:?/??/?www.21cnjy.com?),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
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
B.与均田制相始终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
D.解决了贫困问题
答案 B
解析 纳庸代役是唐代首创,故A项错误;租庸调
(?http:?/??/?www.21cnjy.com?)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故B项正确;纳税标准除土地还有人丁,故C项不准确,排除;D项夸大了租庸调制的作用,故排除。
20.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
(?http:?/??/?www.21cnjy.com?)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
(?http:?/??/?www.21cnjy.com?)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昌盛;对外交通比较发达、便利。很多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节来中国学习,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是唐朝中外交往活跃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
(?http:?/??/?www.21cnjy.com?)盛行”“道教的传播”“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均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理学,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正确。
22.针对“道”,韩愈指出:“其文《诗
(?http:?/??/?www.21cnjy.com?)》《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他这是主张( )
A.格物致知,加强自身修养
B.排斥佛道,遵循伦理纲常
C.社会有序,万民乐业安居
D.大兴文教,规范社会生活
答案 B
解析 材料重点是探讨维系儒
(?http:?/??/?www.21cnjy.com?)家伦理道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愈排斥佛道,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故选B项。倡导格物致知的是理学,排除A项;C、D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23.唐朝具有影响力的文学
(?http:?/??/?www.21cnjy.com?)家多出身于中下层,他们对社会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往往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下列唐诗能够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A.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B.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C.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D.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答案 C
解析 唐朝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
(?http:?/??/?www.21cnjy.com?)属于现实主义代表,反映出了“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C项是杜甫的诗,符合题意。A项是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属于抒情诗;B项是李颀的《琴歌》;D项是白居易《宿东林寺》,均不符合题意。www-2-1-cnjy-com
24.“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版权所有:21教育】
A.北魏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贾思勰是南朝的农学家
答案 A
解析 材料“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
(?http:?/??/?www.21cnjy.com?)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说明《齐民要术》是对各民族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充分反映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故选A项。B、C两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贾思勰是北朝人,故排除。
25.根据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这些史实得出的结论中( )
①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③唐朝只和日本、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往来
A.①②正确,③错误
B.①正确,②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①③错误,②正确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对外开
(?http:?/??/?www.21cnjy.com?)放的政策,玄奘西游天竺取经、鉴真东渡就是这一政策的充分体现;唐朝除和日本、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往来以外,和新罗(朝鲜)、大食(阿拉伯)、波斯等国也有往来。由此判断,①②表述正确,③表述错误,故选A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50分)
26.(18分)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21教育网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
(?http:?/??/?www.21cnjy.com?)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垂老别》
材料四 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重用奸佞李林甫、杨国忠,致使朝政黑暗腐朽。
材料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http:?/??/?www.21cnjy.com?),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4分)
(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三诗中描绘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为何事件?(2分)
(4)材料四中记述了上面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请说出其他两个原因是什么?(4分)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4分)
【答案】(1)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www.21-cn-jy.com
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2)趋势:连续增长(上升)。
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3)安史之乱。
(4)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
(?http:?/??/?www.21cnjy.com?)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国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材料一的“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出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呈现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第(2)问,分析材料二的数据“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以看出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从639~751年间唐朝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统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第(3)问,根据材料三“烽火被冈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描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第(4)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等。这些都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第(5)问,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还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也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27.(20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四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
(?http:?/??/?www.21cnjy.com?)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21·cn·jy·com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6分)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4分)2-1-c-n-j-y
(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6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
(?http:?/??/?www.21cnjy.com?)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4分)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4分)
(2)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2分)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4分)
(3)趋势:649年到742年,唐
(?http:?/??/?www.21cnjy.com?)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3分)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6分)
(4)“战乱”指安史之乱。(2分)要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要提倡节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2分,任答一点)
【解析】第(1)问,根据图示和所学知
(?http:?/??/?www.21cnjy.com?)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舟……君”“水……黎庶(百姓)”“载舟”“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举例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表格中人口数据可看出,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政策的调整,出现治世和盛世局面。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可知是安史之乱。第二小问,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
(?http:?/??/?www.21cnjy.com?)不到一钱,要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黥、劓、刖、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
《汉书》记载,汉文帝时废除部分残损肢体的肉刑。
《唐律》有造意(主谋)从重、随从减轻、犯
(?http:?/??/?www.21cnjy.com?)罪者自首可酌情减免、区分故意和过失,以及累犯加重等规定。死刑分绞、斩两等。允许除十恶以外的其他罪以钱赎罪。还对老、幼、废疾和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减免刑罚。
——摘编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归纳秦朝、汉朝和唐朝刑法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12分)
【答案】秦朝法律严酷,刑罚严苛,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汉初,废除残损肢体的肉刑,缓和了阶级矛盾,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清明局面。
唐朝法律区分主犯和从犯、故意和过失等犯罪情形,还有一些免刑规定,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解析】中国古代有优秀的法律传统。了解中国古代法律、法治的相关历史,发扬优秀法律文化对现代社会建设的意义,是时代的需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自夏朝开始,统治者利用天
(?http:?/??/?www.21cnjy.com?)命实行统治。夏、商两朝,“天命”“天罚”思想盛行。周初统治者创造了一套新理论,实现了政治思想及法律思想的转变,这就是在天命、神权的前提下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从战国到秦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起以
(?http:?/??/?www.21cnjy.com?)李悝的《法经》和《秦律》为基础的成文法体系。汉初颁布《九章律》,体现的也是法家的思想。自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取得独尊的地位,成为汉统治者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汉朝统治者推进并实现法律儒家化。《汉书·刑法志》载,汉文帝时“淳于缇萦上书”,汉朝统治者废除残损肢体的肉刑,刑罚制度从野蛮走向文明,也保护了劳动力。
唐朝继承隋朝法律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唐
(?http:?/??/?www.21cnjy.com?)高宗时编修的《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注疏的汇编,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刑事法典,唐玄宗时官修的《唐会典》(又称《唐六典》)是唐朝行政法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