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其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风格、主题。
2、了解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知婉约派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品情感。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李清照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二、教学重点
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愁”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意象的探究,领悟词句中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有没有看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的剧名出自哪首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其中一座名字就是李清照。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从此,她的名字闪耀在宇宙的天空里。
李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明末清初韵学家沈谦曾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南唐末代国君李煜),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他们与之前的李白并称为“词家三李”。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将李清照与李煜、李白相提并论,充分说明了她极高的创作才能和艺术成就。“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明朝末年著名女将军)”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声声慢》。
作者介绍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被称为婉约派词人“宗主”。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知识拓展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苏轼的豪放,柳永的通俗,周邦彦的格律精严)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整体感知
观看朗诵视频,尝试朗诵,体味情感。(分男女)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戚:悲愁、哀伤(忧愁、悲苦)//将息:调养、保养(口语)
黄花:菊花(词中所写时令为秋天)//堪:可以、能够(堪当重任、苦不堪言/不堪凌辱)//憔悴损:相当于“煞”,极、很//得黑:挨到天黑(口语)
次第:光景、状况//了得:概括得尽,包含得尽(口语)
翻译: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声声慢》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愁”。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感情基调:悲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歌赏析:直接写“愁”(直接抒情)
请大家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表达效果:①增加形象性;②表达更确切;③音律和谐,声声悦耳。
(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种种情债汇集一起,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归去有期。所以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大雁归去有定期抒发自己归家无期的乡愁,离愁别恨,亡国之痛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独: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诗歌赏析: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哪些诗句是间接描写哀愁的?诗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哀愁?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这愁太重了,心太凉了,酒入愁肠愁更愁,心里全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冰冷的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苏幕遮》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只有频频将苦酒灌入愁肠中,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登高》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酒=愁相联系起来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③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也有人认为是人“憔悴损”。结合下片前三句,谈谈你的理解,并指出这样理解的依据。
结论一:黄花“憔悴损”——这是最浅表的理解,如今有谁堪摘,意即不能摘、不可摘,当然是黄花枯萎凋残,以花喻人属于正衬
结论二:人“憔悴损”——“憔悴”这个词一般形容人。黄花开得茂盛簇拥在枝头,乐景哀情,是反衬。
有人认为“堆积”不是凋残零落,不是落英缤纷,而是花开繁盛之意。那么花虽盛开,人却憔悴,这不堪摘,是懒得理,不愿摘吧。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黄花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意象,《醉花阴》中有这样的句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黄花被李清照用来比喻女子枯瘦憔悴的容颜。在本词当中,黄花有着同样的内涵。至于是花败还是花放,那就见仁见智吧。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更兼”表明了词人脆弱不堪的心境。梧桐叶落即已不堪忍受,又加上“细雨”伴唱,秋韵更浓,词人的愁苦也就更深。
梧桐象征孤独忧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此句以声衬情,意境深远
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雨霖铃》柳永)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一阵急雨刚停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杜牧)。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这些句句子提到了哪些意象?
黄花: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酒:词中的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淡酒”,并非酒淡,而是因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风:词中的风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风急”明写天气恶劣,实写词人愁重。词人六神无主,茫然若失,竭力寻找却遍找不到。亡国之愁,沦落之苦,丧夫之痛,家国之思全部压在一个孤苦伶仃的年老妇人身上。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雁会联系到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感叹独自身在异乡的悲凉,作者当时身处南方,看到北雁归来,或许她只是听到了那呼朋引伴的声声雁鸣,不禁想起如今雁在人亡,曾经心意相通的夫君早已撒手人寰,无由再寄锦书去,无人再捎锦书来。
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词中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以悲秋入笔,与丈夫在一起和丈夫去世的对比,反衬自己孤独一人的孤寂,离别家园的离别愁苦,以及国家衰落,民不聊生的悲惨.展现了一个的对生活的绝望的落寞孤寂的女词人形象。
联系词人经历及写作背景思考,词人为何生愁?《声声慢》是词人后期的作品。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家庭美满。因此词风较明快,即使写愁,也只是“闲愁”。而后期因靖康之变,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又因丈夫病卒,饱受国破家亡之痛,晚年生活孤独凄苦,因此词风哀婉,凄凉。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
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抒发的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归纳主题:
本词选取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总结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缘愁选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2.直接抒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难言之痛,欲说又休,全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3.叠词运用: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寻寻觅觅”写动作,表现出词人茫然无着的心情;“冷冷清清”既写环境,又写出内心的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词人凄凉惨淡的内心感受。加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