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三单元写作 文学短评 —高一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第三单元写作 文学短评 —高一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3 21: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写文学短评




di
yi
zhang
jie
识特征
文学短评属于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它的任务,主要是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总结艺术规律,帮助读者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什么是文学评论?
高中生写作文学短评,主要是训练阅读和写作能力,一般只要求学生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和艺术技巧。这种文学短评也有人称它为“鉴赏短文”,它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
什么是文学短评?




di
er
zhang
jie
明方法
读懂作品
这是写好文学短评的关键。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
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以助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部 分
总 体
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
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全面完整的认识,最后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
总 体
“渠清如许有源头,识得庐山真面目”——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阅读文学作品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
选准角度
对同一作品,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获取不同的短评写作角度。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精心选择好角度,切题要小。选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
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定题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点”,兼顾全部。
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开门见山?、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2.分析作品的形象
1
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
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前后照应等;
3
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4
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5
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6
8
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反问、设问等修辞。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7
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讽刺幽默、朴素自然、含蓄委婉、生动活泼、诗意美、立体感强等语言特色。
1
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2
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
3
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4
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5
6
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
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洗练、淋漓酣畅、情韵悠长、回味无穷等;
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6.鉴赏作品的语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6.鉴赏作品的语言
其他方面比如粗笔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文学短评,就是要“评”——要评论,要论述,要讲道理。写文学短评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
写作时,首先要根据命题者的要求确定评论重点,有明确的评价。确定了评论重点,就确定了评论的中心,也就确定了鉴赏、评价的主攻方向。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观点鲜明,视角新颖
评论、说理是短评的重头戏,决定着一篇短评的价值高低和分量轻重。要写好短评的评论、说理部分,除了注意议论文的三要素和运用各种逻辑推理之外,关键是要说新理——要有新的评论角度,要提出独到的见解,写出独到的认识,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如:评《登高》“无边落木”一联,可解读出“杜甫绵长的忧愁如江水流动无法停止”的蕴意;也可解读出“落叶归根,长江东去”,诗人在寻找归处,由景及人,表达了无尽的哀愁。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观点鲜明,视角新颖
文学短评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
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
“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
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
“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 主观色彩更为鲜明。
“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琵琶行》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
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评论作家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
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
“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如评论本单元的诗词,围绕“酒”这一意象,紧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名句,评析其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结构作品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收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
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
“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
“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叙、议、评有机结合,夹叙夹议,评析结合。有些同学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
“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等,往往是鉴赏与评论的重点,譬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村居图”,《登高》的起承转合,《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情相生,《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九组叠词。




di
san
zhang
jie
析实例
《声声慢》的文学造诣值得肯定,叠词被李清照用得出神入化,家仇国恨、悲愁无奈透于字里行间,其悲惹人哀叹。
这首词固是佳作,但透出的却是宋人对国家的无力。宋朝的文人,太平时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战乱时高淡阔论纸上谈兵,国破后凄凄惨惨戚戚,难怪宋朝会亡。
固然不要求李清照提刀上阵,且她也确是乱世的牺牲品,但她身后的那些文人,却是宋朝积贫积弱、腐朽不堪的根由。
若是这些文人能多点血性,也就不会催生出李清照这样凄苦的词人,当然也就难有山河破碎后如《声声慢》一般悲愁的名篇。
在《声声慢》中,我看到的是书生误国。
书生误国
分析:
这不是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是结合作者的经历,联系当时社会现实而写的感想、体会。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有文体的区分意识,区分好“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文体差异。就文学短评而言,我们更应该进入作品的内里,以作品本身为评论对象。
书生误国
文学短评≠读后感
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参戚戚”。
我寻寻觅觅着丈夫的身影,猛然回头,却发现只有冷冷清清的厅堂,一宵海棠零落尽,从此清秋再无人,剩下的,大概只有我心中的凄凄惨惨威戚了吧。
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待到秋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
《声声慢》叠词之妙
《声声慢》叠词之妙
问题1:你认为该短评最出色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2:该评论是立足于叠词产生的何种效果进行点评的?点评中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明确:1.该评论语言很流畅,辞藻很华美,显示了她很好的文学素养。文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文辞兼备。文学短评需要兼顾文学性,诗词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特别是面对这样的精品,用诗化的语言营造诗化的意境,是评论本词的必需。
2.关注音韵,从叠词音律产生的绵长来写愁之不绝如缕,并且运用了对比论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感知两者的差异与差距。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 ???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土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
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悠悠海峡情——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 ???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 ??
?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
跳跃的乡愁--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 ???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
想哭不一定有泪--评《乡愁》中的借代手法 ???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1】 ???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有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 “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2】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
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3】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
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
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4】【5】
⑥总的来说,《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6】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
【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2】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
【3】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
【4】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③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点评,第④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第⑤段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和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5】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有机结合。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
【6】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
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一是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虽小,挖掘颇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同时能够做到“叙”“议”有机结合,是一篇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