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几首诗出自“诗仙”李白的《将进酒》。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翻译一下这句诗的意思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米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其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还是会回到黄河,并不像诗中所说的“奔流到海不复还”。到底是什么原理呢?其实和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有关,即水循环。
[新课教学]:
(板书)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板书)1.水循环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
[问题]什么是水循环?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2.水循环的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类型。
[问题]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板书)(1)海陆间循环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海陆间循环的完整过程。
[小结]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间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教师通过以上小结引导学生回答诗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错误之处。
(板书)(2)陆地内循环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陆地内循环的完整过程。
[小结]陆地内循环就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在陆地上。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板书)(3)海上内循环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陆地内循环的完整过程。
[小结]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水循环的完整过程。
[小结]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板书)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课堂小结:
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板书: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陆地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