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3 18:07: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3.培养树立自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心理素质。
学习重难点
1.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值得仔细品味。将这些心理描写串起来,能够发现一条清晰的人物心理成长之路。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2.文体解读。
本文是叙事散文。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预习任务
1.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2.再读课文,完成课文的旁批。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厌倦(juǎn) 
暮色(mù)
B.附和(hé)??突兀(wù)???嘲笑(cháo)
C.哭泣(qì)??呻吟(yǐn)??
凌乱(línɡ)
D.警告(jǐnɡ)?犹豫(yù)???抽噎(yē)
2.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在括号里改正。
(1)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贸险。?(    )
(2)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紧和不可能的化身。??
(    )
(3)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    )
3.根据括号里的解释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____________(迟缓动摇,拿不定主意),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2)这位老人回想着自己过去的生活,神情________(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3)近日,两家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价格欺诈事件让消费者变得____________(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起来。?
4.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5.阅读18-28段,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和词语。
时间
文中句子
心理变化
最初
继而
随后
最后
6.填空。
文章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里的“步”不仅可以理解为爬下悬崖的脚步,还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导读】
一、快速默读
要求:
1.眼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3.找出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二、抢答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起因?
5.经过?
6.结果?
三、内容感知
1.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明确:
2.“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明确:
3.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明确: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山道有多高?
明确:
5.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明确:
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明确:
7.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明确:
8.“我”是怎样脱险的?
明确:
9.“我”现在多少岁?
明确:
10.请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四、结构梳理(文中标记)
五、复述课文
要求: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来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放在“脱险”的过程。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课下相互探究下列问题。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父亲还可以怎样救“我”从悬崖上下来?这些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六、引领自读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明确: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
4.“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明确: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状态:
心理:
●脱险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明确: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
启发:
3.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
4.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明确:
5.小结“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哭着说)→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七、合作探究
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2.“杰里看来有点不放心”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
3.课文中几次写到杰里?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明确:
4.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明确:
5.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明确:
6.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明确:
7.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确:
八、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可以从父亲、“我”、杰利、内德等人谈)
明确:
九、写作特色
1.______描写,真实细腻。
2.___________,富含哲理。
十、作业布置
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仿照课文的写法详细记述自己战胜困难的一件小事(注意心理描写)。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忧德,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②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里闪烁一道手电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利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③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④“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⑤“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⑥“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国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⑦“听我说,”
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⑧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⑨“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⑩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面下边一点儿,那儿有在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你的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词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抽吹了一下,然后今人惊讶的是,我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做的感觉
?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付一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已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没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节自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有删改)
1.从“我”的角度简要概括选段叙述的事件。(不得超过15个字)
2.调动本册书所学知识,想想选文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读读下面这句话,把它与文中父亲的原话进行比较,感受相同吗?写出理由。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
4.选文的原题是“悬崖上的一课”,后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认为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3.培养树立自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心理素质。
学习重难点
1.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值得仔细品味。将这些心理描写串起来,能够发现一条清晰的人物心理成长之路。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2.文体解读。
本文是叙事散文。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预习任务
1.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2.再读课文,完成课文的旁批。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厌倦(juǎn) 
暮色(mù)
B.附和(hé)??突兀(wù)???嘲笑(cháo)
C.哭泣(qì)??呻吟(yǐn)??
凌乱(línɡ)
D.警告(jǐnɡ)?犹豫(yù)???抽噎(yē)
2.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在括号里改正。
(1)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贸险。?(    )
(2)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紧和不可能的化身。??
(    )
(3)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    )
3.根据括号里的解释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____________(迟缓动摇,拿不定主意),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2)这位老人回想着自己过去的生活,神情________(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3)近日,两家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价格欺诈事件让消费者变得____________(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起来。?
4.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5.阅读18-28段,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和词语。
时间
文中句子
心理变化
最初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毫无信心
继而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信心萌发
随后
再一次,我做到了。
信心大增
最后
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惊讶
6.填空。
文章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里的“步”不仅可以理解为爬下悬崖的脚步,还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解析
A项,“倦”读音应为“juàn”;B项,“和”读音应为“hè”;C项,“吟”读音应为“yín”。
2.(1)贸—冒 (2)紧—禁 (3)砰砰—怦怦
3.(1)犹豫不决 (2)恍惚 (3)小心翼翼
4.本文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6.人生的行进步伐 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步又一步地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课中导读】
一、快速默读
要求:
1.眼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3.找出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二、抢答
1.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2.地点?美国费城
3.人物?“我”、父亲、内德、杰里等5个伙伴
4.起因?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5.经过?被困悬崖,进退两难
6.结果?父亲指引,顺利下崖
三、内容感知
1.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明确:57年前
2.“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明确: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
3.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明确: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里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山道有多高?
明确:大约只有20米高;约为六七米(因为小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
5.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明确:是的;不是;“我”
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明确:“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7.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明确:杰里
8.“我”是怎样脱险的?
明确: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9.“我”现在多少岁?
明确: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
10.请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在和伙伴们去爬山时在到了三分之一的岩石上不敢上也不敢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当晚上父亲找到我时我按照父亲的指导慢慢爬了下来。
四、结构梳理
文章共2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7段):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岩壁上的小山道,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第18—28段):脱险。写“我”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了小山道。
第三部分(第29段):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五、复述课文
要求: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来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放在“脱险”的过程。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课下相互探究下列问题。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父亲还可以怎样救“我”从悬崖上下来?这些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六、引领自读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明确:“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突出了他们对爬悬崖的热情。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4.“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明确:“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胆小鬼”这句话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会冒险去爬悬崖的。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状态: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脱险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明确: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3.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4.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明确: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5.小结“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七、合作探究
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2.“杰里看来有点不放心”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这是为下文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我听到了杰里和我父亲的声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结构严谨。
3.课文中几次写到杰里?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明确:3次;是略写;不能略去不写,因为杰里不是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与中心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不写杰里,父亲就无法知道“我”陷入困境的。
4.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明确: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伴。所以杰里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并且,他很可能认为“我”可以翻过这样矮的悬崖。当天越来越黑时,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5.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明确:第一次: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6.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明确: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没有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儿子的勇气和毅力。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这位父亲是一位对孩子负责、真正爱孩子的好父亲。
7.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确: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八、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可以从父亲、“我”、杰利、内德等人谈)
明确: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
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以小见大)。
父亲:不溺爱孩子,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
“我”:要有自信心,要勇于克服困难,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杰里:要关爱同学(或朋友),有责任心
内德等:要勇敢,有责任心和爱心。
九、写作特色
1.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2.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十、作业布置
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仿照课文的写法详细记述自己战胜困难的一件小事(注意心理描写)。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忧德,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②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里闪烁一道手电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利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③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④“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⑤“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⑥“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国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⑦“听我说,”
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⑧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⑨“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⑩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面下边一点儿,那儿有在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你的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词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抽吹了一下,然后今人惊讶的是,我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做的感觉
?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付一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已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没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节自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有删改)
1.从“我”的角度简要概括选段叙述的事件。(不得超过15个字)
2.调动本册书所学知识,想想选文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读读下面这句话,把它与文中父亲的原话进行比较,感受相同吗?写出理由。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
4.选文的原题是“悬崖上的一课”,后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认为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答案:
1.我在爸爸的引导(指导或鼓励)下脱险(或爬下悬崖)。
2.划线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更突出(或衬托)了“我”等待时的无助感。
3.感受不同:原文读来感受父亲正常、安慰的口吻,题中这句话读来却是强硬(或命令)的口吻(或急促的语气);因为标点由逗号、句号改成了感叹号。
4.答案示例:改后的好,既和课文的内容相照应了,又设置悬念,(新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面对困难不要畏惧,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步化整为零,才能获得成功的主题。原题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