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左边的刻度数×砝码数=右边的刻度数×砝码数”这一规律,并认识到当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刻度数和砝码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2、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条件和知识,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生活现象的习惯,以及科学求实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左边的刻度数×砝码数=右边的刻度数×砝码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刻度数和砝码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衡标杆、砝码、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一项历史性的法案,史称“统一度量衡”,也就是向全国强调如何统一的测长度,量容积,称质量,其中称质量所用的工具就是杆秤,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杆秤为何一直沿用至今?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让我们穿越回没有杆秤的时代,看看没有杆秤会有什么问题。
(播放用古代简易天平称物体质量的视频,一边播放一边提问)
师:此时杠杆处于怎样一种状态?
预设:处于平衡的状态。
师:他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语,是?(平衡)(继续播放)
师:通过测量一只乌龟、一头猪、一块红烧肉、一条鱼的质量,你发现平衡与什么有关?
预设:质量。(继续播放)
师:挪一下就平了?说明平衡与什么有关?
预设:与物体距支点的距离有关。
师:看来平衡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和距离有关,那他们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能否将测量物体的质量转化成测量距离呢?让我们伴随着这些问题,走进有趣的平衡。(板书有趣的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有趣的视频让学生猜想影响平衡的一些要素,并初步了解杠杆平衡原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活动1. 介绍器材,探索特殊条件下,杠杆平衡规律
(1)介绍器材:介绍杠杆尺及砝码。
(2)出示探索的问题:
如果左右两边挂同样多的砝码,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杠杆才能保证平衡?
a.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移动到相同的刻度上。
b.演示证明。
如:将3个砝码放在左刻度4上,那要把另外3个砝码放在右刻度4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出示探索的问题:
如果砝码挂在左右两边刻度数相同的地方,怎样放砝码,杠杆才能保持。
a.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
两边所放的砝码数要同样多。
b.演示证明。
如:刻度数相同时,左边放3个砝码,右边也要放3个砝码,这样才能平衡。
(4)活动小结:你有什么体会?
左右两边刻度数相同,砝码数相同时,杠杆平衡
[设计意图]:介绍实验器材,使学生初步认识杠杆尺与砝码,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真正感知特殊情况下杠杆平衡的规律。
活动2. 探索一般条件下,杠杆平衡规律
(1)出示探索的问题:怎样才能恢复平衡?
(2)学生大胆猜测,教师板书有研究价值的数据。
(3)出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填写数据,完成表1.
左边 右边 验证结果
刻度数 砝码数 刻度数 砝码数
3 5 4 4
3 4 4 3
3 4 2 6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师:大胆猜猜,平衡与左右两边的刻度数和砝码数存在怎样的关系?
预设:“左边的刻度数×砝码数=右边的刻度数×砝码数”时,杠杆平衡
活动3:组长带领组员自选数据、自主验证杠杆平衡的规律
学生自选数据,自主验证,完成表2
左边 右边 验证结果
刻度数 砝码数 刻度数 砝码数
(2)通过学生的验证,得出杠杆平衡的规律
左刻度数×左砝码数=右刻度数×右砝码数,杠杆就能保持平衡。 (教师板书)
活动4:探索杠杆原理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
(1)出示探索问题
(2)学生思考计算,引导学生发现有无数种方案。
(3)教师选取6组数据,学生观察数据。
(4) 从表格中,你发现右边刻度数和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发现:当左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不变,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过程,发现当“左刻度数×左砝码数=右刻度数×右砝码数”时,杠杆平衡,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发现杠杆原理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
(三)? 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预设1:列示解答 80×2÷10=16kg
预设2:解:设最多可以称xkg物体。
80×2=10x
X=16
(2)介绍阿基米德以及生活中的杠杆原理。
[评析]: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应用到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中去,让学生从“纸上谈兵”转为实际运用,试着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1)小结交流: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板书引领回顾本节课的重点。
(2)魔术:教师演示一个有趣的平衡。
(3)延伸拓展:课后,小组合作做一杆简易的秤,说不定你会有意外的收获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点,通过魔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明白各学科之间联系紧密,作业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反思:
? ? ? 新课标提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的学习活动过程是教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空间。?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规律上,小组合作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整节课孩子们在自主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总结中度过,既学习了知识又获得了能力;既有新的发现,又与旧知识相联系,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