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剪 纸》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29页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及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每人张长24㎝、宽18㎝的长方形纸。
预习要求:每名同学把准备的长方形纸剪成小正方形,要求小正方形的边长是整厘米并且长方形纸没有剩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交流预习成果
1.出示我班张弛同学她妈妈的两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2.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3、小组内交流所剪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你知道一共有几种情况吗?
二、归纳概括,思考提升
1、通过小组内交流汇总,学生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小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填写集合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6、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7、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巩固练习:教材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
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5.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做的快而准,选八名学生板演,对出现的错误由学生讲解,进行错例分析。
(2)自主练习3
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附加想一想每束各有两种花多少朵?
独立完成,组内交流,选生展示。
﹙3﹚自主练习7是利用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第二问时要结合实际情况,5分米、6分米、10分米最好。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到了什么新知,克服了哪些困难,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问题?请简炼明了地叙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