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宋人殿试图
▲杯酒释兵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
高一
课程
标准
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新变化。
问题
导引
1.宋初专制集权加强的背景、措施、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宋辽、宋夏关系的特点;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历史解释)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南宋偏安局面形成及维持的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历史
时空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_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教训。
(3)目的:通过强化专制集权以维护政权稳定。
五代十国
军阀割据
政局动荡
基础梳理
2.措施
(1)加强中央对_______的控制。
①中央派_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_______,_________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_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_______。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_______,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地方
文官
知州
节度使
转运司
朝廷
禁军
(2)分散_______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①在中央:由_________专掌军政,_______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___________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
_______”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②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_________,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_______,与_______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机构
枢密院
三司
参知政事
三衙
四监司
通判
知州
(3)抑制武将,实行___________的方针。
①罢免_______兵权,用__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_______,扩大_______规模,抬高_______和_______的地位。
3.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_______和_______,强化了___________。
(2)但制度束缚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___________;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边防危机。
崇文抑武
宿将
文官
文治
科举
文官
士人
统一
安定
中央集权
行政效率
专制集权加强的两个方面
(1)中央削弱地方实权,包括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等,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2)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加强了君权。
归纳总结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1.宋辽关系
(1)战争:北宋建立之前,_________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议和
①背景: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②内容:宋辽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_______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_______”。
③影响: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契丹族
兄弟
岁币
2.宋夏关系
(1)战争:北宋又与西北_________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北宋屡战屡败。
(2)和议:_______向_______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___”。
3.北宋财政危机
(1)养兵:通过募兵制供养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党项族
西夏
北宋
岁赐
改革势在必行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前期的冗官冗兵导致财政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___________”失败。
①发起者:_________
②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③败因: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
2.目的:实现___________。
庆历新政
范仲淹
富国强兵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变法开始时间、相关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变法领域及措施
(1)领域: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2)措施
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_______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___________”的_______制,取代募兵制。
农民
兵农合一
征兵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5.评价
(1)王安石变法达到了_______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2)_______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_______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4)围绕变法问题,___________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富国
强兵
人民
统治集团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虽然最后失败了,但王安石却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而载入史册。
归纳总结
四、南宋的偏安
1.偏安局面的形成
(1)南宋建立
①北宋灭亡:_______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_______攻灭,两位皇帝被俘,史称___________。
②赵构即帝位后又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偏安江南局面出现。
1127
金朝
靖康之变
(2)偏安局面的维持
①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后岳飞被害。
②签署宋金和议:_______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_______、西至_________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_____,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_______”。
③偏安局面的持续: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宋帝世代尊金帝为叔父或伯父,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1141
淮水
大散关
臣
岁贡
主题探究
主题一: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思考](1)史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
提示:(1)
措施:在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2)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
史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二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宋史·职官志》
角度
内容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地方派文臣做知州。
(4)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史论归纳
主题二:王安石变法
史料 王安石大部分的变法都遭到极大的挫折与障碍,到哲宗即位旧党执政时乃全遭罢除。变法是针对时弊的救国大计,然而何以会失败呢?原来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纯从立法的本身着想,而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换言之,王安石的变法是偏重于“理想”,而忽略“现实”;王安石的个性执拗,他不愿谋求人事上的谅解与妥协,而一意孤行,导致以往拥护王安石的人也变为反对党,造成众论汹汹,孤军作战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富国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对于开源的办法,是想得无所不至,虽然在政府并没有聚敛的意思,但在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难免不发生聚敛之弊。王安石一味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何以行法?科举的改革与太学三舍法都是一种进步的措施,但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五卷·宋辽金史前编》
思考:(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指导思想。
(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
[提示] (1)背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严重;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大官僚大地主势力(保守势力)强大。
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富国强兵,偏重理财)。
(2)原因:改革指导思想与措施实行的偏差;保守派反对,党争严重;用人不当;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王安石个人因素(一意孤行等)。
论从史出: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政治危机、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使得北宋内忧外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2)目的: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4)局限性:
①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②改革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③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历史教训
a.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b.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c.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d.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