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中学2020-2021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中学2020-2021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4 15:4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中学2020-2021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语文测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为120分)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抖擞(shǒu)
烘托(hōnɡ)
嘹亮(liáo)
棱镜(lénɡ)
B.吝啬(sè)
仿膳(shàn)
憔悴(cuì)
粼粼(líng)
C.菡萏(hàn)
荫蔽(yīn)
差可拟(chà)
攒成小球(cuán)
D.油蛉(líng)
秕谷(bǐ)
锡箔(bó)
众目睽睽(kuí)
2、(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B.我学会了拼写“别针”、“杯子”、以及“坐”、“站”、“行”这些词。
C.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D.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3、(2分)下列作家作品对应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B、《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窃读记》——林海英——《旧事重提》
D、《论语》——孔子——《论语译注》
4、(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_______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5、综合性学习(6分,每小题2分)
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虑全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强健的体魄是人生的基石。学校开展以“我运动,我健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有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材料二:84岁的钟南山院士,坚持健身,每周最少锻炼三次,每次一小时以上。他说:“锻炼就像生活的一部分。“他从小就特别喜爱竞技运动,足球、篮球,跑步都是他的兴趣所在。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钟老还相当会跳拉丁舞。
材料三:最近,山西一校长带领学生跳“鬼步舞”,一夜之间火遍全网。网友们纷纷点赞,认为学生身体好了,学习才更加精神。
任务一: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开齐开足体育课,山西校长亲自带领学生健身。假如你的学校在复习备考期间占用了体育课,为此,请对你的校长说一句话,表达心声。(2分)
任务二:针对本次活动主题,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得出探究结论。(2分)
任务三:结合本次探究的结论,说说你将怎样加强体育锻炼。(2分)
6、(5分)文言诗文默写
(1)子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
《观沧海》中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3)《论语·子罕》中孔子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4)《夜雨寄北》诗人想象回家团圆后剪烛西窗共话良宵情景的诗句是

阅读(51分)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7—12题。(14分)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7、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2分)
A、碧绿
高大
光滑
紫红
B、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C、紫红
高大
光滑
碧绿
D、紫红
光滑
高大
碧绿
8、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_________的描写,“单是”则是_______________性的描写。(3分)
9、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前面内容是次要的,后面内容是主要的。
C、表明前面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D、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10、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2分)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趣。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11、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
,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3分)
12、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2分)
阅读《虽有嘉肴》《论语》完成13~16题。(12分)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1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
(2)《兑命》曰:“学学半”?????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4)传不习乎??????????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阅读《土地的身影》选段完成17~20题。(13分)
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舂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镘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镘头举过头顶,镘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镘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镘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钁一钁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镘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镘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镘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镘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镘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我问:“有多少地?”
?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父亲就挑起-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镘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勒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
D.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
18.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2分)
19.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分)
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分)
20.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5分)
阅读《与母亲相守50天》完成21~29题。(12分)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因为式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是贴上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忧惚,母亲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愁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拟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成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责,依旧脆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莱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莱种、类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莱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莱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莱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憨闷多日的心里,仿佛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很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很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问,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相栩如生的青娃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久倒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书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21.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2分)
22.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2分)
2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2分)
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24..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4分)
三、写作(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心与心沟通的纽带。回首我们成长的历程,总有一些眼神让我们刻骨铭心,甚至给我们震撼的力量。浮躁的时候,爸爸的眼神让我们警醒;失落的时候,妈妈的眼神给我们力量;怯场的时候,老师的眼神使我们自信;苦恼的时候,同学的眼神令我们振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眼神?
请以“一个难忘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第三单元语文测试卷参考答案:
1、D、2、B、3、C
4、C
5、(1)示例:校长,您好!学校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复习而占用体育课,你们的关习我们十分理解,也十分感谢。但是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体育锻炼能让我们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减轻学习的压力,对学习十分有利,所以请将体育课还给我们吧!
(2)示例:合理的锻炼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学校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体育。(3)示例:①制定计划,科学运动;②每天慢跑半小时;③做好课间操;④上好体育课,学好每一个体育动作。
6、略
7、B
8、静态
由低到高
动态
由高到低
整体
局部
9、D
10、B
11、植物
动物
植物
听觉
触觉
味觉
12、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3.(1)味美:(2)教导;(3)喜爱,爱好:(4)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4.(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15.示例①: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示例②:甲段画线句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段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16.示例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示例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B
18.①点题,②自然引出下文,③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19.(1)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勾画了父亲高大的形象,表现劳作时的全情投入。
(2)“砸”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滴落的汗珠之大、之重;写出父亲肩上的担子之沉;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劳累。
20.劳作:辛勤的“劳作”能改造贫瘠的土地,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①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幸福。②父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韧、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熏陶了我。
21.
①能腌制腊肉、咸火腿;②善于侍弄菜园;③会做满满一桌菜;④雕刻的软木青娃栩栩如生。
22.示例:“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23.
(1)示例: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愧疚、悔恨之情。
(2)示例:大喜过望(喜形于色、幸灾乐祸……)
理由: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
24.
示例一:“人间亲情”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示例二:“人生感悟”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的故事,描述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情更融洽的道理。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