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4 07:1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瓦房店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1—6课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30*2=60分)
1.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对象包括( )
①同姓亲族 ②功臣 ③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③
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4.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出西周政治( )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家天下”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C.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5.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等级制度被废除 B.分封制度被破坏
C.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D.贵族特权被废除
6.“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儒家、道家 B.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 D.儒家、墨家
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8.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曾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大意是治国不能急,不能用大火,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其反映的思想是( )
A.民贵君轻 B.克己复礼 C.无为而治 D.格物致知
9.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0.“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除了《大雅生民》和《商颂玄鸟》这两首诗在写到商周祖先降生时略具有神话因素沉积外,其他作品都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说明《诗经》运用的主要创作手法是(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借古讽今 D.托物言志
11.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
A.太尉 B.廷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
12.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郡县制的推行 C.刺史制的建立 D.科举制的确立
13.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的至髙无上
1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15.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
A.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16.在龚书铎著的《中国社会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上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7.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8.公元前112中,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A.改变了抑商政策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抑制了农业生产 D.实现了国家统一
19.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 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20.现在是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战略决策落地实施的关键时期。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经此通道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其路线是从西汉的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非洲
D.这条通道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1.《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22.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书》(南朝)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 B.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
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家庭手工业发展迅速
2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4.曹操主政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多次强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这说明当时( )
A.察举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B.传统观念影响人才选拔
C.世家大族垄断人才选拔 D.九品中正制已日益僵化
25.魏晋时期,在物资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
A.士族 B.外戚 C.皇族 D.宦官
26.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③首创殿试,完善科举 ④崇文抑武,大兴文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7.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如图所示耕作工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28.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29.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30.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句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直接指出了唐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胡”指非汉族,如波斯胡人 B.唐代城市开始受胡风影响
C.“胡”是指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如“五胡内迁” D.唐代皇帝对胡风没有限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第31题22分,第32题18分,共40分)
31.(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末年,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异军突起:建立了大一统王朝,泰国的崛起是制度的胜利。《史记》记载:秦朝统一后,“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还记载:“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河南地”,“发诸尝適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十四县”。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但秦朝仅经历“两帝一王”的短短14年就灭亡了。 ―—摘编自陈忠海《从另一个角度看秦朝的统一与速亡》
材料二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有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遗憾。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的原因(6分),并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造就“盛世”的相关政治制度。(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4分)
3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咸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摘编自左颖《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唐太宗还举汉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尽管这是唐太宗的自我欣赏,但它所反映的事实大体不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的目的以及为此采取的措施。(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民族政策中“抚之”“讨之”的表现。(6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5ADDCB 6——10DBCCA 11——15DBDBA
16——20ACBCC 21——25CBDBA 26——30ADDCA
31.答案:(1)原因: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嬴政的励精图治; 等等。(6分)
措施:政治上,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等。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击退匈奴,修长城;征服南方越族地区。(8分)
(2)制度:中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4分)
(3)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4分)
32.答案:(1)目的:汉化以巩固统治。(2分)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话;改汉姓;着汉服;与汉族通婚。(6分)
(2)表现:大败东突厥后,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其地;征服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唐蕃和亲。(6分)
(3)认识: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我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是大势所趋。(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