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油田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松原市油田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4 07:1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油田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第I卷(60分)
一.选择题(总计30小题,每小题2分)
1.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夏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头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为以前所罕见。据此可推知
A.夏代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
C.夏代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2.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下列不属于西周创制并推广实行的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3.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为了加强周天子的政治统治,西周实行了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内外服制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5.《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
A.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 B.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
C.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 D.区域性经济竞争激烈
6.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把“朋友有信”纳入“五伦”之中;荀子认为讲诚信则政治公正清明。这表明当时儒家
A.顺应自然追求个性 B.重视塑造忠君思想
C.力图维护伦理秩序 D.积极建构文化认同
7.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8.“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9. 汉朝初年,境内百姓多以“赵人”、“秦人”、“齐人”、“燕人”、“楚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代,境内的百姓逐渐被称为“汉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大致形成。这主要是由于
A. 中央集权强化了民族认同 B. 郡县制度消除了地域差异
C. 儒学独尊促成了观念一统 D. 官僚政治淡化了宗族亲疏
10.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
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11.“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经撰写《封建论》一文,柳宗元的文章所指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 三公九卿制度
12.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开始于
A.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3.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文字记载是印证历史史实的唯一依据
C.东汉纸取代了竹简缣帛 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14.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15.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A.世袭 B.多生产粮食、布帛 C.经营工商 D.取得军功
16.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17.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的出现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密切关系
A. “家天下”制度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18.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到来,小明的妈妈在家中摆起了香案,供奉家人的祖先。这一风俗源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禅让制 D. 王位世袭制
19.有些史学家认为血缘宗法分封政治体系本身就包含着对自己的反动因素。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B. 宗法制下贵族血缘关系逐渐强化
C.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再服从周王的命令
D. 非姬姓家族获得分封具有分离的倾向
20.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诸子
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21.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完善法律机制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22.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 丞相掌握大权 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23.《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A. 摧毁了宗法观念 B. 发展了分封制度 C. 确立了专制政体 D. 创立了科举制度
24.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
A. 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 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C. 取代了已过时的儒学
D. 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
25. 汉朝建立后,统治者承秦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此处的“制”当指
A.郡国并行制 B.中央集权体制 C.布衣将相之局 D.世卿世禄制度
26.汉代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
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27.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8.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
A.使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 B.使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
C.使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
29.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30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等。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维护皇帝的至高权力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31.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10分)
32.西汉中期强盛的主要措施(10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和影响。(15分)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2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3分)
34.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6分)
历史答案
1—5BABAA 6—10CACAC 11—15ACDBD 16—20DCBAB
21—25CBCAB 26—30CADCA
33.【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
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
(2)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
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
(3)立足点:法家;制度;民本。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信息并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富国强兵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其民不人”归纳回答。
(3)依据三则材料分别从法家思想、制度建设以及民本思想回答。
34.【答案】 (1)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
举措: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设五经博士等。
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