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2节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②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③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效果好 ④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将更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化石燃料只有在适当的温度和有足量氧气存在的情况下才能燃烧充分。化石燃料含硫元素,不经处理直接燃烧可产生污染环境的SO2,氧气不足时不完全燃烧又会产生CO,SO2、CO都会污染环境。化石燃料(煤)经深加工后变为气体燃料除去了硫,不仅可以减少SO2的生成,而且能燃烧充分,提高燃烧效率,所以①④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C
2.下列性质中,能说明乙醇宜作燃料的是(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在选择燃料时,应从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值高),燃料的储量(储量大,可再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影响或尽可能小)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乙醇燃烧热值高,充分燃烧生成物为CO2和H2O,对环境无污染,且可以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发酵制取,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而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是所有可燃物燃烧时的共性,故①错误。
答案: D
3.燃烧热与反应热的关系是( )
A.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类型
B.当一个反应是燃烧反应时,该燃烧反应的反应热就是燃烧热
C.燃烧热不属于反应热,反应热是在25 ℃、101 kPa下测定的,而燃烧反应的温度要高
D.反应热有正负之分,燃烧热全部是正值
解析: 可燃物是1 mol且燃烧后生成稳定氧化物时的反应热才是燃烧热。
答案: A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故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在101 kPa时,1 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C.物质燃烧都需要氧气
D.物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外界条件有关
解析: A中CO是强还原剂(高温时),点燃时易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二氧化碳,故CO燃烧是放热反应;B中碳燃烧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 mol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时所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热;任何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如H2在Cl2中燃烧。
答案: D
5.下列有关反应热及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CH4(g)+2O2(g)―→CO2(g)+2H2O(g) ΔH=-802.3 kJ·mol-1,则CH4的燃烧热是802.3 kJ·mol-1
B.从化石能源到能源的多元化,其中核能不属于清洁能源,氢能属于清洁能源
C.放热反应可以自发进行,而吸热反应需加热才能进行
D.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看,用电解水法制得的氢气作常规能源是不可取的
解析: 燃烧热是指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这个定义中有三个要素:一是1 mol可燃物;二是完全燃烧;三是生成稳定的化合物,选项A生成的是气态水,稳定的水应为液态,故A不正确;核能无污染,属于清洁能源,B不正确;放热反应并不是都可以自发进行的,例如,煤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才行,所以开始反应前也需加热,故C不正确;选项D中电解水吸收的能量与氢气燃烧放出的能量是相等的,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能量的损失,热效率不可能为100%,故用这种方式得到的氢气作为常规能源是不可取的,故D正确。
答案: D
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能正确表示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
A.CO(g)+O2(g)===CO2(g) ΔH=-283.0 kJ/mol
B.C(s)+O2(g)===CO(g) ΔH=-110.5 kJ/mol
C.H2(g)+O2(g)===H2O(g) ΔH=-241.8 kJ/mol
D.2C8H18(l)+25O2(g)===16CO2(g)+18H2O(l) ΔH=-11 036 kJ/mol
解析: 根据燃烧热的概念“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知,CO(g)和气态水均不是稳定的化合物,故B、C错误;而D项中C8H18(l)的化学计量数为2,不符合燃烧热的概念。
答案: A
7.下列分别是利用不同能源发电的实例图形,其中不属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是( )
答案: C
8.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ΔH=+49.0 kJ·mol-1
②CH3OH(g)+O2(g)===CO2(g)+2H2(g) ΔH=-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O2(g)===CO2(g)+2H2(g)的ΔH>-192.9 kJ·mol-1
解析: 燃烧热是指在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而在选项A中甲醇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氢气,而非H2O(l),故选项A错误;反应①中ΔH>0,属于吸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选项B错误。由题目所给的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可知,该过程可能要吸热,也可能要放热,故选项C错误;由燃烧热的定义和反应②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2011·临沂高三质检)能源可划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次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2H2O(l)===2H2(g)+O2(g) ΔH=+571.6 kJ/mol。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能是二次能源 B.水力是二次能源
C.天然气是一次能源 D.焦炉气是一次能源
(2)已知: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等质量的氢气和甲烷分别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之比约为( )
A.1∶3.4 B.1∶1.7
C.2.6∶1 D.4.6∶1
(3)关于用水制取二次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正确的是( )
A.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成为二次能源
B.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释放能量
D.寻找特殊催化剂,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解析: (1)电能通常是由其他能源(如煤、石油等)间接制取的,应属二次能源。直接利用水的动能和势能,水力应属一次能源,若用水力发电,则发出的电能应属于二次能源。天然气为一次能源。焦炉气是炼焦的产物,是从煤间接制取的,应属二次能源。
(3)构成水的氢、氧两元素与其单质H2和O2性质不同,水不能燃烧,O2也不是可燃物,O2只是能助燃。A错。水的分解是吸热反应,利用太阳能产生高温使水分解,此法可取,B正确。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却不能把水分解,水分解的反应是吸热反应,C错。D是一个可以肯定的研究方向,以解决分解水制H2的问题。
答案: (1)AC (2)C (3)AC
10.①CaCO3(s)===CaO(s)+CO2(g) ΔH=+177.7 kJ
②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
③H2SO4(l)+NaOH(l)===Na2SO4(l)+H2O(l)
ΔH=-57.3 kJ/mol
④C(s)+O2(g)===CO2(g) ΔH=-393.5 kJ/mol
⑤CO(g)+O2(g)===CO2(g) ΔH=-283 kJ/mol
⑥HNO3(aq)+NaOH(aq)===NaNO3(aq)+H2O(l) ΔH=-57.3 kJ/mol
⑦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
(1)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有________;不正确的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中,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中反应热的单位应是kJ/mol,②式不符合实际反应情况,碳和水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ΔH>0;③式中H2SO4、NaOH、Na2SO4的聚集状态应为aq。
(2)据⑦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2(g)+O2(g)===H2O(l) ΔH=-285.8 kJ/mol。
(3)燃烧热是101 kPa 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故④、⑤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同理,中和热指酸碱的稀溶液中和生成1 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故⑥可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答案: (1)①②③ ①中ΔH单位有误;②不符合客观事实,ΔH应大于零;③除H2O外各物质均处于稀溶液中,应用aq 标注
(2)H2(g)+O2(g)===H2O(l) ΔH=-285.8 kJ/mol
(3)④⑤ ⑥
11.(2011·南京高二期末)以下是一些烷烃的燃烧热(kJ/mol)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化合物 燃烧热 化合物 燃烧热
甲烷 891.0 正丁烷 2 878.0
乙烷 1 560.8 异丁烷 2 869.6
丙烷 2 221.5 2 甲基丁烷 3 531.3
(1)已知:物质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根据表中的数据,比较正丁烷、异丁烷的热稳定性:正丁烷________异丁烷(填“>”或“<”)。
(2)写出表示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越多”“越少”或“相同”)。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正丁烷和燃烧热大于异丁烷,燃烧热越大,能量越高,越不稳定,由此知正丁烷的热稳定性小于异丁烷。
(2)由表查得乙烷的燃烧热为1 560.8 kJ/mol,故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6(g)+O2(g)===2CO2(g)+3H2O(l) ΔH=-1 560.8 kJ/mol
(3)16 g CH4(1 mol CH4)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为891.0 kJ,16 g C2H6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为×16 g=832 kJ<891.0 kJ。CH4中m(C)∶m(H)=12∶4=3∶1,C2H6中m(C)∶m(H)=24∶6=4∶1,乙烷中碳的质量分数大于甲烷,因此得出: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
答案: (1)< (2)C2H6(g)+O2(g)===2CO2(g)+3H2O(l) ΔH=-1 560.8 kJ/mol
(3)越少
12.(知能提升)(2011·苏州调研)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
(1)试写出制取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3H8(g)+5O2(g)===3CO2(g)+4H2O(l)
ΔH=-2 220.0 kJ/mol
已知CO气体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O(g)+O2(g)===CO2(g) ΔH=-282.57 kJ/mol
试比较等物质的量的C3H8和CO燃烧产生的热量的比值约为________。
(3)已知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
试比较等质量的H2和C3H8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的比值约为________。
(4)氢气是未来的能源,除产生的热量大之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产生煤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g)CO+H2。
(2)根据丙烷和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得,
等物质的量的C3H8和CO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值为
=。
(3)假设H2和C3H8的质量都为1 g,则产生热量的比值约为=2.83。
(4)根据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析。
答案: (1)C+H2O(g)CO+H2 (2)7.86∶1
(3)2.83∶1
(4)产物为H2O,对环境无污染;H2来源丰富(共50张PPT)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目前,世界上所需的能源大多数来自石油、天然气和煤,它们是由远古生物掩埋在地下深处历经几百万年演变而成的,但很可能在几百年内就被人类耗尽。从长远观点看,开发新能源已成为迫在眉捷的任务,其中太阳能、生物能及氢能的资源最为丰富。
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新能源?我们在选择新能源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理解并掌握燃烧热的概念;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2.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了解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和新能源的开发。
4.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1.概念
时, 纯物质 燃烧生成 时所放出的热量,单位: 。
2.意义
例如:C2H2的燃烧热为1 299.6 kJ·mol-1,表示在 时, C2H2完全燃烧生成 和 时放出1 299.6 kJ的热量。
25 ℃、101 kPa
1 mol
kJ·mol-1
25 ℃、101 kPa
1 mol
CO2
H2O(l)
完全
稳定的氧化物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1)要有适当过量的 ;
(2)燃料和空气(或氧气)要有足够大的 。
不充分燃烧的危害有:(1) ;(2)产生 ,危害 。
4.物质的燃烧热越大,ΔH越 。
空气(或氧气)
接触面积
产热少
污染
健康
小
对燃烧热概念的理解及其与中和热的比较
(1)对燃烧热的理解
①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其ΔH<0。
②25 ℃、101 kPa时,纯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完全燃烧应生成CO2(g),而生成CO(g)属于不完全燃烧。生成不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不是燃烧热,如
⑤热量=可燃物物质的量×燃烧热。
⑥文字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或“ΔH”表示。例如,CH4的燃烧热为890.31 kJ/mol或ΔH=-890.31 kJ/mol。
燃烧热 中和热
相同点 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
ΔH及其单位 ΔH<0,kJ·mol-1 ΔH<0,kJ·mol-1
不同点 反应物的量 1 mol 不一定为1 mol
生成物的量 不一定为1 mol 1 mol
反应热
的含义 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在稀溶液里,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
(2)燃烧热与中和热的比较
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能表示物质燃烧热的是( )
A.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B.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
C.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
D.H2(g)+Cl2(g)===2HCl(g) ΔH=-183 kJ/mol
答案: B
1.概念
能源就是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化石燃料( 、 、 )、 、 、 、 以及柴草等。
2.地位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基础,它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 和 。
煤
石油
天然气
阳光
风力
流水
潮汐
物质
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
3.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状况
(1)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是 ,它们的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 ,最终将造成枯竭。
(2)基于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能源的开采、运输、加工的终端利用效率很低,浪费很大,据统计总效率仅为9%。
化石燃料
再生
4.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法
(1)解决能源危机的办法是 ,即开发新的能源和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 。
(2)现在探索的新能源主要有 、 、 、 、 等,它们的特点是 、 、 。
开源节流
利用率
太阳能
氢能
风能
地热能
海洋能和生物质能
资源丰富
可以再生
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
能源的分类及应用
(1)能源的分类
标准 分类 举例
按转换
过程分 一次能源 煤、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
二次能源 各种石油制品、煤气、蒸气、电力、氢能、沼气等
标准 分类 举例
按性质分 可再生
能源 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非再生
能源 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核能
按利用
历史分 常规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新能源 地热能、氢能、核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①要有足够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3)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措施
①通入空气足量,使燃料充分燃烧。空气足量但要适当,否则,过量的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
②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通常将大块固体燃料粉碎,液体燃料雾化。
③将煤气化或液化。煤的气化或液化更易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同时又防止煤炭直接燃烧。
2.氢能是一种既高效又干净的新能源,发展前景良好,用氢作能源的燃料电池汽车倍受青睐,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三号”,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加快向产业化的目标迈进。氢能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原料来源广 ②易燃烧、热值高 ③储存方便 ④制备工艺廉价易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地球上有大量水,可用水为原料制H2;H2易燃烧无污染,热值高,是一种高效干净的新能源;但在利用氢燃料时,其储存和制备成本较高,到现在还不能大量使用。
答案: A
(2009·四川高考)25 ℃,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 518 kJ/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思路指引: 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燃烧热、中和热的含义。
(2)燃烧热、中和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热量与燃烧热之间的关系。
本题考查了燃烧热、中和热的含义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A项中中和热应为生成1 mol H2O(l)时所放出的热量,并且反应生成难溶物BaSO4,对体系热量有影响,故A错;燃烧热是指1 mol纯净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C项中H2O(g)应为H2O(l),D项中C8H18应为1 mol,故C、D错。
答案: B
中和热是以生成1 mol水为标准的,因此书写它们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生成1 mol H2O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而燃烧热是以1 mol可燃物质为标准的,故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此为标准配平,其他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既可用整数表示,也可用分数表示。
解析: 燃烧热是指在25 ℃、101 kPa下,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需要注意的是该条件下水为液态。在热化学方程式中ΔH<0表示放热,ΔH>0表示吸热,故在题给选项中A、B、C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日益减少,促进人们研究能源的利用率和新能源(如太阳能、氢能、核能等)的开发。
(1)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能源品种是______________,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减少污染,提高燃料利用率,下列措施可以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将城市居民燃煤改为使用气体燃料 ②若将原来烧天然气的灶具改烧液化石油气,应增大空气进入量和减少液化气的进入量 ③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
(3)乌克兰科学家用铜和铁混合熔化制成多孔金属,用于制作太空火箭上使用的煤油燃料雾化器,该雾化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醇是未来内燃机的首选环保型液体燃料,它可以由绿色植物的秸秆制取。制取乙醇的两步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367 kJ热量,表示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煤、石油等天然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能源利用率低。(2)使燃料充分燃烧是消除污染、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①、②是保证燃料充分燃烧的有效措施;而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燃烧秸秆污染空气的有效措施。(4)绿色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由纤维素→葡萄糖→乙醇不难写出由秸秆制取乙醇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煤 人均能源占有量小,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 (2)①②③ (3)使煤油油滴变为油雾,增大与氧化剂的接触面积,使煤油充分燃烧
1.煤作燃料的利弊问题
(1)煤是最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煤作为燃料简单烧掉太可惜,应该综合利用。
(2)煤直接燃烧时产生的CO、SO2等有毒气体及烟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煤作为固体燃料,燃烧反应速率小,热利用效率低且运输不方便。
(4)可以通过清洁煤技术,如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及实行烟气净化脱硫等,大大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煤燃烧热的利用率。
2.氢能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资源丰富(它的主要来源是水,地球上水量丰富,并且氢燃烧后又生成水,可以反复使用),无毒、无污染。缺点是储存、运输困难。目前以水为原料获得廉价、丰富的氢能的技术还有待突破。
氢已用作火箭和燃料电池的燃料。
2.2005年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下列污染源属于必须治理的是( )
①使用化肥造成粮食、蔬菜污染;②排放含有机物和含磷洗衣粉的污水造成“水质污染”;③从冰箱、空调中泄漏的氟利昂破坏臭氧层;④废弃塑料制品造成“白色污染”;⑤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气引起“光化学烟雾”;⑥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造成空气污染和“酸雨”;⑦燃烧柴草等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温室效应。
A.①②③④⑤⑦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⑦
解析: 对于使用化肥造成粮食、蔬菜的污染对人体不是很严重,而且粮食、蔬菜的生长离不开化肥,所以不属于必须治理的;燃烧柴草等燃料虽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但与燃煤、石油相比其量不大,对人类的影响不大,不属于必须治理的;而排放含有机物和含磷洗衣粉的污水可造成“水质污染”;从冰箱、空调中泄漏的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废弃塑料制品会造成“白色污染”;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气会引起“光化学烟雾”;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会造成空气污染和“酸雨”,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必须治理。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1.(2011·扬州高二期末)下列能源组合中,均属于新能源的一组是(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①②③④ B.①⑤⑥⑦⑧
C.③④⑤⑥⑦⑧ D.③⑤⑥⑦⑧
解析: 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均属于新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可再生、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的特点。
答案: D
2.(2010·青岛高三质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B.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C.燃烧热或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
D.在25 ℃、101 kPa时,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燃烧热、中和热定义的理解,特别是两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A中没有指明温度,以及“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这些条件,所以A错。B中缺乏“在稀溶液中”这一前提,所以B错。D中未限定物质的量是1 mol,所以D也错了。
答案: C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
A.C2H5OH(l)+3O2(g)===2CO2(g)+3H2O(g) ΔH=-1 367.0 kJ/mol(燃烧热)
B.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中和热)
C.S(s)+O2(g)===SO2(g) ΔH=-269.8 kJ/mol(反应热)
D.2NO2===O2+2NO ΔH=+116.2 kJ/mol(反应热)
解析: A项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 mol,得到的氧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H2O的状态必须为液态,A项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ΔH应小于0,B项错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D项错误;C正确。
答案: C
4.(2010·南京师大附中模拟)“嫦娥一号”登月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奔月”的梦想。
(1)发射“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第三级使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这种推进剂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两条)
相同质量的H2、C、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通过计算说明等质量的氢气和碳燃烧时产生热量的比是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3)已知:H2(g)===H2(l) ΔH=-0.92 kJ·mol-1
O2(g)===O2(l) ΔH=-6.84 kJ·mol-1
H2O(l)===H2O(g) ΔH=44.0 kJ·mol-1
请写出液氢和液氧生成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此次“嫦娥一号”所携带的推进剂为45吨,液氢、液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态水,总共释放能量________kJ(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 (1)H2的密度小,相同质量的H2比其他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多,产物H2O不对大气造成污染
答案: (1)相同质量时,氢气放出的热量多 产物为水,无污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H2 4.4∶1
(3)H2(l)+O2(l)===H2O(g) ΔH=-237.46 kJ·mol-1
(4)5.94×108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