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燃烧热和中和热的理解
1.对燃烧热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
(1)“1 mol物质”是指“1 mol纯净物(单质或化合物)”。
(2)“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是指单质或化合物燃烧后变为“最稳定的氧化物”。如碳燃烧可生成CO或CO2,而在这里是指全部转化为CO2。
(3)燃烧热是以1 mol物质为标准进行测量的,因此在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
(4)表达物质的燃烧热时ΔH均为负值,即ΔH<0。
2.对中和热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
(1)“稀溶液”一般是指酸、碱的物质的量浓度均小于或等于1 mol/L的溶液,因为溶液混合时,会产生溶解热效应,而影响中和热的测定。
(2)实验测得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的热量是指强酸、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有弱酸、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实验测出的中和热数值一般低于57.3 kJ,因为弱电解质反应时会继续电离,电离时要吸热。
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
B.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2×283.0 kJ/mol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1 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 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在条件一定时,中和热为定值,A项错误;CO的燃烧热是指1 mol CO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当有2 mol CO2分解时,该反应必为吸热反应,且其热量应为CO燃烧热的2倍,B项正确;有些反应需在较高温度下才能进行,反应前需加热,一旦反应进行,其放出的热量足以维持其反应的温度,不再需要加热,C项错误;甲烷的燃烧热反应中生成的是液态H2O,D项错误。
答案: B
反应热大小比较的方法
1.直接比较法
依据规律、经验和常识可以直接判断不同反应的ΔH的大小。如:
(1)吸热反应的ΔH肯定比放热反应的大(前者大于0,后者小于0);
(2)2 mol H2燃烧放出的热量肯定比1 mol H2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3)等量的碳燃烧完全生成CO2所放出的热量肯定比不完全燃烧生成CO所放出的热量多;
(4)生成等量的水时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比弱酸和强碱或弱碱和强酸的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当遇到这些熟悉的情景时,就可以直接比较。需要注意的是,ΔH的符号、数值、单位是一个整体,比较ΔH的大小一定要注意ΔH的符号。放热越多则ΔH越小。
2.盖斯定律法
依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反应物)和终态(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进行的具体途径无关。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像一个代数式一样进行移项、变向(乘以某个数后相)加减等多种数学运算。依据进行数学运算后所得的新反应或过程的ΔH可以比较运算前的各ΔH的大小。
(2011·杭州高二质检)比较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的大小关系。
(1)S(s)+O2(g)===SO2(g) ΔH1
S(g)+O2(g)===SO2(g) ΔH2
ΔH1________ΔH2
(2)CH4(g)+2O2(g)===CO2(g)+2H2O(l) ΔH1
CH4(g)+2O2(g)===CO2(g)+2H2O(g) ΔH2
ΔH1________ΔH2
(3)4Al(s)+3O2(g)===2Al2O3(s) ΔH1
4Fe(s)+3O2(g)===2Fe2O3(s) ΔH2
ΔH1________ΔH2
(4)煤作为燃料有2种途径:
途径1——直接燃烧:
C(s)+O2(g)===CO2(g) ΔH1<0
途径2——先制水煤气:
C(s)+H2O(g)===CO(g)+H2(g) ΔH2>0
再燃烧水煤气:
2CO(g)+O2(g)===2CO2(g) ΔH3<0
2H2(g)+O2(g)===2H2O(g) ΔH4<0
ΔH1、ΔH2、ΔH3、ΔH4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1)中两式相减得:S(s)===S(g) ΔH=ΔH1-ΔH2>0(固态硫变为硫蒸气是吸热过程),所以ΔH1>ΔH2(气态硫比固体硫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2)中两式相减得:2H2O(g)===2H2O(l) ΔH=ΔH1-ΔH2<0(水蒸气变为液态水是放热过程),所以ΔH1<ΔH2(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水蒸气放出的热量多);
(3)中两式相减得:4Al(s)+2Fe2O3(s)===2Al2O3(s)+4Fe(s) ΔH=ΔH1-ΔH2<0(铝热反应很剧烈,是典型而熟悉的放热反应),所以ΔH1<ΔH2;
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1)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量的求解
先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再根据热化学方程式所体现的物质之间、物质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直接求算物质的量或反应热。
(2)依据燃烧热数据,利用公式直接求算反应热
常见题型是已知某物质的燃烧热,求一定质量的该物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可利用公式Q=燃烧热×n(可燃物的物质的量)求算。
(3)利用盖斯定律求反应热
先根据盖斯定律采取加合法或者虚拟途径法导出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然后进行计算。
(4)混合物燃烧放热求比例问题
可用常规的列方程组法,又可采用十字交叉法。
(5)依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计算
ΔH=E生成物-E反应物。
(6)依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键能计算
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2011·南京高三调研)(1)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 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E(P—P)=198 kJ·mol-1、E(P—O)=360 kJ·mol-1、E(O===O)=498 kJ·mol-1,则反应P4(白磷)+3O2===P4O6的ΔH为____________。
(2)已知:CH4(g)+2O2(g)===CO2(g)+2H2O(g) ΔH=-Q1 kJ·mol-1
2H2(g)+O2(g)===2H2O(g) ΔH=-Q2 kJ·mol-1
2H2(g)+O2(g)===2H2O(l) ΔH=-Q3 kJ·mol-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已折合成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kJ。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有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固体碘在受热时发生升华现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碘受热升华,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未破坏I—I共价键,因此未发生吸热反应
B.碘受热升华,吸收热量,发生了吸热反应
C.碘升华,未破坏共价键,不供应热量也能发生
D.碘升华过程中,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解析: 碘受热升华时,碘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气态,未破坏共价键,破坏分子间作用力而吸收热量。
答案: A
2.为减少汽车对城市大气的污染,近年来中国成功地开发出了以新燃料作能源的“绿色汽车”。这种汽车可避免有毒的有机铅、苯和苯的同系物以及多环芳香烃的排放,保护环境。这种“绿色汽车”的燃料是( )
A.甲醇 B.汽油
C.柴油 D.重油
解析: 燃料的含碳量越高越不易充分燃烧,易造成污染。甲醇含碳量低,燃烧充分,污染少。
答案: A
3.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H2SO4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D.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
解析: 已知为吸热反应的是B和C,B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而C与CO2的反应方程式为:C+CO22CO,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C
4.当1 g氨气完全分解为氮气、氢气时,吸收2.72 kJ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①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
②N2(g)+3H2(g)===2NH3(g) ΔH=-46.2 kJ/mol
③NH3(g)===N2(g)+H2(g) ΔH=+46.2 kJ/mol
④2NH3(g)===N2(g)+3H2(g) ΔH=-92.4 kJ/mol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全部
解析: 1 g氨气完全分解为氮气、氢气时,吸收2.72 kJ的热,则1 mol氨气完全分解为氮气、氢气时,需吸收2.72 kJ/g×17 g=46.2 kJ的热量,氮气和氢气生成1 mol氨气时放出的热量为46.2 kJ。
答案: B
5.参照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增大
D.从图中可看出,该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
解析: 该反应中反应物Br+H2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HBr+H的总能量,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A正确;ΔH=117 kJ/mol-42 kJ/mol=75 kJ/mol,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与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
答案: A
6.“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图所示,四组能源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能源是( )
A.煤炭、石油、潮汐能
B.水能、生物能、天然气
C.太阳能、风能、沼气
D.地热能、海洋能、核能
解析: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均不是新能源,核能不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答案: C
7.下列燃烧反应的反应热是燃烧热的是( )
A.H2(g)+O2(g)===H2O(g) ΔH1
B.C(s)+O2(g)===CO(g) ΔH2
C.S(s)+O2(g)===SO2(g) ΔH3
D.H2S(g)+O2(g)===S(s)+H2O(l) ΔH4
解析: 本题要严格按燃烧热的概念来分析。在“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热”。A、B、C、D均满足“1 mol”的要求,但A生成的H2O是气态,不是25 ℃、101 kPa下的稳定产物,B生成的CO可继续燃烧生成CO2,D生成的S亦可继续燃烧生成SO2,而SO2则不能再燃烧了,故C是正确的。
答案: C
8.已知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在下列反应中:
①4P(白磷,s)+5O2(g)===2P2O5(s) ΔH=-a kJ/mol
②4P(红磷,s)+5O2(g)===2P2O5(s) ΔH=-b kJ/mol
若a、b均大于零,则a和b的关系为( )
A.aC.a>b D.无法确定
解析: 红磷比白磷的能量状态更低,所以等物质的量的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红磷。
答案: C
9.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 Δ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 ΔH2
③Sn(s,灰)Sn(s,白) ΔH3=+2.1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ΔH1>ΔH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13.2 ℃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②-①得,Sn(s,灰)Sn(s,白);ΔH3=ΔH2-ΔH1=+2.1 kJ·mol-1,因此很容易判断出,A、B、C是错误的;由③可看出,在低于13.2 ℃的环境中,锡易变成粉末状的灰锡,锡制器皿会自行毁坏。
答案: D
10.已知:①101 kPa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 221 kJ/mol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
解析: A项由于CO会继续燃烧放出热量,故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B项,由反应热的定义可知:①的反应热应为-221 kJ·mol-1;C项,表述中和热时,不应有“-”,故不正确;D项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故浓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答案: A
11.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焓变的计算方法)。
2H2(g)+O2(g)===2H2O(g) ΔH
2 mol ΔH
0.5 mol -121 kJ
ΔH=-484 kJ·mol-1
设1 mol H—H断裂吸收的热量为Q,则2Q+496 kJ-4×463 kJ=ΔH,故Q=436 kJ。
答案: C
12.在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ΔH>0表示放热反应,ΔH<0表示吸热反应
B.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可以是分数
C.1 mol H2SO4与1 mol 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时放出的热叫做中和热
D.1 mol H2与0.5 mol O2反应放出的热就是H2的燃烧热
解析: A项,ΔH>0表示吸热反应,ΔH<0表示放热反应;C项,“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1 mol H2SO4与1 mol Ba(OH)2反应生成2 mol水,放出的热大于中和热;D项,在101 kPa时,1 mol H2与0.5 mol O2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才是H2的燃烧热,题中没有说明生成的水的聚集状态。
答案: B
13.已知298 K时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 ΔH=-92.0 kJ·mol-1,将此温度下的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假定热量无损失)( )
A.一定小于92.0 kJ B.一定大于92.0 kJ
C.一定等于92.0 kJ D.无法确定
解析: 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ΔH=-92.0 kJ·mol-1是1 mol N2与3 mol H2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现在将1 mol N2与3 mol H2在此条件下反应,因其为可逆反应,必然不能反应完全,放出的热量必小于92.0 kJ。答案为A。
答案: A
14.不管化学反应过程是一步完成还是分为数步完成,这个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已知:H2O(g)===H2O(l) ΔH1=Q1 kJ/mol①
C2H5OH(g)===C2H5OH(l) ΔH2=Q2 kJ/mol②
C2H5OH(g)+3O2(g)===2CO2(g)+3H2O(g) ΔH3=Q3 kJ/mol③
若使23 g酒精液体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Q1+Q2+Q3 B.0.5(Q1+Q2+Q3)
C.0.5Q1-1.5Q2+0.5Q3 D.1.5Q1-0.5Q2+0.5Q3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不管化学反应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为数步完成,这个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化学方程式当作代数式一样进行运算,将③-②+①×3得
C2H5OH(l)+3O2(g)===2CO2(g)+3H2O(l),该反应的ΔH=(3Q1-Q2+Q3)kJ/mol。由于题给23 g酒精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故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Q=0.5×(3Q1-Q2+Q3)=(1.5Q1-0.5Q2+0.5Q3)kJ。
答案: D
15.已知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以下四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l);
②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
③HCl(aq)+NH3·H2O(aq)===NH4Cl(aq)+H2O(l);
④CH3COOH(aq)+NH3·H2O(aq)===CH3COONH4(aq)+H2O(l),其中反应热为57.3 kJ·mol-1的是( )
A.①和② B.③
C.④ D.以上都不对
解析: 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热量为57.3 kJ,①、②的反应热应为-2×57.3 kJ/mol;弱酸、弱碱在水中电离时要吸收部分热量,故③、④的反应热数值小于57.3 kJ/mol。
答案: D
16.(2011·青岛质检)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①C(s)+O2(g)===CO2(g) ΔH1
C(s)+O2(g)===CO(g) ΔH2
②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3
NaOH(aq)+HNO3(aq)===NaNO3(aq)+H2O(l) ΔH4
③H2(g)+O2(g)===H2O(l) ΔH5
2H2(g)+O2(g)===2H2O(l) ΔH6
④CaCO3(s)===CaO(s)+CO2(g) ΔH7
CaO(s)+H2O(l)===Ca(OH)2(s) ΔH8
A.①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①中C完全燃烧放热多,但反应热为负值,ΔH1<ΔH2;②中都是强酸与强碱中和,放热相等,故ΔH3=ΔH4;③中两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不同,则ΔH5×2=ΔH6,反应放热故ΔH5>ΔH6;④中ΔH7>0,ΔH8<0,反应放热,故ΔH7>ΔH8。正确答案选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10分)根据下列叙述写出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已知16 g固体硫完全燃烧时放出148.4 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是198 K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1 mol固体硫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96.8 kJ。
(2)1 mol N2与3 mol H2反应生成2 mol NH3的焓变为-92 kJ·mol-1。
答案: (1)S(s)+O2(g)===SO2(g) ΔH=-296.8 kJ·mol-1
(2)N2(g)+3H2(g)===2NH3(g) ΔH=-92 kJ·mol-1
18.(12分)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3)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1盐酸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解析: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则会造成热量损失,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
(3)反应物的用量改变,放出的热量改变,但中和热数值不变(中和热指稀强酸和稀强碱反应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热量,是定值);
(4)氨水是弱碱,电离吸热,必然使放出热量减少。
答案: (1)减小热量散失 (2)偏小
(3)不相等 相等 因中和热是指稀强酸与稀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4)偏小
19.(12分)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放热反应的观察装置。
其实验顺序是:①按图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好。
②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或品红)溶液。打开T型管螺旋夹,使U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夹紧螺旋夹。
③在中间的试管里盛1 g氧化钙,当滴入2 mL左右的蒸馏水后,同时打开螺旋夹即可观察。
试回答:(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必须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明CaO、H2O的能量与Ca(OH)2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该实验中CaO换成NaCl,实验还能否观察到相同现象?______。
解析: 该题是一道以能量变化、反应热为背景的实验探讨题,解题时要明确设计者的意图。从提供的仪器和目的来看,意在通过观察U形管里液面变化指示左边装置中发生的反应的热量变化。可自然想到热胀冷缩现象,而在实验中利用大试管里的空气膨胀,故此实验装置必须气密性良好,否则无法观察到现象,弄清楚了这些,问题自然不难解决。
答案: (1)U形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或品红)会沿开口端上升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CaO和水反应放出热量使大试管中空气膨胀,引起红墨水(或品红)在U形管中的液面不再相平
(4)CaO+H2O===Ca(OH)2
(5)CaO和H2O的能量和大于Ca(OH)2的能量
(6)否
20.(18分)(2011·黄岗中学高二质检)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 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 mol PCl5,反应达平衡时PCl5还剩0.60 mol,其分解率α1等于________;若反应温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α2,α2________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 mol PCl5的ΔH3=________,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 mol PCl5的ΔH4______ΔH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图示数据可以判断P和Cl2生成PCl3为放热反应,而PCl5分解成PCl3和Cl2为吸热反应,并可写出对应热化学方程式,2P(s)+3Cl2(g)===2PCl3(g) ΔH=-612 kJ/mol,PCl5(g)===PCl3(g)+Cl2(g) ΔH=+93 kJ/mol;反应的PCl5是0.8-0.6=0.2(mol),转化率可以求得为25%,由于PCl5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分解率增大;由图示数据可知,P→PCl3和PCl3→PCl5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降温有利于提高产率,防止产物分解,故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根据盖斯定律可以求得ΔH3=ΔH1+ΔH2=-399 kJ/mol。PCl5与足量水反应,相当于水解,最终得到H3PO4和HCl两种酸。
答案: (1)Cl2(g)+P(s)===PCl3(g) ΔH=-306 kJ/mol
(2)PCl5(g)===PCl3(g)+Cl2(g) ΔH=+93 kJ/mol 25% 大于
(3)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降温有利于提高产率,防止产物分解
(4)-399 kJ/mol 等于
(5)PCl5+4H2O===H3PO4+5H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