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溶液 第1课时 溶解
王沁怡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每天都接触溶液,但他们对此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本课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教材分析: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溶解”“溶液”“溶剂”“溶质”四个概念,为继续学习“水以外的溶剂”“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等打下基础,同时亦是为初三化学学习溶液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溶解的知识(知道溶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观看教师演示实验,了解溶解的知识。进行一次简单的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其交流表达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液快慢的因素
教学工具
烧杯(4个)、水、食盐、硫酸铜、沙粒、粉笔屑、玻璃棒、电子天平、量筒、冰糖块、冰糖屑、铁架台、试管(6个)、酒精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请位同学上台制备一杯食盐水请问这杯食盐水中包含哪些物质?搅拌后还能看见食盐吗? 动手制备一杯食盐水思考并回答观察并回答 由学生实验入手,通过一系列问题,自然地引出溶液的形成与组成。
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学习 1.总结:食盐已经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食盐溶液。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所以食盐水中的溶质是什么?而溶解溶质的液体,也就是这里的水,称为溶剂。2.书写板书 1.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联系实际,通过熟悉的溶液入手,了解溶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源于生活。
演示实验 我们来看看,如果将食盐换成其他物质,结果是否相同?将食盐、硫酸铜、沙粒和粉笔屑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中,搅拌一分钟。(提问:为何要搅拌?) 2.观察教师的实验,看4种物质是否都能在水中溶解,并在书上记录结果。(搅拌是为了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实验结论 1.学生表述后,教师总结:以上物质中可在水中溶解的有:食盐和硫酸铜。不可在水中溶解的是沙粒和粉笔屑。所以,并非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其中,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2在以上两杯溶液中,清大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另外两杯可以称为溶液吗?(不能,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3.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所以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1.尝试表述结论2.回答问题(溶剂都是水,溶质分别是食盐、硫酸铜) 提出可溶和不可溶的物质两种概念。2.巩固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探究 大冬天,小明淋到了雨,他想要尽快喝到红糖水,哪些方法可以加快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请大家回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示学生先提出假设,然后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给与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思考并回答回顾活动6.11.并提出方案I.假设温度高低影响溶解快慢实验设计:1.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0ml水2.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克冰糖快3.把A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4.观察试管中的冰糖块溶解情况II.假设是否搅拌影响溶解快慢实验设计:1.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0ml水2.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克冰糖屑3.用玻璃棒轻轻搅拌A试管内溶液4.观察试管中的冰糖屑溶解情况III. 假设溶质颗粒大小影响溶解快慢实验设计:1.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0ml水2.在A试管中,加入2克冰糖屑,在B试管总,加入2克冰糖块3.分别搅拌两管溶液4.观察试管中的冰糖块溶解情况3.派代表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是否搅拌)4.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书p3的实验报告 1.联系实际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结论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通常有:温度高低、溶质颗粒的大小和是否搅拌。书写板书:温度、溶质颗粒和是否搅拌都能影响溶解速度。请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相应的例子呢? 3.思考并回答(热水泡咖啡,并用调羹搅拌。。。) 3.使学生明白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作业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部分p1 巩固本课所学
教学板书
第八章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溶解
1.溶液的组成
溶质+溶剂 溶液
溶解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研究)
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