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学案】伤仲永
王安石
课型:讲读
【探究目的】
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探究重点】
文言字词句的掌握
【探究难点】
体会“伤”的含义,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法点拔】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探究过程】
一.预习--导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初步感知
1.走近王安石
温馨提示: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王安石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王安石,字_____,号_____,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采用了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3)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_______,宋欧阳修、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曾巩。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世隶耕( ) 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
而已邪(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今夫不受之天( )
3.解释加点的字
世隶耕( ) 称前时之闻( ) 仲永之通悟( ) 环谒于邑人(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彼其受之天也( ) 泯然众人矣( )
贤于材人(贤: 材人: ) 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父异焉( ) 即书诗四句( ) 邑人奇之( )
固众人( ) 卒之为众人(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 立就: )
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 ) 父利其然也( )
还自扬州( ) 复到舅家问焉(复: 焉: )
4.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 ”: )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 ”: )
5.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二)我的疑问(疑问是创造的母亲)
提示: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学习--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整体感知:
1.朗读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就是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主要采用了______和______两种表达方式。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讨论,本文分为几个部分,那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何这样安排?
(二)各个击破。
学习第一部分。
1. “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2.那些语句可以反映出仲永天资聪颖?
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4. “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第二部分
1.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2.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3.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应该怎样做?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三)回顾提高,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2.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3.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
4.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
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一)知识在身边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聪明儿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阅读以下典故,说说自己的探究性结果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江淹写不出好文章了呢?
(二)牛刀小试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4分)
(1)未尝识书具( ) (2)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宾客其父( )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四.智者之思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的阅读体会
3.写作技巧
五.识海泛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 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轶事之明月与黄犬
王安石做了宰相后,在政务闲暇时,常常翻阅各地送来的诗文。有一天,他看到广东有个秀才写的诗:“彩蝶双起舞,蝉虫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点头称赞;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来。一打听,是一位多年不第的秀才所书。王安石心想,这样糊涂的秀才,怎么能考得上呢?于是,他把后两句改成:“明有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去宰相职务。真是无官一身轻,王安石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来到潮州。晚上,明月当空,花香扑鼻,王安石便到寓所的花园赏月。不多久,来了一位老人,王安石便邀他一起赏月。老人告诉他没有空闲奉陪。原来老人是这里的花匠,是来捉黄犬虫的。这一种虫一到晚上,就在花心里睡觉,糟蹋花朵。说着,老人捉来一条交给王安石看,这是一条黄色的小毛虫。
正当王安石借着月光,看那条黄犬虫时,忽然听到空中一阵鸟鸣,极其宛转悦耳。他感到奇怪,因为鸟在晚上是不叫啊!老花匠说:“这是本地一种稀罕的鸟儿,常在晚上鸣叫,明月当空,叫得更欢,所以当地人叫它明月鸟。”
听了老花匠的话,王安石感到内疚,想起几年前乱改那位秀才写的“明月诗”,完全是因为自已无知而铸成的大错。后来,王安石还专程拜访了那位秀才,并当面表示了歉意。
王安石诗作欣赏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处。
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