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5 09:5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训练积累(15分钟小练)
【基础存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tā(    )了。
(2)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jiāo guàn(    )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没有充足的水作为补充,这条小河很快就干涸了。
B.老人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身体还算硬朗。
C.这里原是不毛之地,通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现已一片葱茏,变成了生态宜居之地。
D.因为小亮总爱缠着别人刨根问底地问这问那,所以大家都不太喜欢他。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务院新闻办宣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的所有权属于国务院新闻办所有。(把“庆祝”改为“庆贺”)
B.中国女排在世锦赛的表现,得到了广大球迷的信赖和很多技术专家的肯定。(删除“的信赖”)
C.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它”后面加上“是否”)
D.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在“爱读书”后加上“的习惯”)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日前,常州某干燥设备有限公司因未依法报批环评文件,被处以罚款,并责令停止建设。7月26日,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新出炉的江苏上半年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显示,全省参评企业46046家,141家企业上了“失信名单”,其中红色企业(较重失信)89家,黑色企业(严重失信)52家。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20字以内。
                                      
(2)以下是一副与环保有关的对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花草岂无情,能尽意关怀,自会铺金缀玉; 下联:山川原有爱,      。
【阅读经纬】
阅读课文第①~⑥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第②段“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7.第⑤段属于哪种描写?有何作用?
                                      
8.第⑥段揭示了牧羊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拓展迁移
【拓展阅读】
湿地诗意
刘庆邦
  ①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对山东东营湿地的介绍,得知湿地是黄河入海时所形成的冲积平原。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顺流而下,早年间每年都可以在海边形成超万亩的新土地。近年来,黄河水下流量减少,泥沙减少,所形成的新的陆地面积也没有以前多,每年大约仍有一两千亩左右。这些新增的平原陆地含水量丰富,大部分都成了湿地。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黄河入海口无疑是世界上生长、涵养湿地最多的江河入海口之一。黄河三角洲上最迷人的景观,莫过于陆海交接处的大面积新生湿地。这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受《拉姆萨尔公约》所保护的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十六处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之一,“中国六大最美沼泽湿地”之一。
  ②湿地里不种庄稼,也不栽乔木,主要是生长芦苇。可以说,湿地是芦苇的天地,遍地生长的芦苇在湿地里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芦苇不需要任何人栽种,只要有湿地,芦苇就会从地里冒出来。芦苇传播的方式是飞播。到了秋天,当灰白色的芦花盛开时,风一吹就会漫天飘舞。而芦苇的种子,就会乘着絮状的芦花在空中飘来飘去。飘到一定时候,它们就会降落在湿地上,开始生根发芽。
  ③我又看见芦苇了,我又看见久违的芦苇了!在这片保护区看到大片大片的芦苇时,我不由得有些兴奋,同时也有些疑问:咦,眼下刚刚入夏,还不到秋天,芦苇怎么就开花了呢?同行的朋友马上告诉我,那还是去年秋天开的芦花没有落尽,新生的芦苇在下面呢!
  ④我走近芦苇丛边一看,可不是嘛,当年新生的芦苇刚长至去年芦苇的半腰,下半部是绿的,上半部是黄的。绿,绿得结结实实;黄,也黄得密密匝匝。朝整个芦苇荡看过去,绿和黄仿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绿在慢慢地绿上来,黄在慢慢地退下去,黄逐渐被新生的绿所取代,完成一个由黄转绿的自然循环。
  ⑤有一条通往芦苇荡的栈道,是由一块块木板铺成的。我一个人沿着栈道,向芦苇荡深处走了一段。我欣喜地看到,在栈道的木板缝隙里,有一棵棵芦苇钻出来。芦苇纤细,但它们是那么的坚韧。有阵风吹来,芦苇的叶子在频频招手,像是认出了我是谁。我们老家的芦苇没有了,它们是不是转移到这里来了呢?
  ⑥湿地的植物生态是多样的,除了芦苇,还有翅碱蓬等多种耐盐碱的灌木,以及蒲草、灰灰菜等多种花草类植物,近四百种。有水就有鱼,有植物就吸引鸟类。我们在水边走着,随时都会看到鱼儿在水里翻花,我们还欣赏到在湿地里栖息的鸟儿。经有关部门观察和测算,每年经过黄河口湿地的鸟类达六百万只,那里是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在自然保护区,我近距离地看到丹顶鹤、天鹅、东方白鹳等大型鸟类,还看到翘鼻麻鸭、鸳鸯、蓑羽鹤等体型较小的鸟类,看得我兴致勃勃,迟迟不愿离去。有一种灰鹳,它的俗名叫老等。巧了,我在我们老家也见过这种鸟,它的名字叫哇子,也叫老等。之所以叫老等,是因为它有着异乎寻常的耐心,能长时间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它站在水边等什么呢?等鱼。等鱼游过来,它迅速出击,一嘴就把鱼叼住。看见老等,我生出一种亲切感,就喊它:老等,老等!可老等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没有任何回应。我得承认,在耐心方面,我得向老等学习。
(选自2019年07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9.湿地具有哪些“诗意”?
(温馨提示:本题考查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本文主要描写了三部分内容:一是湿地的特点与作用;二是湿地的芦苇;三是湿地的鱼类、鸟类)
                                      
10.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温馨提示: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由句中的“招手”与“认出”可知运用了拟人修辞。作者通过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芦苇的某种特殊情感)
                                      
11.指出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温馨提示: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作用。“又看见”在句中出现的两次,显然是在强调自己见到芦苇时的惊喜之情)
                                       
12.第⑥段中作者为何要对“老等”这种鸟进行详细描写?
(温馨提示: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可围绕第⑥段“我在我们老家也见过这种鸟”“看见老等,我生出一种亲切感”等句子思考作答)
                                      
《植树的牧羊人》自主学习
【基础存盘】
1.(1)坍塌 (2)浇灌
2.D(“刨根问底”与“问这问那”语意重复)
3.A(删掉“所有”)
4.(1)上半年江苏141家企业进入环保红黑等级名单(2)示例:若倾心保护,定会溢彩流光
【阅读经纬】
5.议论。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6.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7.细节描写。突出了牧羊人的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
8.安静、忠厚、不张扬。
【拓展阅读】
9.①湿地风景优美,作用巨大;②芦苇生长茂盛,富有诗意;③鸟儿、鱼类种类繁多。
10.拟人。生动地表达了“我”对芦苇所具有的特殊的情感。
11.“又看见”是“再一次看见”的意思,两个“又看见”重复使用,将“我”见到芦苇时的惊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2.因为“老等”是“我”在家乡见过的、较为熟悉的一种鸟,详细描写“老等”,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