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引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标志。
搜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知识,并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东晋王嘉编著的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里面的一幅图画。其旁记载道:“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其大意是: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五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从此有了农耕。神话传说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么,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会有原始农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由导入一开始)
教师:关于神农氏的神话传说,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故事。
教师提问:以北京人为代表的远古居民,他们的生活是以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主的。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风雨雪天,人们无法进行野外采集和捕猎,就会受冻挨饿。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教师总结:大约八九千年前,多年进行野外采集和捕猎的原始人类,应该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了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耕于是便开始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农业——原始农耕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1.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正文“原始农业的发展”一目。
教师设问:你能归纳一下我国原始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吗?
学生翻阅前面两目内容,结合本目相互交流后,达到共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类和黍的国家。
2.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总结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教材上画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指出:本节课所学习的原始农业的发展,尚处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它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可以说: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1.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正文“河姆渡人的生活”一目,大体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并对比所学的半坡居民的知识,完成下表。
时间
距今约6 000年
地点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代表类型
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使用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弓箭、长矛、渔钩等
居住情况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种植的农作物
种植粟(最早起源地)
生产活动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打猎、捕鱼;
制彩陶;会纺织、制衣
时间
距今7 000年左右
地点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镇
代表类型
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使用工具
磨制石器、骨耜
居住情况
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种植的农作物
种植水稻(世界上最早)
生产活动
饲养家畜;制陶器、玉器和
原始乐器骨哨;会挖水井
2.重点知识讲解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的相同、不同之处,加深对原始农耕文明的认识,总结出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
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与半坡居民相比,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有何不同?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分析后回答:骨耜,一种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劳动工具。使用时在骨耜正中的浅槽处安装长木柄,再用藤条绑紧木柄头。
教师提问:半坡人使用的是什么劳动生产工具?
学生回答:使用磨制后的石斧、石镰、石锄等开垦土地。
教师启发: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为什么会与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呢?
学生发言后,教师讲解:河姆渡人生活的长江流域,是多水潮湿的地区。这一地区有别于黄河流域,土质比较松软,而且人们使用的是材料来源方便、制作简单、相对硬度较小、质量较轻的骨耜来耕地翻地,它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可灵活轻便地改变土壤结构,延长土地可供种植水稻的年限。
(2)在河姆渡遗址最下层的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存在稻谷遗存。请同学们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所种植的农作物不相同的原因。
学生总结原因:粟适合在干旱少雨的黄河流域生长,而水稻则适合在多水潮湿的长江流域地带生长。
教师总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充分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农业已经成型。
(3)学生思考:河姆渡人所居住的干栏式房屋有何特点?为什么有别于半坡居民所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出干栏式房屋的特点:干栏式房屋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所处长江流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西安的半坡村所处黄河流域地区,干旱多风,气候比较寒冷,于是盖造抵风、挡雨、保暖的半地穴式房屋。
(4)教师拓展1:河姆渡人所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殖家禽家畜。也就是说,原始的畜牧业已经出现了,这跟原始农耕有何关系?
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回答:农耕的形成,使得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和住所,他们的生活就相对安定了。有时候打来的猎物吃不完,人们不再把它杀掉而留下来饲养,于是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
教师拓展2: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是否也与原始的农耕业的出现有关联?
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总结:农耕出现以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比如,煮饭需要罐子,吃饭需要碗等。在生活中,人们偶然发现泥土经过一定温度的烧烤之后,能够变成坚硬的东西,这些东西拿来装东西不会漏,于是,陶器就出现了。
(5)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作为耳饰的玉器以及几十件骨哨,考古学家发现并证明: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等技术,使用天然漆。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1.教师: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11页正文“半坡居民的生活”一目,掌握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归纳出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1)半坡居民的生活大约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居住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3)半坡居民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出现的农耕作物与饲养业具体状况如何?
学生依次发言,总结自学收获,概括回答上述问题。
2.重点知识讲解
(1)半坡居民所使用的工具
提问: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在形状和用途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从两方面讨论并发言后,教师总结:①形状上:打制石器比较粗糙,磨制石器精细尖锐。②用途上:打制石器主要用于采集、渔猎生活,磨制石器主要用于农耕生活。
(2)半坡居民的农耕作物
右图中的农作物是在半坡居民遗址中出土的粮食粟与菜籽。你了解粟吗?
学生发言并总结:粟——俗称小米,中国古称“稷”。生长特性是耐旱,适合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生长。
教师:在半坡居民遗址中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说明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磨制石器则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
(3)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教师提问:半坡居民的房屋为什么称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学生总结: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是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
教师提问:半坡居民能建造出这样的土木合筑的房屋真是了不起。请同学们思考:他们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提示学生从半坡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半坡居民所生活的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寒冷,这种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4)半坡居民的饲养业、制陶业、原始纺织业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页中的图片“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学生总结:①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捕鱼;②半坡居民制作的陶器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图案栩栩如生;③在半坡还出土了纺轮,说明半坡居民已学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5)教师点拨:通过上述所学,同学们可以看出,人类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由原始种植农业的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村落定居可知,人类逐渐告别了原始的群居生活。那么,如何认识半坡居民所处的这一新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总结:氏族社会中,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半坡居民是母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母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早期的组织形式,世系按母方计算,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生活。
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与之相对应的长江流域,也生活着一群原始人类,母系氏族公社的另一代表——河姆渡人。
三、课堂小结
教师:半坡与河姆渡原始文明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请同学们具体总结一下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特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自行总结: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骨哨。
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骨器、角器等工具开垦土地,种植粟,打猎捕鱼,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半坡文明时期,手工业发达,半坡居民懂得纺线、织布、制衣,能够制作出色彩艳丽的彩陶。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归类总结:
相同之处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不同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种植的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
一般地,我们常认为半坡文明反映了北方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文明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概况 2.代表 3.标志 4.作用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 2.生活位置 3.农业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 2.生活位置 3.农业
《原始农耕生活》一课由两个重要的部分组成,一是半坡居民的原始农业;二是河姆渡人的原始农业。
教学第二部分时,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照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完成知识表格,加强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本节课还尝试将地理知识融合进历史教学中,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记忆、理解两者所培育粮食作物,驯养牲畜的不同点,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子是为了防潮,而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子是为了冬季保温、夏季凉爽。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对农耕了解不多,“原始”二字对于他们也较为陌生。因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主动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今后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