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4 08:0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
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
黄帝是“人文初祖”的原因;“禅让制”的含义。
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图片,然后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先生这段话中所说的“轩辕”指的是谁呢?“中华开国五千年”又是从何时算起的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炎黄联盟(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1.黄河流域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正文“炎黄联盟”一目。
(1)教师明确:什么是部落呢?两个以上近亲的氏族组成的社会组织叫作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了部落联盟。
(2)引导学生思考:最初,部落之间经常展开征伐的原因是什么?部落之间不断合并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经常展开征伐的原因是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区,因为这个地区是当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不断合并的结果是组成部落联盟。
教师及时点拨部落与部落联盟的区别:部落联盟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
2.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
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内容归纳这几个较大部落联盟之间的征伐战争情况,以问题的形式总结:
(1)历史上发生了哪两次规模较大的战争?
(2)这两次战争的目的有何不同?
学生总结:
(1)先是阪泉之战,之后是涿鹿之战。
(2)阪泉之战的目的: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并进行扩张。
涿鹿之战的目的:为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教师明确:涿鹿之战不同于阪泉之战,它是在两个部族及联盟之间进行的,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艰苦激烈的战争。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场战争的积极意义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初步结论:涿鹿之战中,黄帝趁势收复了中原,使华夏族各部落实现了团结统一,而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3.华夏族的形成
教师总结:炎、黄帝战胜蚩尤以及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师拓展:请同学们分析教材第13页“材料研读”中梁启超的话,思考一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发言后,教师总结:华夏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1.炎帝的发明
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正文“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一目的第一段,并结合下面的图片,概述一下传说中的炎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号入座”,概述如下:
①传说中的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建造房屋,带领部落从游牧生活转为农耕定居生活;②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③种植五谷;④种植蔬菜;⑤制作陶器;⑥发明纺织;⑦制作乐器琴瑟。
教师提醒:上图中其中有一项内容并不属于炎帝的发明,请同学们指出来,并补充上一项。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指出:“弓箭的发明”不属于炎帝,可补充:教民煮盐、教民交换物品等。
2.黄帝和他身边的人的发明
(1)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正文“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一目的第二段,大体概述传说中的黄帝和他身边的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2)小活动
由8名学生分角色表演穿越情景剧《黄帝和他的发明》:黄帝站立中间,其他7位学生站在四周,用道具或肢体语言表达自己所作的贡献:
建造宫室(学生准备砖头、木棒),制造船只(学生拿船只模型),创造文字(学生在地上写字),养蚕缫丝(一女生拿衣服展示),发明算盘(学生手拿着算盘展示),制作音律(学生手拿乐器、手拿笔做记谱状)。
学生分组依次说出同学表演内容具体所指的贡献。
(三)尧舜禹的禅让(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1.禅让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正文“尧舜禹的禅让”一目第一段,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黄帝之后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走向了联盟?
学生回答: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
教师引导思考: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呢?
学生发言:
(1)在原始社会里,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也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禹。
(2)禅让的顺序是:尧→舜→禹。
教师总结:禅让制实质上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这些被推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2.大禹治水
古人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大禹,我们这里恐怕只有鱼,哪里还会有人呢?
学生读图:教材第15页中的“大禹治水像”,并结合正文“尧舜禹的禅让”一目第二段,了解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
(1)教师提问:鲧和禹采取了哪两种不同的治水方案?
学生发言:禹的父亲鲧采用了“堵截”的方法来治水,禹则采用“疏导”的办法来治水。
(2)教师:鲧的“堵截”没有成功,禹吸取了经验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而取得了成功。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纷纷发言:①从禹治水的艰难可以知道当时的灾害非常严重;②大洪水泛滥成灾的现实启示我们:人类若要更好地生存下去,就要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并注意保护大自然。
教师及时点拨,加以补充:由于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由此可知:③如果要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护,就应该为大家做好事。
禹采用不同的办法治水获得成功启示我们:④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教师:分析一下,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学生分析并发言: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到他坚持不懈、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精神品质。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的“知识拓展:陶寺遗址”。
教师:有考古学家认为,陶寺遗址是尧部落的中心所在地。结合教材思考:禅让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与能,同大禹一样,尧和舜身上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学生分析,发言总结:尧鼓励农耕,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且非常孝顺,宽厚待人,有以身作则的品德,对周围人产生了好的影响。
(5)教师:截止本课,同学们对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大体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下图,对所学历史作简要回顾。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大体了解了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重点认识了两个历史人物——黄帝和禹。
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可以尝试以歌谣的形式加以总结:
我文明,四五千年,黄河长江部落现。有炎黄,黄河传,那时部落常争战。东蚩尤,涿鹿战,炎黄败尤把盟联。互促进,共发展,华夏渐成族主干。建宫室,造车船,挖井制衣基础奠。妻嫘祖,教养蚕,黄帝嫘祖作贡献。文字创,乐谱编,人文始祖美名传。尊始祖,因贡献,炎黄子孙盼团圆。黄帝后,尧舜禹,黄河首领最杰出。尧爱民,更俭朴,房子简陋衣饭粗。舜宽厚,禹同苦,三过家门而不入。尧年老,共推举,品质高尚舜成主。同办法,舜让禹,禅让制度入末路。禹在位,生产足,生活提高助私欲。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距今年代 2.地域范围 3.部落联盟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传说 2.黄帝传说
(三)尧舜禹的禅让
1.部落联盟 2.禅让制 3.大禹治水
本节课所涉及的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非常多,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突出学习重点?本课采取了以真实历史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辅助教材的学习材料展开学习。如:备课资源、参考资料、历史故事鉴赏等。这些形象材料的丰富呈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本课的图片、资料很多,如何在教学设计上使各个环节衔接更加流畅,还有待改进。
2.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表现。关于这个问题点出即可,因为后面第4课对其有详尽的介绍,不宜过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