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2.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搜集相关的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知识,并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人人笑我慢吞吞,谁知看我背腹知古今”。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呢?
学生热情高涨,踊跃猜谜。教师点破谜底:甲骨文。
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甲骨文和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的美丽的青铜器,共同学习夏、商、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灿烂文化。(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
教师:学生们回忆一下,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的工具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忆后回答:当时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是以木、石、骨、陶器等材料为主。
教师:传说大禹治水以后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并铸造“九鼎”,代表中国的九州。禹的九鼎是由青铜材料铸成的。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学会铸造青铜器了?请同学阅读课本第23页正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思考如下问题:
(1)我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2)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后来功能发生了哪些演变?
(3)概述一下青铜器铸造业的发展过程。
学生阅读后发言,教师总结:
(1)我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国,距今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中已发现了红铜器。大约在公元前2000左右(距今4000多年),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的初期。
(2)青铜器的功能最初是用于饮食,所谓“钟鸣鼎食”。后来其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相关史事”一栏,结合第一段正文思考:
①青铜器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功能有何不同?②这些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会属于什么人的呢?
学生阅读、分析并回答:
①夏朝的青铜器以礼器和酒器为主;商朝的铜器以酒器为主;西周的铜器以礼器为主,与前代明显不同。
②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属于王公贵族所有。
教师再提问:课本中还有哪些地方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回答:商朝贵族好饮酒,青铜酒器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为九鼎八簋。
教师补充:古人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青铜器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造型和纹饰复杂精美的青铜器是贵重物品,只有贵族才能享用。因此,这些精美的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3)青铜器的制造开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发展于夏朝,鼎盛于商周时期。
教师及时补充:青铜器铸造业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我国文化具有连续发展的特点。
2.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引导学生读教材第24页第一段,结合课前预习,分析理解:(1)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高超的工艺体现在哪些方面?(2)青铜器是怎么铸造的?
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并回答:
(1)商周时期青铜器高超的工艺体现在:
①种类丰富。各类器形用途不同、一应俱全,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礼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②数量众多。在现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数量之大也是无法超越的。
③制作工艺高超。根据测定,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所含铜、锡、铅三种金属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说明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2)在商代,当时人们使用坩锅熔炼青铜,制作青铜器要进行两大步骤,第一步是要对矿石进行熔炼,其中包括选矿、初炼、提炼和加锡。第二步就是具体铸造青铜器的过程。包括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还根据器形大小,制作出不同的范,然后再合范,浇筑铜液。
3.青铜器的代表作
(1)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制造的鼎盛时期,商周青铜器的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结合教材介绍,从中体会商朝时期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
教师点拨:对历史文物的了解,应抓住以下要素:①文物的朝代;②发现的地点;③文物的构造特点;④文物的价值;⑤与文物相关的故事。
(2)教师拓展:由于司母戊鼎体型硕大,需要二三百人协同合作才能制成。通过查找资料得知,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千克的铜液,当时人们使用坩埚熔炼青铜,每个坩埚能熔铜12.5千克。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千克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学生简单计算后回答:大约需要70个左右。
那么,请同学们再思考以下问题:
①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大约250人左右。)
②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
③怎样才能协调好250人同时行动?
④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⑤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⑥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运滚烫的坩埚?
⑦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教师设疑:通过思考以上问题,你能体会到什么?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①气势浑厚的司母戊鼎铸造工程复杂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②钦佩工匠们的智慧,为古代劳动人民感到自豪;③这样巨大的工程需要合作完成,合作精神值得学习……
4.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制作特点
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同学们总结一下夏、商、西周青铜器制作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1)工艺高超。以四羊方尊为例,堪称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
(2)品种繁多。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等。
(3)应用普遍。用于生产、生活。用来铸造武器、祭祀等。
(4)分布广泛。在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区,甚至成都平原等地区都有分布。
(二)甲骨文记事
1.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甲骨文记事”一目,明确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2)甲骨文最早出土自哪里?是谁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现了甲骨文?(3)甲骨文是什么时候的文字?主要记述了哪些内容?(4)甲骨文有什么重要的价值?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做如下拓展:
拓展①:如果我手上有一片没有刻上文字的龟甲,我们在上面刻上文字,这种文字就是甲骨文吗?
拓展②:根据甲骨文文字记载的内容,分析商朝时人们为何要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
拓展③:为什么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教师点拨:甲骨文以象形文字为主,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记载内容广泛,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生活。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提问:右图中的字是选自甲骨文中的“人”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我们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渊源。
2.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一目。总结一下,甲骨文使用了哪些造字方法?
学生回答: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教师依次讲解:
①象形:即像实物的形状,是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举例说明)
②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举例说明)
③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举例说明)
④形声: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它最为进步,声部表示读音,形部表意,组成新字。使用这种方法造出了大量的文字。(举例说明)
(2)教师拓展:由上述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甲骨文单字只需稍作解释,我们就能明白。那么,我们再来思考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会有什么新的体会?
学生思考,发言后,教师启发:这再次说明,我们今天的汉字和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教师拓展:由上述实例我们再次分析上面提到的问题:甲骨文有什么重要的价值?
学生根据教材总结答案: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3)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知识拓展:金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金文是刻在金子上的文字吗?
②金文相比甲骨文有哪些变化?二者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得出答案:
①金文不是刻在金子上的文字。从商代中晚期到周朝,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因为金文都是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为钟鼎文、铭文。
②金文是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金文经过简化,线条较为平直,比甲骨文更为稳定、规范、简化。
教师补充:西周以后的金文字数增多,现存西周时期的毛公鼎,金文将近五百字。金文内容包括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学生结合教材第26页图“西周毛公鼎及铭文”加以理解)
(四)青铜文明
教师拓展:如何概括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特征?“青铜”是当时文明的象征。据史料介绍,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有学者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而青铜器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与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此,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课堂小结
活动设计:本节课,我们所认识的司母戊鼎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精美的造型与纹饰,恢宏、庄严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强盛与文明。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己心中的鼎,用特殊的图案和花纹为它赋予新的含义,并给它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你会把它送给谁?
学生讨论发言:如航天工作者、祖国母亲、感动中国的人……
教师总结:老师也有一个鼎,我给它取名“自豪之鼎”。我想把它送给中国的历史与文明。古老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每一个都足以让我们被世界所叹赞。但它们也只是汇入中华文明浩瀚海洋中的涓涓小溪。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今天,当我们面对先人令人赞叹的智慧与成就时,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心中筑起一个希望之鼎。希望中国更强大,希望中国能够再塑辉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二)甲骨文记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2.历史地位
本课属于文化史内容,它涉及到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等内容,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第一次遇到这类知识。学习文化史课,掌握一般规律,任何成就都要联系其时代、人物、称谓、成就、作用(地位)等。把握住这几点,就能举一反三。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
1.探究问题,引领学习。每一目的自学探究都设置了精准到位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习新知识,从而较好地把握学习要点。
2.注重了历史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甲骨文两目时,在大量分析讲解的基础上,本课及时设计了锻炼环节,学以致用,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分析能力。
3.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在本课第一大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的学习中,设计了“青铜器的代表作”这一小目,这一内容在教材上是没有特别点出的。出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达成情感目标的目的,教师大胆地设置了这一小目,并及时地进行了学法指导:如何正确了解历史文物?学生毕竟是初次接触这一问题,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达成了本节课的能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