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附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附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09-29 23:35:34

文档简介

《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佐坝初中 石绘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上一节课后习题,教师概述凸透镜成的像有虚实、大小、正倒。 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分析和论证 凸透镜成的像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将实验的数据、现象展示在表格中,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考,讨论做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
   
学案:
像的性质 实验序号 透镜焦距f/cm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象 ①


倒立、等大的象 ①


倒立、放大的象 ①


像的性质 实验序号 透镜焦距f/cm 物距u/cm 像距v/cm



物距 像距 成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象或实象
倒立 缩小 实象
倒立 等大 实象
倒立 放大 实象

正立 放大 虚象
2011年佐坝乡物理优质课评选(共15张PPT)
人教版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执教人:佐坝初中 石绘
提出
问题
猜想
假设
凸透镜成像的倒正、大小、虚实与
什么因素有关?
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倒正可能跟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实验器材:
光具座
f=10cm
蜡烛 凸透镜 光屏、火柴
三心同高
设计
实验
认识焦距、物距、像距概念
1.物距(u): 到 的距离;
物体
凸透镜光心
2.像距(v): 到 的距离;
凸透镜光心

u
v
50cm
35cm
80cm
u=
V =
15cm
30cm
设计
实验
①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让蜡烛由远及近逐次向透镜靠近,每次相应地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
②记录此时的物距u、像距v和像的性质(即像的大小、倒正、实虚)。
实验
方案
①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②态度认真,分工合作。
(有操作的,有记录的)
③每次光屏上的像最明亮、最清
晰时,才记录数据。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像 的 性 质 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应用
正 倒
大 小 虚 实
u>2f
2f>u>f
u倒立
缩小
实像
倒立
放大
实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f<v﹤2f
v﹥2f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分析
论证
你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没有不足的地方?需如何改进?
交流
评估







小结
自我评价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实验所需的主要器材有光具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凸透镜、光屏、蜡烛放在一条直线上,要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
(3)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时,这时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就是应用了这一规律来工作的。
蜡烛
凸透镜
光屏
凸透镜
光屏
同一高度
倒立
缩小
照相机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分析论证
评估与交流
提出问题
课后探究:
凸透镜成虚实像、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