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4 14:0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发明的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车
C.飞机
D.轮船
2.右图表示的是美国、德国、中国制造业的变化趋势,美、德两国所占份额在1900年急速增长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3.20
世纪早期,促使汽车价格大幅度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的主要原因是(

A.内燃机的发明
B.工人收入大大提高
C.工厂制度的确立
D.流水线生产的推广
4.当代世界能源之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资源。下列选项中,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发展的是(

A.珍妮机的发明
B.内燃机的发明
C.蒸汽机的改良
D.电动机的发明
5.“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现化人来说,早晨还在泰州,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材料中的交通工具发明于(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6.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

A.内燃机的发明
B.化学工业的出现
C.电的广泛应用
D.汽车的出现
7.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次革命是(  )
A.以蒸汽动力为核心的革命
B.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
C.以核能为核心的革命
D.以太阳能为核心的革命
8.“轮子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自从人们开始使用内燃机来驱动这些轮子后,它们就迅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材料中“使用内燃机来驱动这些轮子”的发明是(  )
A.火车
B.汽车
C.电话
D.珍妮机
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某部背景为19世纪后期的电影中有如下情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福特向观众介绍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
B.男主角驾车带爱犬游巴黎
C.男女主角默默相视,旁边茶几上的电话突然响起
D.女主角在白炽灯下完成绘画作品
10.某校九年级(1)班举办“发明家故事会”的历史活动课,下面发明家的故事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诺贝尔——现代炸药的发明者
B.夏尔多内——现代塑料的发明者
C.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
D.爱迪生——“发明大王”
11.炸药爆炸时,能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并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对周围物质起到破坏、抛掷、压缩等作用。历史上发明了现代炸药的人物是
(  )
A.爱迪生
B.本茨
C.诺贝尔
D.戴姆勒
12.“在19世纪后期,在科技方面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美国,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
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汽车、飞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
B.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
C.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D.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
13.从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下列对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经历了从“蒸汽时代”到“信息时代”的演变 ②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新的工业部门 ③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 ④都推动了列强发动侵华战争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就制成了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从此开始了电力带动机器,使电力成为补充并逐渐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材料二 1870年,世界铁路总长度为21万千米,其中10.5万千米在欧洲,9.3万千米在美洲,余下仅1.2万千米,基本上在亚洲。到1913年,世界铁路总长度已经达110.2万千米,是1870年铁路总长度的5倍多。
材料三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3倍多,从445亿法郎增至1924亿法郎。原先卷入世界市场的各国都围绕着一个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各国的材料,供应各国工业品。20世纪初出现……新格局。1913年,英国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占11%,德国占13%,法国占8%,俄国占4%。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和问题,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答案
CDDBD
CBBAB
CDA
14.(1)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
(2)推动了铁路交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导致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任意两点即可)
(3)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