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课标要求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目标分解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影响
理解:(1)孝文帝迁都洛阳,使洛阳成为北方乃至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2)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背景:北方 、土地荒芜、社会动荡不安。
2.恢复与发展
(1)原因: 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水利工程的修建、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
(2)作用:促进了 农业的发展,使北魏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战乱
均田制
中原地区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答案: D
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
(1)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市场繁荣,城东的 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4)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小市
北魏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说明了什么?
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北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1.原因
(1)鲜卑等少数民族 ,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迁居中原
2.表现
(1)汉语作为“ ”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 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3.影响:为 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音
游牧部落
隋唐大一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提示: (1)从直接的民族取向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
(3)从社会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张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农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迁都洛阳使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同时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孝文帝改革前后我国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及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 (1)状况
①改革前:北方土地荒芜,粮食严重匮乏,生产遭严重破坏。
②改革后:新的生产技术、工具得以推广,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原因
①改革前:北方经过近百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各地暴动不断,社会动荡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②改革后: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改善吏治,调整人民的负担,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兴修,再加上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
2.北魏社会经济的变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 (1)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2011·山东青岛模拟)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C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故A项正确。
答案: A
1.下图为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这反映了北魏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分析出现该突出特点的原因。
答案: (1)突出特点: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活跃。
(2)原因: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
①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②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③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①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还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②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发展,丰富了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2010·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徒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解析: 本题围绕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组织材料,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及对民族关系的认识。第(1)问主张要扣准材料。“内诸夏而外夷狄”说明夏夷观,由“绝远中国……所害不广”可知作者主张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由材料中“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扭转了帝国颓势”,“通向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等信息概括作用。谈认识紧扣民族关系。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2.(2011·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及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答案: (1)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解析: 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种的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 C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 C
3.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李唐一族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答案: A
4. (2011·聊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由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其原因依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分别从材料二、三中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其影响依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措施: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2)措施: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
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专题3 2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A.均田制的推行 B.吏治的改善
C.负担的调整 D.迁都洛阳
解析: 解答本题一是注意限定语“主要原因”,二是注意其他选项与题目的关系。
答案: A
2.(2011·青岛高二检测)《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的发展,因此不能体现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B
3.北魏时洛阳市场繁荣,商人实力雄厚,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频繁。这主要说明了( )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政府重视和支持商业 ③商业活跃
④鲜卑族接受汉族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题干描述的现象与此时的商业发展、贸易有关,而商业发展活跃说明了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④与题干无关。
答案: A
4.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解析: A项是前提;C项是其作用;D是其内容之一,但不是根本的。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并在交往中逐步消除之间的隔阂,融为一体。
答案: B
5.观察下面两幅图,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落后的民族必然被代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解析: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一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到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东西,是汉族和鲜卑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答案: A
6.下列现象能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 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 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答案: B
7.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决定改革成功的原因很多,其根本点在于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答案: C
8.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促进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解析: 北魏已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而孝文帝改革是5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从时间上判断D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鲜卑以游牧为主,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
材料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直接获得的信息是鲜卑族是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这有利于北魏崛起和统一北方。第(2)问从服饰变化可知受汉文化的影响。第(3)问可从有利于北方各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回答。
答案: (1)鲜卑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使北魏统一了北方。
(2)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
(3)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