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二(下)期末物理试卷(选修)(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二(下)期末物理试卷(选修)(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14 09:4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二(下)期末物理试卷(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布朗运动证明,组成固体小颗粒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水中的胡椒粉加热时在翻滚,说明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D.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颗粒在水中的无规则运动,说明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3分)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电离作用最强
B.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贯穿能力最强
C.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电离作用最弱
D.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贯穿能力
3.(3分)如图是生活中用壶烧水的情景。下列关于壶内气体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加
B.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其分子平均动能增加
C.气体的内能等于其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D.气体如果失去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是因为气体分子间存在势能的缘故
4.(3分)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光子表现出光的粒子性
B.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C.黑体辐射现象可以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D.光的波动性是大量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5.(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的原因是分子间存在斥力
B.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玻璃板上的小水银滴总是呈球形的
C.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D.如果没有漏气、摩擦、机体的热量损失,热机的效率可以达到100%
6.(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生诊病时用的“B超”是利用次声波定位的
B.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波源的频率发生变化
C.某一频率的声波从空气进入水中,频率增大,波速不变
D.只有缝、孔的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时,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7.(3分)如图所示,为了测量储罐中不导电液体的高度,将与储罐外壳绝缘的两块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C置于储罐中,电容器可通过开关S与电源或线圈L相连。当S从a拨到b之后,由L与C构成的电路中产生振荡电流。则(  )
A.若罐中的液面下降,振荡电流的频率变小
B.若罐中的液面上升,振荡电流的周期变小
C.当S从a拨到b之后的半个周期内,L的自感电动势先变小后变大
D.当S从a拨到b之后的半个周期内,线圈里的磁感应强度先变小后变大
8.(3分)如图,半径为R的玻璃球体,球心为O,AB为水平直径,M点是玻璃球的最高点。光线BD从D点射出,出射光线平行于AB,已知∠ABD=30°,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则(  )
A.此玻璃的折射率为2
B.光线从B到D需用时
C.若减小∠ABD,从AD段射出的光线仍平行于AB
D.若增大∠ABD,光线不可能在DM段发生全反射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9.(4分)如图所示,图甲为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乙为实验测得的遏止电压随光照频率的变化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的B端为正极
B.若图线斜率为k,则普朗克常量为
C.用某色光照射金属板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增大光照强度,则电流表示数增大
D.用单色光照射时电流表有示数,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将减小
10.(4分)如图是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当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光的波
长为656n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辐射光能使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电离
B.量子理论认为当氢原子处于不同的状态时,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不一样的
C.氢原子从n=4跃迁到n=3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小于656nm
D.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辐射出4种不同频率的谱线
11.(4分)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m、速度大小为v的A球跟质量3m静止的B球发生正碰,则碰撞后B球的速度大小可能是(  )
A.0.15v
B.0.25v
C.0.40v
D.0.60v
12.(4分)如图所示,波源O垂直于纸面做简谐运动,所激发的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四周传播,图中虚线表示波面。t=0时,离O点2m的A点开始振动;t=1s时,离O点4m的B点开始振动,此时A点第4次回到平衡位置,则(  )
A.波的周期为0.5s
B.波的波长为2m
C.波的波速为2m/s
D.t=1s时AB连线上有4个点处于最大位移处
三、简答题:本题共有3小题,共计22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位置。
13.(6分)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已知实验室中使用的酒精油酸溶液的浓度为A,N滴溶液的总体积为V,在浅盘中的水面上均匀撒上痱子粉,将一滴溶液滴在水面上。待油膜稳定后,在带有边长为a的正方形小格的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如图所示),测得油膜占有的正方形小格个数为x。
(1)从图中数得x= 
 。
(2)用以上字母表示油酸分子的直径d= 
 。
(3)若实验中将N滴溶液误数成了N+1滴,则测得分子直径的数值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
14.(8分)某同学利用全反射测定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如图所示,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记下界面(直径)MN和圆心O的位置。竖直插下大头针P1和P2,使P1和P2的延长线过圆心O。
(1)该同学在MN左侧对着O点观察,透过玻璃砖能看到P2的像(P1的像被挡住),以O为轴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缓慢转动玻璃砖,直至在任何位置对着点都不能观察到P1、P2的像为止。
(2)接下来在MN右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一侧相继插上两枚大头针P3、P4,使P3 
 ,P4 
 。
(3)测得P3P4与P1P2直线间夹角为θ,则玻璃砖折射率n= 
 。
15.(8分)如图所示为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元件X为 
 ,元件Y为 
 。
(2)图(a)为实验得到的干涉图样,分划板在图中B位置时手轮示数如图(b)所示,则xB= 
 mm。
(3)已知双缝间距d=0.50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0.50m,A位置时手轮示数xA=3.601mm。由以上所测数据,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 
 m。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38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6.(10分)如图所示,平静的水面上有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木块甲和乙,它们相距5m。一列水波(横波)向右传播,甲和乙均随水波上下振动,测得它们每分钟上下振动均为30次。当甲在波谷时,乙恰在波峰,且甲、乙之间还有两个波峰。求:
(l)水波的频率;
(2)水波的波长;
(3)水波的波速。
17.(13分)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B的等温过程,B→C的等压过程。其中A状态时气体温度为300K,A→B过程中气体吸收热量400J,求:
(1)C状态时的温度;
(2)A→B→C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的总功;
(3)若气体在C状态时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为多少?
18.(15分)如图所示,一足够大的真空室,虚线PH右侧是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左侧为电场强度为E、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某时刻PH上的点O处一静止的原子核No发生α衰变后生成新核Fm,衰变后α粒子沿水平方向向右进入磁场,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一次到达虚线上的A点,=L,已知α粒子质量为m、带电量为q,忽略原子核之间的作用力,涉及动量问题时亏损的质量不计,原子核的质量之比等于质量数之比。求:
(1)新核Fm的中子数;
(2)衰变后新核Fm的速度大小;
(3)判断新核Fm能否经过A点?若能,求其从O点开始运动到经过A点的时间。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二(下)期末物理试卷(选修)
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答案】D
解:A、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A错误;
B、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故B错误;
C、水中的胡椒粉,加热时发现水中的胡椒粉在翻滚,是水的对流引起的,不是布朗运动,故C错误;
D、用显微镜观察到花粉颗粒在水中做布朗运动,反映了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AB、γ
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作用最弱,故A错误,B正确;
C、α
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弱,电离作用最强,故C错误;
D、β
射线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产生的,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解:A、气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速率变大,但是并非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加,故A错误;
B、一定量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因温度不变,则分子平均动能不变,故B错误;
C、一定量气体的内能等于其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故C正确;
D、一定量气体如果失去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这是因为气体分子杂乱无章的无规则运动的缘故,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解:A、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大量光子表现出光的波动性,故A错误;
B、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故B正确;
C、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不能使用光的波动性解释,而普朗克借助于能量子假说,完美的解释了黑体辐射规律,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故C错误;
D、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光的内在属性,即使是单个光子也有波动性,跟光子的数量和光子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解:A、扩散现象的原因是分子的热运动,即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热运动,故A错误;
B、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使液体的表面收缩,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玻璃板上的小水银滴总是呈球形的,故B正确;
C、第二类永动机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宏观热现象的方向性,不能造成,故C错误;
D、如果没有漏气、没有摩擦,也没有机体热量的损失,热机的效率也不可以达到100%,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A、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而“B超”是利用超声波,故A错误;
B、观察者与频率一定的波源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过程中,产生多普勒效应,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会升高或降低,实际上波源的频率不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波速由介质决定,频率由波源决定,某一频率的声波从空气进入水中,频率不变,波速变大,波长变长,故C错误;
D、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缝、孔的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A、两块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C的中间的液体就是一种电介质,当液体的高度下降,相当于插入的电介质越少,电容越小;根据T=2π,电容C减小时,振荡电路的周期T减小,由f=
可以判定,LC回路的振荡频率f增大,故A错误;
B、两块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C的中间的液体就是一种电介质,当液体的高度升高,相当于插入的电介质越多,电容越大;根据T=2π,电容C增大时,振荡电路的周期T增大,故B错误;
C、当S从a拨到b之后的半个周期内,回路中的电流先增大后减小,但电流增大的速度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所以L的自感电动势先变小后变大,故C正确;
D、当S从a拨到b之后的半个周期内,回路中的电流先增大后减小,所以回路中的磁场能先变大后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A、如图,由几何知识可得入射角
i=∠ABD=30°,折射角
r=2∠ABD=2×30°=60°
则此玻璃的折射率为
n==,故A错误;
B、BD长度=2Rcos30°=R,光在玻璃球内传播的速度
v==,故光线从B传到D的时间为
t==,故B正确;
C、要使出射光线平行于AB,入射角必为30°,若减小∠ABD,入射角减小,则从AD段射出的光线与AB不平行,故C错误;
D、由sinC==<,则临界角C<45°,所以若增大∠ABD,入射角能大于临界角,光线可能在DM段发生全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9.【答案】AD
解:A、根据题意可知,加在光电管两极是遏止电压,由于光电子向左运动,且受到电场阻力,那么光电管右端是阳极,因此电源的B端为正极,故A正确;
B、由光电效应方程Ekm=hν﹣W0和eUc=Ekm,解得,遏止电压为:Uc=﹣,若图线的斜率为k,则普朗克常量为:h=ke,故B错误;
C、用某色光照射金属板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依据光电效应条件,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即使增大光照强度,仍不会发生光电效应现象,则电流表示数为零,故C错误;
D、用单色光照射时电流表有示数,说明发生光电效应现象,而由图可知,该电路中光电管两侧的电压为反向电压,所以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时,光电管上的反向电压增大,则电流表示数将变小,甚至变为零,故D正确。
故选:AD。
10.【答案】AB
解:A、氢原子从n=3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的能量为△E=﹣1.51eV﹣(﹣3.4eV)=1.89eV>E3=﹣1.51eV,则能使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电离,故A正确;
B、处于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不一样的,故B正确;
C、根据玻尔理论,辐射出光子的能量是跃迁两轨道能级之差,所以氢原子从n=4的能级跃迁到n=3的能级辐射能量小于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的能量,
根据可知,能量差越小,辐射光的波长越大,则从n=4跃迁到n=3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大于656nm,故C错误;
D、根据数学组合公式可知,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能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故D错误。
故选:AB。
11.【答案】BC
解:A与B碰撞的过程中二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规定A球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若碰撞为完全非弹性碰撞,则:
mv=(m+3m)?v′
所以:v′=0.25v
若碰撞为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mvA+3m?vB;
由动能守恒得:mv2=mvA2+×3mvB2。
联立得:vB=0.5v
所以碰撞后B的速度的范围:0.25v≤vB≤0.5v,所以0.25v和0.40v是可能的,故AD错误,BC正确。
故选:BC。
12.【答案】ABD
解:A、1s时间内,A点第4次回到平衡位置,则1s=2T,解得周期T=0.5s,故A正确;
BC、分析题意可知,1s时间内,波传播了x=4m的距离,波速v==m/s=4m/s;
根据波长、波速和周期的关系可知,λ=vT=4×0.5m=2m,则波长为2m,故B正确、C错误;
D、AB间距x=4m=2λ,t=1s时,A点在平衡位置,B也处于平衡位置,则AB连线上有4个点处于最大位移处,故D正确。
故选:ABD。
三、简答题:本题共有3小题,共计22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位置。
13.【答案】(1)62;(2);(3)偏小。
解:(1)在围成的方格中,不足半个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从图中数得油膜占有的小正方形个数为:x=62
(2)由题意可知,一滴酒精油酸溶液中的纯油酸的体积为:V0=
每一滴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为S=xa2,所以油膜的厚度,即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为:d==
(3)若实验中将N滴溶液误数成了N+1滴,则一滴酒精油酸溶液中的纯油酸的体积为:V0=,即会偏小,根据d=,那么测得分子直径的数值也将偏小,
故答案为:(1)62;(2);(3)偏小
14.【答案】(1)顺时针;(2)挡住P2与P1的像,挡住P3、P2与P1的像;(3)。
解:(1)开始时在MN右侧能看到P2的像,后来看不到P2的像,说明后来光线在MN界面处发生全反射,则光线在MN处的入射角增大,所以向右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玻璃砖;
(2)接下来在MN右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一侧相继插上两枚大头针P3、P4,使P3挡住P2与P1的像,P4挡住P3、P2与P1的像。
(3)以O为轴顺时针缓慢转动玻璃砖,直至在任何位置对着点都恰好不能观察到P1、P2的像为止时,光线恰好在MN界面处发生全反射,测得P3P4与P1P2直线间夹角为θ,光线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又:sinC=
则玻璃砖折射率:n=
故答案为:(1)顺时针;(2)挡住P2与P1的像,挡住P3、P2与P1的像;(3)。
15.【答案】(1)滤光片;单缝;(2)6.102;(3)5×10﹣7。
解:(1)该实验是让单色线光源通过双缝在光屏上形成干涉图样,所以光具座上放置的光学元件依次为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光屏;
因此元件X为滤光片,元件Y为单缝;
(2)手轮其实是螺旋测微器,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mm,
那么在图中B位置时,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读数为6.0mm,可动刻度读数为0.01×10.2mm=0.102mm,所以最终读数为:xB=6.102mm。
(3)由于A位置时手轮示数xA=3.601mm,而AB间还有4个亮条纹,则AB间有5个亮条纹间距,
那么相邻亮条纹间距为:△x=m=0.5×10﹣3m;
而双缝间距d=0.50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0.50m,
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x=λ,则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λ==m=5×10﹣7m.
故答案为:(1)滤光片;单缝;(2)6.102;(3)5×10﹣7。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38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6.【答案】(l)水波的频率为0.5Hz;
(2)水波的波长为2m;
(3)水波的波速为1m/s。
解:(1)甲和乙每分钟均上、下浮动30次,故周期为:T=s=2s
频率为:f==Hz=0.5Hz;
(2)当甲位于波峰时,乙位于波谷,这时两船之间还有两个波峰,故两船间距离为:
s=5m=(2+)λ,
解得波长:λ=2m;
(3)根据波速的计算公式可得波速为:v==m/s=1m/s。
答:(l)水波的频率为0.5Hz;
(2)水波的波长为2m;
(3)水波的波速为1m/s。
17.【答案】(1)C状态时的温度为200K;
(2)A→B→C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的总功为300J;
(3)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为。
解:(1)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结合图中数据,可得:=
解得:TC=200
K;
(2)对理想气体,A→B为等温过程,则△U=0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U=W1+Q
解得W1=﹣400J
B→C等压过程,外界对气体做功W2=pC△V=1×105×(3﹣2)×10﹣3J=100J
外界对理想气体做功W=W1+W2=﹣300J
则气体对外界做功为W'=300
J;
(3)理想气体在状态C时分子数N=
单位体积分子数n=
解得n=。
答:(1)C状态时的温度为200K;
(2)A→B→C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的总功为300J;
(3)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为。
18.【答案】(1)新核Fm的中子数为100;
(2)衰变后新核Fm的速度大小为;
(3)新核Fm能经过A点,若新核从磁场区域通过A点,则t为(n=1、2、…);若新核从电场中折返后通过A点,则t为(n=1、2、3…)。
解:(1)原子核No衰变方程为No→Fm+He
则新核Fm中子数为200﹣100=100
(2)设α粒子在磁场中n次半圆周运动后第一次到达A点
由数学知识2nr=L(n=1、2、3…)
根据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Bqv=m
No衰变时动量守恒mαvα=m新v新
联立得v新=(n=1、2、3…)
(3)新核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为α粒子的,因此能通过A点
①若新核从磁场区域通过A点,磁场中运动时间为t1=50n=
电场在运动时间为t2=100n=
则t=t1+t2=(n=1、2、…)
②若新核从电场中折返后通过A点
=(n=1、2、3…)
答:(1)新核Fm的中子数为100;
(2)衰变后新核Fm的速度大小为;
(3)新核Fm能经过A点,若新核从磁场区域通过A点,则t为(n=1、2、…);若新核从电场中折返后通过A点,则t为(n=1、2、3…)。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