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论述的是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皇的权力,故选B项。
答案: B
2.“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解析: 关键是理解材料内容,该材料是赎罪券价目表,它反映了教会利用赎罪券搜刮钱财。
答案: B
3.由下图可知,德国首先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处于分裂状态 B.天主教会在德国出售“赎罪券”
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沉重剥削 D.马丁·路德的改革方案深入人心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图中奶牛的变化形象的说明了罗马教皇对德国的沉重剥削。
答案: C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教会组织方面的主张是( )
A.主张神职人员可以娶妻生子 B.主张“因信称义”
C.强调王权高于教权 D.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符合教会组织方面变化的是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答案: C
5.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卡尔文宗教改革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②主张人在出生前上帝就先定了他后天的命运 ③主张建立民主的、共和制的教会 ④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 二人的改革都否定教皇权威,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联系,不需要教会的中介,因而也都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而卡尔文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先定论”。另外,卡尔文的宗教改革要比马丁·路德激进,主张建立民主和共和制的教会,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答案: C
6.下列关于英国国教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英国民族教会 B.国王是教会最高首脑
C.废除了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 D.是封建专制的工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至尊法案”宣布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因此C项正确。
答案: C
7.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等人敢于挑战教皇权威,这些活动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
A.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
B.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 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等人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主要是在思想领域进行的,促使人们从宗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答案: D
8.16世纪,欧洲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质”类问题的解答方法,要体现这场运动的阶级本质和斗争对象,C看不出斗争对象,A、B表述不是“实质”,是这场运动的形式而已。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材料二 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资产阶级早期斗争的形式,并分析其原因。(10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按政治(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阻碍民族统一)、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经济(广占地产,欺诈掠夺,阻碍工商业)三个方面归纳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①维护欧洲反动的封建统治;②阻碍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③对人民群众的欺诈和无耻掠夺;④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⑤损害世俗王权和贵族的利益。(10分)
(2)形式: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异端”形式。(或宗教“异端”的形式)
原因:①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处于垄断地位,实力强大。②资本主义经济还很不发达,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③当时只有宗教和神学,没有先进理论可以依靠。(10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应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三 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的担子。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书简纲领》
请回答:
(1)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根据材料一归纳其改革的主要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会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6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8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归纳概括能力,回答时要紧密结合材料。
答案: (1)提出“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6分)
(2)世俗权力应该高于神权。得到世俗封建主的支持。(6分)
(3)材料二仅反对教会特权,材料三不仅反对宗教神权,还反对世俗封建主的压迫,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
原因:两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马丁·路德代表世俗封建主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闵采尔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8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王权得到加强,国王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的大权;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天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仍然不变;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开宗教会议,更不许任意修改和制定教规。
材料二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继承者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鼓吹“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他们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教徒,要求“纯洁”国教教会的“清教徒”受到的迫害更加严重。这些政策遭到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政治局面日趋紧张,终于在1640年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著名的清教徒克伦威尔领导英国议会军打败了国王军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英国宗教改革后,英国教会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为新教?(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英国为什么会出现清教徒?清教徒的出现有何意义?(8分)
(3)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说明英国宗教改革有什么特点?(6分)
解析: 第(1)问要从改革后英国国教的实质分析称为新教的原因。第(2)问从材料二可分析出原因及意义。第(3)问从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可归纳总结出其特点。
答案: (1)名称:英国国教。
原因:英国国教会是英国民族教会,国王是教会最高首脑,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与罗马教廷断绝了关系。(6分)
(2)原因: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满国教成为专制王权的工具,出现了用卡尔文教精神来改革国教的主张,要求建立廉俭教会,反对专制王权,形成清教运动,信徒称“清教徒”。意义:清教运动的新思潮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清教徒则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代表,是后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8分)
(3)①英国宗教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残余。
②改革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③清教属于新教派,其主张比英国国教激进,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6分)(共8张PPT)
相同点 (1)都否定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
(2)认为《圣经》是基督教教徒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人人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联系、交流,不需要教会的中介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点 (1)卡尔文的基本思想比马丁·路德更进一步,提出了“先定论”的神学学说
(2)卡尔文认为人的“得救”与否,都是上帝预先决定的事。上帝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3)卡尔文又宣称,上帝的决定秘而不宣,每个人均可在生前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体会到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
1.特点
(1)欧洲宗教改革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2)改革是披着宗教外衣或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建立起适应本民族的宗教。
2.作用
(1)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宗教改革运动中,资产阶级获得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很大一部分财产,卡尔文派又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
①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卡尔文派成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1.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封建社会日趋瓦解,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他们要求冲破封建神权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2.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进一步抨击了天主教会腐朽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一切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到来。
3.各国宗教改革的主张又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特别是卡尔文教的主张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大胆果敢分子的要求,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和政治革命披上了合法的宗教外衣。
4.在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及影响下,资产阶级以卡尔文教(英国称清教)为旗帜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5.宗教改革思想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财产的没收,很大一部分落入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这一切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