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

文档属性

名称 紫藤萝瀑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30 08:13:18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紫 藤 萝 瀑 布
宗璞
紫藤:豆科,别名葛花、藤萝树、招豆藤。花序大而下垂,花色清丽淡雅,藤条长而自然弯曲,易造型。花为蓝紫色或淡紫色,树皮纤维可供织物,种子炒熟放入酒中,可让酒不致腐败。
紫藤萝瀑布
检查预习
文章结构
作者简介
修 辞
理 解
小 结
练 习
课文朗读
迸溅( )伫立( )
忍俊不禁( )伶仃( )
仙露琼浆( )
盘虬卧龙( )
读准下面红色字的音
bèng
jīn
qióng
qiú
检查预习
zhù
líng dīng
⑴迸溅:
⑵繁密:
⑶伶仃:
⑷挑逗:
⑸忍俊不禁:
⑹仙露琼浆:
⑺盘虬卧龙:
解释下面的词语
向外溅出或喷射。
多而密。
孤独,没有依靠。
逗引,招惹。
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形容鲜美的酒。
回旋地绕像卧着
的龙。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宗璞:﹝1928—﹞原名冯钟
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
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
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
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
《三生石》等、童话《寻月记》
等、散文《三松堂断忆》等,出
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由
《南渡记》、《东藏记》、《西
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
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
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欣赏课文,注意文章当中蕴含的
思想感情,划分层次
给课文分段,看看各段写什么内容
1.从开头到“想摘一朵”。(1——6)
写作者偶见一树茂盛的紫藤萝。
2.从“但是我没有摘”到“流向人的心底”。(7-9)
写作者睹物释怀,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到完。(10-11)
写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文章结构
分层
第一层: (1—6)
第二层: (7一9)
第三层: (10、11)
2、花瀑
3-5花穗
6、花朵
比喻
拟人
7、赏花:精神的宁静,生的喜悦
8、忆花:遭劫难的经历
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特点
看花
忆花
思花
繁盛
活泼热闹
忍俊不禁的笑容
整体
局部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
⑴色:
⑵形:
⑶态:
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文章结构
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先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
文章结构
先写花穗的色彩: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最后写花的香味:
然后写花的形状:
文章结构
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浅
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
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
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
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比喻)
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
修 辞
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
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⑴比喻:
修 辞
修 辞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才知那是每一条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⑵拟人: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
的神态。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
的耀眼与生机。
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
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蓬勃生机。
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
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
生气盎然。
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
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理 解
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
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
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
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而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而死,
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
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
社会照样向前发展。
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理 解
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作者从花中得到感悟,心中的失弟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和前进的动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理 解
问题研讨
1、理解:“生死迷、手足情”
补充:“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现在却轮到了小弟,他刚刚五十岁。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冯友兰先生在挽联中称赞这位儿子“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这位五十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宗璞在间断叙述了小弟弟身前身后之后,写了如下的话:“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
2、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国从1966年开始,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给亿万人民带来了灾难,作者的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
3、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们在人生旅途上,总会遇到种种困难,遭受种种挫折,但生命是永恒的,是美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社会建设中奋发有为,为四化奉献自己的力量。
练 习
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察颜观色
忍峻不禁
仙露琼桨
盘扎卧龙




品味美句 揣摩语意
找出你认为写景写得很美的句子,默读一遍,揣摩一下语意,体会写景的妙处。
例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例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用“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
例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谈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例4、“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好像肩并肩手挽手的孩子们在嬉闹。
例5、“‘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花的童稚和欢乐,突出它们生命盎然勃发。
例6、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船,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和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例7、“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用“浅紫色”来描绘花香,把味觉转化为视觉,使无形的香味化成有形的颜色,具体地表现花香带给作者那种飘渺轻柔的感受
例8、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也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
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
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
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小 结
写作特点:
文章写景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
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思维小结
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1、学习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2、学习了“借景抒情”:将景物写好,在写景中饱满感情,待到水到渠成时,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
3、写景要像待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4、写景要统筹全局,局部要细细观察。
5、可运用多种修辞写景。
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收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
(一)咏牡丹 妖艳多姿亦多情, 王谢堂前伴贵人。 受尽荣华极尽乐, 风流一世渡平生。
(二)咏莲 中通外直不蔓枝, 艳而不妖不高姿。 出于污泥而不染, 花中君子芳中师。
(三)咏菊 万紫千红不见君, 秋寒霜劲郁葱葱。 不与群芳争艳丽, 惯将冷眼看春风。
(四)咏梅 自负清高世独尊, 朔风凛雪渡残生。 群芳惟恐君不逝, 好迎春色换新容。
霏微小雨初晴处,暗数青梅立树影。
---- 元. 方回《春晚杂兴》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六首》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 唐 .杜甫《冬至》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唐 .张志和《渔歌子》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