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狼牙山五壮士 《语文要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 狼牙山五壮士 《语文要素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4 21:1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狼牙山五壮士
语文要素
阅读:
1.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写作:
学习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写法。
人文主题
从五位壮士英勇献身的事迹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难点: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课前准备
1.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
2.配套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的内容。
2.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
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会概括小标题,并简要复述故事。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初识壮士
1.齐读课题。
2.读第1自然段,了解事件背景。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资源,理解“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意思。
(3)重点指导书写“寇”。“寇”的“攴”部件是指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或鞭子)的人,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
3.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五壮士”分别指哪五位?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习活动:借助课后题梳理故事内容。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1)交流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预设1:要认真默读课文,了解内容,整体把握叙述顺序。
预设2:每个部分要提炼出一个四字短语进行概括。
(2)学生概括小标题。
(3)交流反馈。
预设: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一(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2.利用情节图,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第2自然段,发现写法
1.学生根据提示,自主研读。
(1)预设1: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
(2)预设2:圈一圈句子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逐步形成如下图示,顺势指导书写“抡”和“贯”。“抡”的右下部分是“匕”,“贯”的第三笔是竖。
3.学生讨论人物形象。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引导学生关注“沉着”这个词,读出班长的冷静,感受他的英勇无畏。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引导学生抓住“大吼一声”“满腔怒火”,读出葛振林对敌人的憎恨。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引导学生抓住“抡一个圈”“使出浑身的力气”等词语,感受宋学义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化成力量。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引导学生抓住“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读出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位小战士战斗的专注。
4.发现写法特点。
(1)刚才交流的句子具体描写了每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这种对个体的聚焦,我们称为场面描写中的“点”。
(2)学生读第2自然段前两句话,谈发现。
预设:这是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描写了一个团队战斗的群像场面。
(3)小结:开头对五位战士和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聚焦个体,又关注群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板书:点面结合)
5.交流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1)学生思考: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2)交流反馈。
预设:就好像拍电影似的,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的顺序。人物的形象很鲜明,读了让人肃然起敬。
(3)小结:是啊,从群体的全景再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显了人物的特点,使我们对每个人物有了具体印象。
课时目标
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习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写法,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写法,复习导入
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并了解了描写场面的一种方法:点面结合。
2.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
二、研读语段,对比写法
1.结合提示,同桌互学:默读第3~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
2.聚焦“点”,比较异同。
内容,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第2自然段第3~9自然段,,
(1)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2)不同之处:第2自然段对五壮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而第3~9自然段,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
3.重点批注,体会英雄气概。
(1)学生读第3~9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画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并批注自己的体会。
(2)交流反馈。
预设1:从“斩钉截铁”“走”中体会到班长马宝玉的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预设2:从班长几个连续性动作的词语,如“抢”“夺”“插”“举”等感受到了他英勇杀敌的决心。
预设3:从班长第一个跳崖的壮举中,可以看到班长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质。
(3)聚焦语言,发现秘妙。
①学生思考:刚才一些同学结合马宝玉的语言谈了自己的体会。其实课文中多处描写了马宝玉的语言,再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②交流反馈。
预设1:语言都很简短,充满着一种力量。
预设2:话语前面的提示语坚定有力,无不振奋人心。
预设3:每句话结尾都是感叹号,可以看出班长马宝玉说话的时候,态度都非常坚决,铿锵有力!
③指导朗读,相机评价。
如:朗读“走”时,要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朗读“同志们!用石头砸”时,要体现出战斗的豪情。
4.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三、观看视频,再谈壮士
1.学生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片段,交流感受。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五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3.从“战士”到“壮士”,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他们被称为壮士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带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学生再读课题和五位壮士的名字。
2.完成“随堂练”。
3.观察一次活动场面,注意用上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当时的气氛。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部,北临易水,山峰挺拔,形势险要,状如狼牙,故名。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亦称晋察冀边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部分地区。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留下的部队在聂荣臻的率领下,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根据地面积达二十余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一千五百万,在八十余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约十万人。根据地军民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六万五千多次,歼敌三十三万余人。
游击战:灵活分散的小部队在敌后以袭击、伏击、破坏、扰乱等手段进行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