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创造宣言》2课时课件(32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创造宣言》2课时课件(32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4 15:29:10

文档简介

我的爷爷叶圣陶
叶永和(口述)/
毛予菲(整理)
回忆起爷爷叶圣陶,还是要从这间承载记忆的四合院说起。
八条胡同里的八仙桌
住进八条胡同后,爷爷应下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一职。初到北京,他换了一册日记本,在封面上题了四个字,“北游日记”,可见他是准备游个一年半载,就回上海的。但没想到,爷爷展开教材编写工作后,忙得一塌糊涂,整个后半生都在北京度过了。
爷爷来北京的第三年,我出生了。因为他太忙,我们的相处并不多,更不用说他对我有什么“耳提面命”的教育了。后来总有人问我:大教育家叶圣陶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想了又想,实在总结不出条条框框的法则来。倒是小院里的那张八仙桌,像个临时课堂,留下了很多琐碎记忆。
在八条胡同里,一大家人每天都要围着八仙桌吃晚饭。首先,入席就是要讲规矩的。爷爷和奶奶先坐,小辈们再依次坐下。后来孙辈越来越多,几个小的只能轮流上桌。
爷爷在八仙桌上教我识字。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北京烧炉子,屋内暖和些。爷爷一回家就换上棉袍,在八仙桌前坐定,掏出几张识字卡片——他将用过的台历裁成方纸,拿红色的毛笔写上字,教我认。
爷爷建议,在饭堂的电话旁放一块小黑板,让我在接到电话后,用粉笔记录通话内容,留言给其他人看。爷爷时刻关注着黑板上的各种小字,遇“佳作”一则,还会在饭桌上表扬一句。爷爷的意思是,让我们在生活细节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当然,爷爷也有严厉的时候。有一次,我急匆匆扒拉了两口饭,放下碗筷蹦达着离开,不小心“咣”地一声摔了门。爷爷“噌”地起了身,厉声叫住我,“重新关一次门”。结果他越严厉,我就跑得越快,躲到了北屋,不肯出来。爷爷吃完饭,跑去北屋,揪着我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要求我,“把门再关一次”。我只能老老实实、轻手轻脚地,又关了一次门。这件事情,我现在想起,仍然记忆犹新。
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日常,就是爷爷的“教育”。他总在细枝末节的地方严厉苛刻,跟我们较劲儿,却从不列什么书单,也不过问我们的成绩。1968年后,念初一的我去陕北延安插队,姐姐叶小沫已经到了黑龙江依兰,爸爸去了河南“五七”干校,一家人南北东西,互通消息全靠写信。即便如此,爷爷每次回信,都要先一一挑出错别字,发现用法不当的词,还要仔细分析一番。叮嘱完毕,再进入正题。
爷爷说过:“我想,‘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含义。”
他的宠爱很讲原则
爷爷很少责骂我们,那次揪耳朵,是我这一生中唯一的“体罚”经历。但他有股劲儿,总让我有点怕。在爷爷面前,我都毕恭毕敬的。直到他退了休,我已经成婚,想找他讨一幅笔墨来,憋了好久也不敢开口。妈妈替我向爷爷求了字,他拎着字来问我:“为什么不自己跟我说,我有那么可怕吗?”
后来我们这些后辈们在一起回忆,都说其实爷爷也有宠孩子的一面。
爷爷喜欢看电影,上世纪3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他就经常带孩子“奢侈”一把,去电影院饱眼福。父亲曾回忆,那时的电影院里都有托着盘子的服务生,专卖西式糖果和冷饮。每场演到一大半,银幕上闪过“休息五分钟”,爷爷就大方地拿出两角银元,买来纸杯冰激凌,每人都有一份。
姑姑至美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女儿。爷爷对她疼爱有加,有一次竟然想着要亲自给她做身衣裳。他颇有兴致地叫来至美姑姑,在她身上比划一翻,又拿报纸折出样子,用别针固定住。被一身报纸裹住,姑姑浑身不自在,结果一抬手,报纸全破了。爷爷说:“重来!”折腾了好几次,他终于勉强裁出一件“不太合身”的大衣。后来,姑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一件大衣》,写爷爷看着自己做的大衣,“沮丧得不得了”。
叔叔至诚挨的打最多。他是家里的“人来疯”,来客越多,就越闹腾。奶奶为了安抚他,准备了一些水果罐头,哄他去厨房吃。爷爷却是该打就打。这一点,我父亲印象特别深——弟弟每次挨打,身为长子的父亲都要在一旁看着,这叫“陪打”。
但其实爷爷用另一种方式“宠”着这个小儿子。读高中时,他在作文里发牢骚: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各有各的要求,一天满满当当,根本记不住……好像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老师。书不想念了,要退学!爷爷看了作文,居然不急不气,说道:“不念就不念了吧。”于是,他给至诚叔叔办了退学手续,连这篇作文都被刊发到了《中学生》杂志(叶圣陶主编)上。“高中肄业”的叔叔,被爷爷送到上海开明书店打杂工,驻守库房,整理杂书。结果,叔叔将库房里的书看了个遍,后来自己也写出不少好作品。
经此一事,辍学便成了我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延续到了孙辈。我大哥三午5岁半时,被送进一家小学的幼稚班,回家常常又哭又闹,想来是受了严师的责备。有一回,这位严师在他的成绩单上批了8个大字:“品学俱劣,屡教不改。”爷爷看了,回敬了8个大字:“不能同意,尚宜善导。”让接送三午的阿姨捎了回去。这位严师看了问她:“他们一家是不是都有神经病?”
后来我们都明白了爷爷的苦心,他绝不是一味地惯着孩子胡闹,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由衷地认为不只有念书才能称得上“教育”。
生活本来就是艺术
父亲说过,爷爷将太多精力花在了教材编写上,耽误了自己的写作。早年他在商务印书馆编“学生国学丛书”时,每晚回家都要赶工,写《倪焕之》,在《教育杂志》上按月连载。他的童话《稻草人》,鲁迅称之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创作之路”,同样出自这个时期。这两部早期的作品,一部写“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幻灭”,另一部写“人世间的悲剧,稻草人挽救不了”,都被打上浓浓的现实主义烙印,成了他一生的代表作。
上世纪50年代,爷爷给小学语文课本创作儿歌。其中有一首《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1955年5月9日,他在日记里抄下这首小诗,很“得意”,“意极浅显,而情景不枯燥……”多年后,我们整理他的儿歌,零零总总居然有100多首。这些长长短短的句子,没什么波澜的故事,也没什么华丽的辞藻,只是充盈着童趣和情调,流露着温情与暖意。
爷爷还是个观察家,能把植物写得有滋有味。清新淡雅的小短文,从种子发芽,一直写到花朵盛开。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的就有《爬山虎的脚》。“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我的记忆里,他一直爱摆弄花花草草。我自小住的院子,从初春到深秋,就从未断过花。常见的夹竹桃、百合,名贵的牡丹、郁金香,还有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他每日早上起来,下班回家,都要忙里偷闲,驻足跟前,观察一番。退休后,爷爷还和老友俞平伯、植物学家贾祖璋比赛,互相寄牵牛花花种,各种各的,看谁的花开得最好。而这些花开花落的过程,都被他写进了文章里。
爷爷评价文章好坏的方法与众不同。他认为的好,从来不是指辞藻和技巧,而是用词准确、句子通顺、简单明了。他一直提倡,“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生活是创作的源头,谁的生活充实,谁就是诗人,至于写不写的出来,就看他本人的兴致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们家的小辈们大多子承父业,成了编辑,只有我走了“另一条路”,当了工人——爷爷其实一直希望我们能做实打实的工作,生产一两样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过,随着年岁增长,我现在也越来越能领会到爷爷提的“生活本来就是诗,就是艺术”——先观察,然后有感悟,最后才是表达。
爷爷是一个事无巨细、严厉又自律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头儿。
他酷爱喝酒——6岁跟着他的父亲学喝酒,两年不到,父子俩打成了平手。爷爷晚年身体出了点小毛病,最初酒还是照喝不误,逐渐减到每顿小半杯。老人家说:“喝了80多年,如今要算总账了。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冰心来我家看过一次院子里的海棠。
第二年春天时,爷爷已经走了。后来每当海棠花开,我们都怀念他。有一年,我的母亲患了糖尿病,眼睛看不见,我摘了花放在沙发旁,问她香不香。老太太说:“花每年谢了又开,人走了却回不来了。”
像叶圣陶那样教与写
红柯
2016年我执教整整30年,10月28日第一次踏上江南的土地到苏州甪直镇参加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仪式。获奖者除曹文轩、叶炜、余一鸣和我等几位大学教师外,大多是中小学教师。我曾经是新疆伊犁州技工学校的语文老师,我引以为豪的是1994年第4期上海《语文学习》杂志“全国优秀青年语文教师”专栏发表了我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论文。我在个人简介中有一句话,就是“像叶圣陶那样做教师”。几十年后我来到叶圣陶当年从事教育与创作的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苏州人出于对叶圣陶的热爱,把当年叶圣陶执教的实验小学遗址修建成叶圣陶纪念馆和叶圣陶公园。叶圣陶陵墓旁边有一片庄稼地,有蔬菜,有庄稼,还有一个稻草人,一下子让人想到中国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稻草人》。更让人惊喜的是,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块庄稼地就是叶圣陶当年进行教育实验的重要场地之一,叶圣陶亲自带学生浇水施肥种庄稼种蔬菜,孩子们吃的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
叶圣陶是1917年到苏州吴县甪直第五高等小学执教。在他开始教育改革实验的前两年,1915年法国人史怀泽在非洲丛林行医,几只河马与他所乘坐的船并排而游,史怀泽一下子顿悟到了生命的伟大和神圣,“敬畏生命”的思想油然而生,于是将伦理学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已经接近关中大儒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了。在中国江南小镇,叶圣陶跟孩子们一起种田,《稻草人》不再是文字,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行动,是实践。我相信,任何一个童年时代与泥土亲密接触过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苏霍姆林斯基告诫那些工农家庭的家长让孩子劳动,劳动胜过一切。夸美钮斯《大教学论》也是这个理念。欧美国家的孩子们童年时代都在乡间度过。我相信任何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手头上都有叶圣陶和叶至善所著的《文章例话》《花萼与三叶》。我执教伊犁州技工学校10年间,校长信任我,我可以自编教材,在技工学校,我大半时间带学生实习,尤其是驾驶班,都在野外活动,群山草原戈壁大漠烈日豪雨暴风雪沙尘暴都有切肤之感。1992年我读到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与大漠的切身体验相结合,结束了诗歌创作,转向更辽阔的小说世界。万物有灵、万物生而有翼、敬畏生命成为我的创作理念。长篇《生命树》中的王蓝蓝、吴莉莉,《喀拉布风暴》的张子鱼、叶海亚,《大河》中的女兵,《少女萨吾尔登》中的张海燕都是中小学教师,《乌尔禾》中的王卫疆是技校毕业生。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敬畏苍天》,既是我对西域大漠万物有灵的回应,也是对史怀泽《敬畏生命》的致敬之作。回陕西二十年间,执教于宝鸡文理学院与陕西师大,我主讲两门课《文学与人生》《文学与体验》。《文学与人生》的核心内容就是童年以神话童话科幻儿童文学为主,重在幻想与想象,我所有的作品都有童话色彩,我认为青少年教育以诗歌为主,诗歌重在情感,想象力是创作力,而情感就是动力,这两种能力要在幼儿园中小学时期完成;有了这两种能力,进入大学才有可能进入逻辑思维领域,创作以经验为主的小说。《文学与体验》以生命体验为主,生命有原创次生之分,我们今天的文学缺乏的就是原创,首先是生命的原创性,次生生命盛行的时代,体验尤为重要。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教是为了不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不是教书,是教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育不是罚。我这个把天山当成第二故乡的关中子弟在天山脚下读到叶圣陶的名言: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西域大漠就成了我文学世界中的“真镜花园”。叶圣陶另一句名言:你,本身就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正是因为这句话,我在天山脚下从容不迫地从诗歌转向小说,所有的小说都含有诗意;也正是这句话让我把叶圣陶与中亚古代的大诗人萨迪哈菲兹鲁米联系在一起。2016年10月28日的苏州之行,又让我把叶圣陶与史怀泽连在一起。
叶至善许多著作中专门有一本《诗人的心》,解读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其中竟然有亚美尼亚民族史诗《沙逊的大卫》,让我再次联想中国的三大史诗《江格尔》《玛纳斯》《格萨尔王传》。我看了以后立即把这个快要绝版的《诗人的心》介绍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一颗纯真的诗人的心,一个时代的良知和良心。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重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其作用。(难点)
领悟创造精神对个体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爱迪生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2.写作背景
《创造宣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著。在这篇课文中,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读懂生字
4.词语解释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2.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2):列举事例,批驳人们不愿创造的错误认识,阐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的号召。
第三部分(13、14):引用“东山樵夫”的故事,阐述失去创造力后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5、16):发出呼吁——勇于创造。
四、精读探究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4.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即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5.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第二课时
6.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7.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8.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五、品味语言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运用排比,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2.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运用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3.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运用排比,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4.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运用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5.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运用比喻的修辞,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六、合作探究
本文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①要敢于创造,
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
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
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⑤要鼓励学生创作,
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
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七、课堂总结
八、拓展延伸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
陶行知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
陶行知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
陶行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爱迪生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导入新课
创造宣言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重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其作用。(难点)
领悟创造精神对个体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做一个
有创造力的人。(重点)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自主学习
《创造宣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著。在这篇课文中,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自主学习
读懂生字
中伤(

懒惰(

遁词


鲁钝(

懦夫(

豢养


灌溉(

繁殖(

自暴自弃(

zhònɡ
duò
dùn
dùn
nuò
huàn
ɡuàn
zhí
bào
自主学习
词语解释
诬陷别人使受损害。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课文中的词语。
【中伤】
【画龙点睛】
【遁词】
【自暴自弃】
【山穷水尽】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5~12):列举事例,批驳人们不愿创造的错误认识,阐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的号召。
第三部分(13、14):引用“东山樵夫”的故事,阐述失去创造力后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5、16):发出呼吁——勇于创造。
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精读探究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精读探究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精读探究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精读探究
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1.环境太平凡。
2.生活太单调。
3.年纪太小。
4.太无能。
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精读探究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即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精读探究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精读探究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精读探究
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精读探究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精读探究
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精读探究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运用排比,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2.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运用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3.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运用排比,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品析语言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运用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5.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运用比喻的修辞,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品析语言
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教育领域内的创造问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品析语言
①要敢于创造,
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
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
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⑤要鼓励学生创作,
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
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本文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
合作探究
创造宣言
什么是创造
美术家——造石像
教育者——创造真善美的人、理论、技术
对创造
的看法
不能创造(错误)
环境平凡、生活单调
年纪太小、能力不足
陷入绝境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确)
如何创造:拥有创造意识,从点滴做起发出呼吁——勇于创造
课堂总结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
陶行知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
陶行知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
陶行知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