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有理数的乘法的第二课时,是有理数乘法的重要内容。从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算律入手,让学生验证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也成立,从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并配有例题让学生理解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从例题中,让学生观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运算侓的拓展方面。本节课本着让学生自己探索、试验、体验新知识的产生,规律的发现,自主探索,主动获得知识的新教改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设计为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会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法运算。
2、使学生去探索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3、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回顾小学学过的运算律,请学生举例验证,发现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也立,从而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乘法运算律来简化运算,让学生体会有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理解的深刻性,拓展思维。
2、引导学生验证乘法运算律,使学生感受新成果的甘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对探索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练习,使学生形成乘法运算先确定符号后确定绝对值,并且形成运用运算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来进行简化运算。
三、教学策略
1、教法分析:遵循 “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启发性教学法。
2、学法分析:由于七年级学生活泼好问,渴望与人交流、合作感受团队的力量。所以本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讨论、协作。让学生在自己摸索和总结中获取知识。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有理数乘法法则,及小学学过的运算律。
四、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知识点一:
(一)、新知探究
(1)观察下列各式,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和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归纳: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负因数的个数是 偶数个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时,积是负数.
(2)思考:你能看出下式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
7.8×(-8.1)×0×(-19.6)=?
归纳: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积等于0
(二)知识点运用?
(3)思考:多个非0有理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
(4)归纳:多个非0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各因数的绝对值相乘.
设计意图:以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出现,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
知识点二: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面这些式子是否似曾相识呢?是利用什么知识进行的计算呢?
(1)(125×5) ×8 (2)125×(8+80) (3)325×113-325×13 (4)56×101
引入了负数后,乘法的运算侓是否适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中的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二)
设计意图:由算式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律,进而迁移到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的问题。由熟悉的情境出发,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探求新知
???探索:同学们先来计算下边的式子。
(1) (-4)×8=___________,?????? ?8×(-4)=___________,?
(-5)×(-7)=___________,??????????(-7)×(-5)=___________,?
(2)[(-3)?×2]×(-5)=___________,???????(-3)?×[2×(-5)]=___________,?
[(-4)?×-]×(-6)=___________,?????[(-4)?×[-×(-6)]=___________,
(3)(-6)?×[+(-)] (-6)?×+??(-6)?×(-)=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归纳: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有理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积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 ab+ac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通过验证,再分组交流、讨论,我适时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自己摸索并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律。各小组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本小组结论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更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识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三 ) 对应训练
???1.计算
2、(1)、12×[+(-)+(-)]
(2)、(-6)×[+(-)]
(1)抽3位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学案上演算
(2)讨论更正,合作探究,先学生自由更正,或写出不同解法,然后评讲。
设计意图:能运用运算律举行简便计算。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对运算侓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四)例题讲解
例1 计算:(第(2)题用两种方法)
思考:1、(2)的两种方法解答得出什么结论。
2、把(2)中12换为(-12)怎么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方法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乘法运算律有时能使运算简便。并且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强调给同学们在运算时注意符号。上述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同时由学生回答每一步的根据和目的,我再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五)练习巩固
计算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潜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能力提升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认识乘法运算律的简便之处,训练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律简便计算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比较繁琐的计算可以构造法运用乘法运算律,并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七)达标检测
1.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
(八)课堂小结
1、提出问题:这节课你学会了解决哪些问题?你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2、教师拓展:(方法归纳)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正确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来进行运算,更要注意符号问题,还要注意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计算时,要仔细审题,看能否用运算律简便而准确,有时将式进行适当变形,有时用逆向分配律,运用技巧解决复杂计算问题。
真正理解几个不为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的依据。
设计意图:以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出现,使学生能够积极思维,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整体的认识,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选作:思考:把第(4)题用两种方法完成,(多一种方法再加10分)
(九)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基础题:(1)(-7)×(-)× (2)
(3)-9×(-11)+12×(-9) (4) 9 ×15.
提高题:(1)(-)×15×(-1)
(2)
(3)将基础题(2)中36换成-36
(4)将基础题(4)中9换成-9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数学难的情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利于对自己教学情况的掌控,并对学困生给予个别辅导,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得到较好的利用,同时达到分层作业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1.8有理数的乘法(2)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 ab+ac
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和决定。当_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为0.
设计意图: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加深学生对运算侓形式的记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