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课 控制噪音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2)科学探究
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3)科学态度
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
教学准备:
分贝仪、减少噪音危害的相关视频材料等。
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
课时建议: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活动: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和嘈杂的噪音(不要过于刺耳,有损听力的声音)
谈话: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音量过强甚至损危害人体健康,我们称之为噪声。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
二、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
活动 1:借助专用测量仪器分贝仪让学生分组分时段测量周边的音量大小,依据测量结果,对照国家噪声标准,判断我们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如果没有那么多测量仪器,则老师进行测量,将屏幕实时投屏。如实在没有分贝仪,可以用智能手机下载相关噪声测量 App 软件使用。教师也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根据情况选择好地点及不同时段,先行下水测量,做到心中有数。)
2.阅读环境噪声标准。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活动手册 p4页中的 GB3096-2008。
3.交流:解读表中栏目“类别、白天、夜晚、区域”中信息意义,理解相互间的对应关系。
4.实地测量声音环境。测量地点建议选择选择在是学校,也可以考虑当地噪声危害非常典型的区域(但测量时必须确保安全,可以教师带上学生代表一起去获取测量数据),还可以问询学生家庭住址周边情况,是否有典型的噪声影响不堪其扰,如有可以借给学生分贝仪,以获取这位学生居住地不同时段测量的数值。让后续的调查及方案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5.交流调查结果。依据测量结果,对照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噪声标准,交流调查地点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
6.阅读交流。阅读内容:指南车信箱资料“保护听力”。旨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建议布置阅读指南车信息资料,结合自己查阅的损伤听觉的途径、保护听觉的方法两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再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让学生讨论在某些可能损伤听力的环境下怎样避免听觉受损。例
如:路经建筑工地捂耳朵、用耳机听音乐(MP3、收音机)别太久、遇上打雷时张嘴,看电视音量别太大。
三、课后拓展 —— 调查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1.制订调查与测量计划。
调查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实地调查找寻噪声的来源,并问询周边人们的感受;二是通过资料调查,深入了解噪声的危害以及由此引申的问题“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调查有利于学生认识控制噪声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产生自觉保护声音环境的动机。
2. 课后开展拓展。
板书设计:
噪音
音量过强甚至损危害人体健康,我们称之为噪声。
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怎么控制噪声
2.通过隔音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他们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好的隔音方案,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讨论:组织分析研讨主题:听到声音的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经过三个途径:从声源处发出,经过介质传播,从人耳处接收,并在黑板上板书如下:声源→传播→人耳
2. 问题:怎样控制噪声?
二、怎样控制噪声
1.通常我们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噪声控制。
2.举例:让学生例举生活中从这三个环节控制噪声的实例,教师也可通过课件进行适当补充。活动后可通过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减少噪声,并思考是从哪些环节上实现噪声控制的。
三、隔音比赛
1.谈话:认识了怎么控制噪音,我们现场来进行一个“隔音”比赛。
2.确定隔音比赛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要求:设计的隔音方案要简单实用、经济、隔音效果好,且不能用减小声源发声大小的办法或在人耳处(如用耳塞)减小听到的声音的办法。
3.确定判断隔音效果好坏的方法(同时也提示了学生实验的方法):
如先将用隔音材料包装好的小闹钟放在桌面上,让一位学生逐渐远离桌边,当他刚好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时,停止移动,用步数(或刻度尺)量出该学生到桌边的距离S,S 越小,说明隔音效果越好。
4.注意事项:为减小实验时小组间的相互干扰,保证实验效果,应保持室内安静,用作声源的闹钟应采用秒钟转动时发出的机械声或闹铃声很小的,如果将音乐贺卡做为声源,则应选用那些电源供电不足或音量较小的贺卡。
5.提供材料:为了增加学生的创新空间,教师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设想提供材料。实验时还可以提醒学生:如果你们小组选用的隔音材料或物体现在没有,也可以用自己设想的材料或工具设计出可行的隔音方案参加评比,但汇报方案时还要说明能提高隔音效果的理由。如果有学生能想到:将闹钟放在密封容器中,将容器内的空气抽走,可达到完全隔音的效果;将音乐贺卡放入保温饭盒内,用盖子密封;等等方案,说明这些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迸发。
由于对隔音材料这一变量(厚度、大小、密封状况、形状、结构等)的控制难度太大,所以活动中并不要求学生在严格的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进行对比实验。
四、拓展活动制定控制噪声方案
1.阅读教材上三幅典型场景图:公路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控制,选择隔音材料)、电视机和音箱音量过大(在声源处,用遥控器控制音量大小),双手后住耳朵(在人耳处),引导学生按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分类查阅控制噪声的方法。
2.制订控制噪声方案。教学时先可以让学生围绕“人们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减少噪声这一主题谈谈课外的资料
查阅和实地调查结果;然后让学生依据实地调查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板书设计:
控制噪声
声源→传播→人耳
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噪声的接收进行噪声控制。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