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课 鱼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鲤呼吸、用鳍辅助游泳,终生生活在水中。
并能用此共同特征对更多动物是否属于鱼类做出正确判断。
2. 科学探究
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
继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 科学态度 、 STSE
了解并欣赏美丽的金鱼;对鱼类共同特征的探究表现出兴趣;细致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
在归纳演绎活动中,逐步形成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
观察、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装水水槽、放大镜、毛巾、镊子、小金鱼;草鱼、鲫鱼图片。
与流线型外形作对比实验的演示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实物投影;PPT1 学生课前画的金鱼图片;PPT2 观察金鱼要求提示;PPT3 金鱼身体结构图;PPT4 归纳概括鱼类共同特征的思维提示;PPT5鳄鱼、孔雀鱼、墨鱼、章鱼、蝌蚪、小丑鱼图片,用于判断活动。鱼在水中游的视频素材。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浩瀚自然水域中,生活着众多的动物,鱼类是其中一个大家族。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鱼类的共同特征,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想想我们是怎样找到昆虫的共同特征的?”
二、活动 1 1 观察鱼的身体结构
1.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提出问题:“金鱼身体分为几大部分?各部分长有什么?它适应在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2.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金鱼的外形特征。
3.出示草鱼和鲫鱼图片,观察其外形特征,并和金鱼放在一起, 思考三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4.通过比较、归纳得到鱼类的共同特征,建构鱼类的概念: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腮,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三、活动 2 判断它们是不是鱼
1.出示鳄鱼、孔雀鱼、墨鱼、章鱼、蝌蚪、小丑鱼等图片,判断这些水中的动物是否属于鱼类,
2.分组自行观察、讨论,组内先说出判断结果,再说清楚判断理由。之后进行面向全班的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播放视频)
板书设计: